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105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监测方案93125.docx

基坑监测方案93125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

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

年月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基坑类别为二级,主楼基础采用板式筏形基础,裙楼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基坑深度约为***,基坑尺寸约为(长×宽)***m×***m,基坑面积为**m2。

该基坑南面为***、东面为***,南面和东面建筑物离该基坑较远,在安全距离范围以外;北面为*****,距离该基坑约**m,西面为****,距离基坑约**m,北面和西面建筑物距离基坑较近,需加强沉降观测。

二、监测依据

1、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26-2007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三、监测目的

在基坑施工期间,须周期性的对基坑变形情况和周边建筑物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快捷、经济合理。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四、监测范围、项目

监测范围:

******

监测项目:

1、******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

2、*******沉降、*******沉降

五、监测点的布置

1、控制点

基准点是变形监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

每次监测时,均应检查控制点本身是否受环境影响或破坏,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控制网应布设为独立控制网。

(1)根据基坑监测规范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水平、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本基坑开挖深度约为9.7m,水平、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在大于30m处,本工程布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AM1~AM3),基准点每次施测时均应进行复测。

(2)中国联通办公大楼基准点设置在距离办公大楼约15m处,共布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AM4~AM6),省统计局教育中心基准点设置在距离办公大楼约20m处,共布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AM7~AM9),基准点每次施测均应进行复测。

2、观测点

(1)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边坡顶上。

综合考虑,本工程观测点间距取约20m,共布设13个监测点(编号为JC1~JC13),监测点采用三级钢筋埋设在基坑边的破顶上。

监测点布设采用钻孔植入法。

(监测点布置图详见附录A)

(2)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

根据周边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观测点间距取约15m,布设于建筑物外墙面上,*****共布设9个沉降观测点(编号为JC14~JC22,*),*****共布设8个沉降观测点(编号为JC23~JC28,***)。

(监测点布置图详见附录B)

六、监测警戒值及精度

1、监测项目警戒值

序号

监测项目

控制值(累计值、变化速率)

1

坡顶水平位移

40mm、4mm/d(连续3d)

2

坡顶竖向位移

30mm、3mm/d(连续3d)

3

领近建筑物最大沉降

40mm、0.1H/1000mm/d(连续3d)

2、精度要求

(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控制值

≤30

30~60

>60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1.5

≤3.0

≤6.0

根据上表中要求和监测项目警戒值,水平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2.0mm。

(2)基坑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报警值

≤20(mm)

20~40(mm)

>40(mm)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0.3(mm)

≤0.5(mm)

≤1.5(mm)

根据上表中要求和监测项目警戒值,竖向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0.5mm;

3、主要技术指标

(1)竖向位移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单程双测站进行施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观测记录值0.01mm,计算及结果至0.1mm,其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进行:

序号

项目

限差

1

高程中误差

±1.0mm

2

每测站高差中误差

±0.3mm

3

基辅分划读数差

±0.3mm

4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1.0mm

5

视线长度

≤50m

6

前后数据差

≤1.0m

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积

≤3.0m

8

视线高度

≥0.3m

(2)基坑监测采用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结合本工程情况,采用坐标法进行施测,水平位移观测,视线长度≤100m。

七、监测方法及要求

(1)初始值: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工程开工前完成。

至少连续3次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2)竖向位移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单程双测站施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测站观测顺序:

后、前、前、后。

(3)基坑监测采用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坐标法进行施测。

(3)检测数据应完成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起到施工监测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4)应当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较准确的预报下一施工步骤的稳定情况及沉降程度。

所有测点在施工整个过程中均应反映受力或变形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5)施工过程中应定期提供监测数据,发现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向委托方和监理单位报告。

(6)基坑监测应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采用固定的观测人员。

八、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

1、监测仪器设备

监测所用仪器设备,要求精度高,准确度好,性能和质量良好,主要监测仪器,****(2级精度)全站仪及附件,*******高精度自动安平水准仪,2m等间距铟钢编码尺。

2、监测人员(证书复印件详见资质材料)

序号

姓名

职称

在项目中作用

备注

1

***

高级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2

***

工程师

技术指导、数据校核

3

***

工程师

方案制定、数据分析、现场监测

4

***

技术员

数据分析,资料编写

5

***

技术员

现场监测、数据记录

6

***

技术员

现场监测、数据记录

九、监测频率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深度在5m以内,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内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可每5~10d观测一次。

2、坡顶垂直位移:

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内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可每2~3d观测一次。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

(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5)邻近的建筑物出现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6)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7)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4、基坑监测频率表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深度

≤5m

5~10m

二级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5~10

/

1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2d

7~14

1次/3d

1次/3d

14~28

1次/5d

1次/5d

>28

1次/7d

1次/10d

 

十、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1、恶劣气候条件下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1)现场保持24小时与业主、设计、监理、施工方等相关单位通讯联络;

(2)配备防雨、防风工具,确保恶劣气候条件下各类检测仪器设备能够正常观测;

(3)所有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设备完好;

(4)遇灾害性天气,所有监测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增加监测频次,增加监测人员;

(5)尽可能采用直观、可靠的监测方法和手段,确保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够及时、快速地监测基坑的变化情况; 

(6)恶劣天气过后应对所有监测点进行一次全面的监测。

 2、异常情况下的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1)若基坑发现异常情况项目部全体监测人员应立即开始跟踪监测;

(2)监测结果现场口头向相关责任人做出汇报,并会同相关单位一起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

(3)对遭受破坏的监测点及时恢复,保持数据的连续性;

(4)根据异常情况和异常段落增加监测点数量;

(5)增加监测人员、增加监测设备,对该工点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排查;

(6)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

(7)监测人员当日口头报告,次日提供文字报告。

十一、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记录与观测记录表中。

记录表中的数据严禁涂改。

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

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趋势,并作出预报。

5、提交当天报表及监测报告。

报表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标题(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表编号等;测试数据与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

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监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图;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报警值;监测成果全过程发展变化分析和整体评述;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

十二、安全文明施测

1、进场前,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思和自我保护意识。

2、进入现场前,首先应按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防护背心等)

安全防护用品,并采用简易方法确认其安全可靠;在工作中,要服从现场负

责人的安排,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携带仪器去现场时,要轻拿轻放,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

4、到达现场后,应与现场生产或技术负责人接洽,查看测试现场,询问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事宜,需要在无防护帽梁或连续墙上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并有一人监护操作者。

5、测试进行中,遇雨要立即停止测试工作,切断电源,将仪器等物品装入箱包中,退出现场。

6、测试人员要注意作业场地的周围环境,有正在进行的危险或妨碍测试作业时,应与现场负责人接洽,停止上述作业后在开始测试。

7、现场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违反操作规程的工作安排,并可向有关领导报告。

十四、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