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77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docx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丝清凉,一份释然,一份感悟。

  于丹说:

“我不主张从性别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的确,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孔子,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论语》链接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

但其主题却很单纯,单纯到只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它传递的温度是一种态度,一种说,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没有。

于是他的同学子夏就说了一番我认为很有深度的话: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于丹针对这一句话告诉我们:

“对于缺憾,我们可以转化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式。

  人生决不会尽善尽美,而面对缺憾也是一种勇气。

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有这种勇气的,因为我觉得,比起我所拥有的,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话说:

“朴素的,温暖的态度。

  都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只是通过于丹的讲解识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这一角写下来,因为这见证着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谁能无憾。

《论语》中说,有一次,司马牛忧伤的人生中应该计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应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我写道:

“我们多么幸福,我们还活着,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可以肆意的奔跑。

”所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面对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样我们会很快乐,很满足,进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这个缺憾将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他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

所以我们对于缺憾学会微笑吧!

  关于处世之道,于丹也教给了我们很多,她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

有人问孔子:

“以德报德,何如?

”孔子回答: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于丹说:

“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处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种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严。

孔子不赞成以怨抱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一种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当然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因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对于已经有负于你的人是种浪费。

  于丹这番话让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说的宽容是处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终摒持这一观点,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因为我对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态度,让不少同学喜欢拿我开刷,为此我很郁闷。

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尝试让自己懂得一点分寸,也让别人给我留些空间。

  说道这儿,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种想法,坏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宽容感化的。

所以我以前对那些不太好的同学都很宽容和友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也在脑中淡化,原以为是长大了,世故了,现在我才明白是他们消磨了我的宽容和耐心。

对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

现在我的原则是:

对于该以德报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会浪费力气。

  在于丹的心得里,还有一部分让我感受颇深,那便是交友之道。

关于这个《论语》中有很多,于丹也讲解了很多。

但我觉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与朋友相处融洽。

  《论语》中有句话:

“言未及之言谓之躁。

”于丹解释说:

就是话还没有说到那里,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是我与朋友相处的最大缺点。

于丹告诉我说:

“大家有公共话题时,一定要众望所归,大家在期待一个话题时,再娓娓道来。

”这是我很需要学习的。

  其中还有一句:

“言及之而不言。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话说一半,这是我很讨厌的一种行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踪迹,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种行为。

  最后一种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换位思考的相处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会不会换位思考是你人缘好坏的关键。

这也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于丹说《论语》是最朴素,最温暖的简单道理,于丹也用最朴素的言语为我们讲解了孔夫子历经杏坛讲经、雪宫施教﹑泰山登临﹑齐国闻韶中悟出的《论语》。

  而我也用及其朴素的语言写下了我的点点感悟,与其说是感悟,倒不如说是启发。

比起于丹,我体味的太少太少,谈起《论语》我也只能说一知半解,但于丹说: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会成长。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会慢慢去感悟这些“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道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用这些温暖的简单的道理连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谢《论语》!

感谢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前言:

  关于读《于丹心得》的几篇__,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

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

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

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

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

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

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

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

“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

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

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

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

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

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

”(《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

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

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当然。

“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

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

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

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

所以孔子说:

“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

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

”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看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才发现自己对《论语》所理解的浅薄。

读完这本书再不会让人感到《论语》难懂,枯燥。

因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一些为人处事做了经典的诠释。

  本书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析《论语》。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说: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

”“言寡尤,行寡悔。

”于丹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

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个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

“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

”这孩子想,那怕什么?

我就看看吧。

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一天下来,自己一看:

哎呀,一堆钉子!

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

“你看你要克制了吧?

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掉一颗。

”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

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

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所有钉子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机子已经学会了克制。

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说:

“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

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心上钉了一个洞。

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看完这个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

记得我曾上小学时,我对我的班主任至今难忘。

正是因为我很喜欢她,所以她教的语文我也很喜欢,并且我的语文成绩很好。

我的小学班主任教了我们五年,五年中她像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花儿。

她很和蔼,很少无故发脾气。

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正如于丹教授举得那个小故事,它正如那个钉子拔下后留下的那个洞一样。

那天不知何故,一上课她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简单的讲了几句就开始让我们下笔动手写作文。

我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写字速度快,不一会儿,我就写完了,而且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拿过去让她批改。

谁料,看了不到十秒钟,他就把我的作文撕下连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门外。

顿时,我就惊呆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全班同学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当时我已经忘了如何捡本子的,只想着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

这是小学六年来我唯一一次被老师批评。

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师因为家务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原本一点小错在她眼里北方大好几倍,难怪她会对我们发脾气。

  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还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乱发脾气,伤害学生的自尊。

可时间一长,我便又忘了。

每当孩子们作业没完成,纪律涣散,课文不会背,打扫卫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现象发生时,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们发脾气。

当时是痛快了,可效果却不佳。

孩子们的这些小错照犯,对我的疾言厉色也毫无反应了。

而且我在孩子们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现在想想真是悔不当初,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改正。

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心灵上那一个个小洞的创伤缩小,抚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许是年轻的缘故,静下心来想想,我所教的学生年龄不过七八岁,他们反的那些错,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称不上错。

他们无非是调皮,好动,贪玩而已,这些错我们成人谁都犯过。

可我们为何总是把这些小错无限放大,然后以此来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一再在他们的心上钉钉子,拔钉子。

最后,钉子拔掉了,可那一个个洞呢?

  还有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当我们向他们发火,产生矛盾时,有时往往为了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在他们心上留下一个洞。

每当回顾之时,又往往后悔不已。

但伤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却成了终身遗憾。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

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日后自己的悔恨。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我可不想在我的学生心中留下爱发脾气的印象。

时刻记着,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让自己少一点后悔,也就是让自己少做错事,悔事。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说的:

在生活中还要少些指责与抱怨。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话,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不公平的事了。

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公平的事绝不能斤斤计较,不然你会活得很累且不快乐。

我们对此可以反过来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

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

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

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

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

不过如此。

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

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

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

理由很简单:

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

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

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

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很多时候不过是拒绝改变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

对此我挺不认同的。

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

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

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

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

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挺有乐趣的。

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

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

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

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

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天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

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

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幸福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

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幸福。

我却认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

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幸福。

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静快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

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

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幸福。

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

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