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656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七年级上册:

《童趣》

一、释词:

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3、果如鹤唳云端4、以从草为林5、兴正浓

6、方出神7、鞭数十,驱之别院8、必细察其纹9、昂首观之10、为之怡然称快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论语》十则

一、释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吾日三省吾身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7、士不可以不弘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译句

1、子曰:

“学而时习之,    。

”译:

————————————————————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

”译———————————————————

3、子曰:

“见贤思齐焉,      。

”译———————————————————

4、子曰:

“三人行,。

,。

”译———————————————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译————————————————————

6、子曰:

“岁寒, 。

”       译———————————————————

7、子曰:

“其恕乎,     ,     。

            

译——————————————————————————————————————

8、子曰:

“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  

译——————————————————————————————————————

3、《山市》

一、释词。

1、数年恒不一见2、层层指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8、倏忽,如拳如豆。

二、译句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

2、或凭或立,不一状————————————————————————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4、《世说新语》两则

一、释词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尊君在不?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二、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

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4、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智子疑邻》

一、释词1、天雨墙坏2、智子疑邻3、不筑4、其邻人之父亦云

5、暮而果大亡其财6、其家甚智其子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6、《塞翁失马》

一、释词1、马无故亡而入胡2、人皆吊之3、此何遽不为福乎4、居数月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6、死者十九7、胡人大入塞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

一释词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父异焉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邑人奇之6、稍稍宾客其父7、父利其然也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使学10、不能称前时之闻11、泯然众人矣12、贤于材人远矣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14、伤仲永15、养父母16、或以钱币乞之17、从先人还家18、卒之为众人19、如此之贤也20、固众人21、即书诗四句

二、译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闻之也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

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

“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口技》

一释词1、京口有善口技者2、会宾客大宴3、施八尺屏障4、少顷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6、其夫呓语7、满坐寂然8、妇抚儿乳9、众妙毕备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2、虽人有百手13、不能名其一处也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5、群响毕绝

二、译句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中几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孙权劝学>

一、释词1、卿今当涂掌事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孰若孤5、蒙乃始就学6、即更刮目相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译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

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4、夸父逐日

一、释词1、夸父逐日2、河、渭不足3、弃其杖自己的、他的。

4、化为邓林

二、中心思想答: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答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

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

一、释词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2、及日中则如盘盂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

2、孰为汝多知乎。

————————————————————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

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

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2)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4)、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5、狼

一、释词1、止有剩骨2、顾野有麦场。

3、苫蔽成丘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一狼洞其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7乃悟前狼假寐8、意暇甚9、恐前后受其敌10、止增笑耳

二、译句

1、投以骨。

——————————————————————————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只增笑耳。

———————————————————————————————————————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

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

它告诉人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缘溪行落英缤纷甚异之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绝境

不复出焉无论魏晋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欣然前往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8、后遂无问津者。

——————————————————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三、课文分析:

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花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陋室铭》

一、释词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

使……劳累。

6、何陋之有?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2、莲,花之君子者也。

——————————————————————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大道之行也》

一释词1、选贤与能2、古人不独亲其亲4、男有分,女有归5、货恶其弃于地也

6、盗窃乱贼而不作7、是谓大同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

一、解词:

1、高可二黍许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5、左手倚一衡木6、其两膝相比者

7、珠可历历可数也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

零数

二翻译

1、黄:

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技亦灵怪矣哉——————————————————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三、中心思想:

核舟,用桃核雕刻的船。

“记”在这里具有摹写意味,它全面如实生动地描绘出了雕刻在核舟上的全部人和物,活灵活现,使领会了雕刻家神奇高超的技艺和才华。

<三峡>

一、解释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3、乘奔御风4、素湍绿潭

5、不见曦月6、霜旦7、飞漱8、属引凄异9、或王命急宣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良多趣味

二、译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

一、释词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二、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

(山水相映)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之美(晨昏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释词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月色入户

二、回答下列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