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65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docx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高二地理备课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试说明]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考点精析]1、天体: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

[考试说明]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考点精析]

1、普遍性——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并不特殊

2、特殊性——有生命物质存在,其条件有:

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大气的存在

日地行星距离适中——适宜温度

液态的水———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温度变化不大

安全、稳定的宇宙条件太阳的光照一直比较稳定八大行星运动有规律

[考试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精析]

1、太阳辐射。

形式:

电磁波;主要成分:

H、He;能量来源:

核聚变反应。

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地球上许多现象也与太阳密切相关。

2、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

光球层:

黑子人类肉眼可见的光亮部分

色球层:

耀斑

日冕层:

日珥、太阳风(高能粒子吹向地球,在两极形成极光)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对电离层的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磁场的影响:

磁针不能正确指向,即“磁暴”现象。

在高纬度地区(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等国)出现“极光”

[典例解析]

1、【2008年第31题判断题】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2009年第31题判断题】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可能引起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2009年第41题】图14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分)

(1)甲、乙、丙、丁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是 。

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其公转速度较  (快、慢)。

(2)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生物繁衍生长提供了   

(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4、【2010年第4题】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与太阳距离太远B宇宙环境不安全

C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D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5、【2010年第32题判断题】太阳黑子增多的年份,耀斑相应减少。

[备战学测——迈向成功]

1、(判断题)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行星际空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外部原因。

2、(判断题)位于光球层上的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之一。

3、太阳能量来源于()

A.核裂变反应B.核聚变反应C.其他恒星D.银河系中心

4、嫦娥二号发射后所进行的探测工作未涉及以下的哪一星系(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冲A行动]

1、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

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4秒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9分35秒

23°59′

(1)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都被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效应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2、人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

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作业布置]《考点精讲精练》P1-4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试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考点精析]

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2)、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º)

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3)、速度: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角速度:

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时,两极为零。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昼夜半球的形成: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半球更替的原因:

地球自转。

补充晨昏线的相关知识点: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2).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ºE的地方时。

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

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

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3.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2)轨道:

近似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3)速度: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4)周期:

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思维方式:

(1)通过图中太阳光线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后确定北半球的节气;

(2)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确定节气,具体为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请在标出图中ABCD所对应的北半球节气。

4.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才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由此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四季更替。

6.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点拨: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

全球昼长由北向南递减。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全球昼长由南向南递减。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5.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直射点纬度及其移动方向

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变化规律

a3.21春分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最大值

b6.22夏至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9.23秋分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最大值

d12.22冬至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a----b

由赤道向北至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渐长,且昼长于夜。

北极圈极昼范围扩大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c

由北回归线向南至赤道

北半球昼渐短,且昼长于夜。

北极圈极昼范围缩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d

由赤道向南至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渐短,且昼短于夜。

南极圈极昼范围扩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d----e(a)

由南回归线向北至赤道

北半球昼渐长,且昼短于夜。

南极圈极昼范围缩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典例解析]

1、【2008年第1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于希腊当地时间(东二区)2008年3月24日11时5分在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

其时,北京时间为:

()

A.2008年3月24日17时5分B.2008年3月25日17时5分

C.2008年3月23日5时5分D.2008年3月24日5时5分

2、【2010本校高一期中卷1-3题】“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火箭带着“嫦娥二号”直冲云霄。

19时55分许,“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二号”卫星升空时,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是()

A.10月2日5时59分57秒B.10月1日6时59分57秒

C.10月2日3时59分57秒D.10月1日5时59分57秒

2、“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时,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哪个位置()

表示地球及地轴表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3、此时,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B.在南半球C.在北回归线D.在南回归线

3、【2008年第2题】当地球运动至图1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4、【2008年第32题判断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

【2009年第1-2题】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4一5题。

4、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5、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010年第2-3题选择题】图2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

读完图完成6-7题。

6、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8、【2010年第31题判断题】地球自转的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

[备战学测——迈向成功]

1、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表面的自转角速度,除外,其余各地都。

(2)请在图右下角弧线一端添画箭头以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并回答某地自转45°需

小时。

(3)地球表面各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变化规律是。

2、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

(1)图中四位置代表的节气名称分别是:

A    ,B    ,C    ,D    。

(2)在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角速度最小的是   。

(填字母)

(3)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时,地球公转到 位置附近;南极考察活动最佳时期,地球公转到   位置附近。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的位置   ,直射在南回归线时的位置是   ,直射在赤道时的位置是    。

[课后作业]:

完成考点精讲精练P5-14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试说明]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精析]

[考试说明]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考点精析]1.三大类岩石成因及其分类

2.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图中指向岩浆岩的A是岩浆活动;

指向沉积岩的B是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等);

指向变质岩的C是变质作用;

指向岩浆的D是重熔再生;

地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形态,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

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理环境。

补充说明:

3.地壳运动与板块学说。

结合课本30页图,分析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阿尔郫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科迪勒拉山系(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考试说明]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考点精析]1、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及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2、褶皱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褶曲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弯曲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有时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储油、气,顶部修地下遂道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向斜中心部分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紧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向斜储水

3、断层

构造名称

岩块位移

地表形态

举例

地垒

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相对下降,上升岩块称地垒

块状山地

泰山

地堑

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相对上升,下降岩块称地堑

谷地

渭河谷地

4、了解地质构造的意义:

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水库等应避免断层。

[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精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形式

形成的地形态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流水

侵蚀

侵蚀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瀑布等

溶蚀

溶洞、石林等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

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

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典例解析]

【2008年】读图2,完成3-4题。

3.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aB.bC.cD.d

4.甲处的地质构造属于()

A.山岭B.褶皱C.断层D.隆起

读图3,完成5~6题。

5.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

【2009年】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8.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0年】

高考资源网()

来源:

高考资源网

42.图15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分)

(1)M处的地质构造是,此处形成山岭的主要原因是。

(2)N处岩石主要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其影响下,附近的岩石可能转变

为岩石。

(3)有人提议在P处河流上修建水库,你认为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布置作业]《考点精讲精练》P15-18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

[考试说明]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考点精析]1、组成与作用

大气的成分

作用

主要

成分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臭氧

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2、结构

大气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密度小,气压低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递增(原因:

O3吸收紫外线)

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

对流层

递减(原因:

大气热量来自地面辐射)

对流运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一系列生产活动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2)受热过程:

如图所示。

 

[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考点精析]1、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典例解析]

读图4,完成1-2题

1、【2008年第7题】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

2、【2008年第8题】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

3、【2008年第41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读图15,完成下列各题。

(7分)

(1)图①中,甲地空气(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压(高于或低于)乙地。

(2)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

(3)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白天或夜间)。

(4)热力环流是由地面不均形成的。

图3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14:

0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2009年第4题】图3中气温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2009年第5题】图4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备战学测——迈向成功]

1、下列地理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的是()

①大气逆辐射②太阳辐射③大气削弱④地面辐射⑤地面吸收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①C.②③⑤④①D.②⑤③④①

2、大气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3、对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论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越高

B.大气水汽含量越多的地方,气压越高

C.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密度越低,气压则越低

D.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4、能正确表示近地面风从陆地到海洋的图是()

5、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冲A行动]

下图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aB.bC.cD.d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aB.bC.cD.d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状态,①②③④表示等压线,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状态下,等压线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4、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江苏省()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D.温和多雨

 

[布置作业]《考点精讲精练》P19-22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二)

[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精析]

1、大气环流: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以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热平衡。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下图)。

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低压为辐合上升地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为下沉辐散带,对应晴朗天气。

     北半球风带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

降水多的气压带、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西风带。

降水少的气压带、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下图)。

4、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表现:

 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被亚洲(冷)高压分割成块状;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被亚洲(热)低压分割成块状。

南半球30゜以南地区基本呈带状(原因为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

5、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如:

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考试说明]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考点精析]季风环流。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分布

亚洲东部;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亚洲东南部和南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冬季风

西北风

东北风

夏季风

东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三)

[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考点精析]锋面系统

1、锋面概念:

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剖面示意图

 

天气特征

过境时

云层增厚,出现大风和雨、雪天气。

云层加厚,出现连续性降水。

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的位置

主要在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