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56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docx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30页

前言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共同编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统一发布。

  

  2007年,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中确定的29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依据不同情况和监测条件,进行了二至三期的监测,共监测站位296个,其中渤海49个测点、黄海54个测点、东海95个测点、南海98个测点,监测面积277826平方千米。

  

  2007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对607个污水日排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和169个入海河流断面进行了污染物入海量监测。

  

  2007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黄渤海、东海、南海的43个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自然保护区及养殖水域进行了监测,监测水域总面积1724万公顷。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3097-1997);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质量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838-2002);海洋渔业水质评价标准采用《渔业水质标准》(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根据其特性采用《海水水质标准》(3097-1997)中相应的类别标准;沉积物质量评价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8668-2002)。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判别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价指标超过一类海水标准的,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标准的即为三类,依次类推。

  

  平均浓度和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海水超标率计算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3097-1997)中的二类海水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沉积物超标率计算统一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8668-2002)中的一类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本公报内容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数据)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200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与2006年相比略有下降。

按照监测点位计算,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2006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类别见图1。

  

  2007年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7826平方千米,其中一、二类海水的面积为188443平方千米,三类海水面积32203平方千米,四类、劣四类海水面积57180平方千米。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南海、黄海水质良,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

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为重度污染。

  

  山东、海南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天津、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为重度污染。

丹东、葫芦岛等22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嘉兴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全部为劣四类水质。

  

  2007年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铅、铜和非离子氨有不同程度超标。

 

图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

  

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渤海 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3.3%,与2006年比较,下降6.3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2.4%,上升0.7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铅。

  

  黄海 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5.2%,与2006年比较,上升1.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5%,下降0.6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东海 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28.4%,与2006年比较,下降13.1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5.8%,上升3.6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铅。

  

  南海 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四类、劣四类海水为8.1%,与2006年基本一致。

主要污染因子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图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图3 四大海区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4 四大海区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

  

3 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超过80%。

闽江口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50%,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也为50%。

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均不足40%。

图5 重要海湾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6 重要海湾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

  

4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007年,全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不大,但普遍受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影响。

山东、海南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75%以上。

天津、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较重。

  

  辽宁 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1.4%,三类海水比例为14.3%。

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4.3%。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铅和铜。

  

  河北 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5.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5.0%,无三类海水。

与2006年相比,各类海水比例基本持平。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

  

  天津 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30.0%,三类海水比例为20.0%,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50.0%。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0.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10.0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持平。

海域水质主要受到无机氮和非离子氨影响。

  

  山东 水质优,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0.2%,三类海水比例为4.9%,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4.9%。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6.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4.8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2.0个百分点。

只有青岛市和潍坊市近岸海域出现超标情况,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江苏 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8.8%,三类海水比例为25.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2%。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持平,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上海 重度污染,无一、二类海水,三类海水比例为1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0.0%。

与2006年相比,三类海水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2.8个百分点。

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浙江 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20.0%,三类海水比例为14.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6.0%。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1.1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5.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6.0个百分点。

海域普遍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影响,部分海域化学需氧量超标。

  

  福建 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8.6%,三类海水比例为2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31.4%。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22.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17.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5.7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广东 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0.4%,三类海水比例为7.8%,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1.8%。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4.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4.0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0.3个百分点。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局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和非离子氨超标。

  

  广西 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7.4%,三类海水比例为13.6%,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0%。

与2006年比较,各类海水比例基本相同。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海南 水质优,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6.0%,三类海水比例为4.0%。

无四类和劣四类海水。

与2006年比较,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8.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8.0个百分点。

个别海域水质受化学需氧量和铜的影响,但程度较轻。

图7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8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比例

  

5 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全国监测的54个沿海城市中,丹东、秦皇岛、大连、葫芦岛、滨州、东营、烟台、威海、日照、汕尾、惠州、江门、茂名、海口、三亚、文昌、琼海、陵水、昌江、儋州、临高和澄迈等22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嘉兴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全部为劣四类水质;盘锦、泉州、厦门、汕头、温州、漳州、唐山、莆田、阳江、青岛、盐城、钦州、北海、防城港、连云港、珠海和湛江等17个城市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在50%以上。

图9 全国沿海城市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10 全国沿海城市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

  

6 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2007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16个沿海城市对28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工作。

共监测392个次,发布17期海水浴场水质周报。

  

  监测结果表明:

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个次占46.7%,比2006年(45.48%)上升1.22个百分点,“良”占30.4%,比2006年(38.19%)下降7.79个百分点,“一般”占15.1%,比2006年(6%)上升9.1个百分点,“差”占7.1%,比2006年(10.3%)下降3.2个百分点。

影响浴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在16个沿海城市28个海水浴场中,每周水质均为“优”的浴场为锦州孙家湾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日照海水浴场、珠海飞沙滩海滨浴场、北海银滩公园浴场、三亚大东海和亚龙湾共7个浴场,与2006年相同。

水质较好的有舟山朱家尖浴场、青岛金沙滩海水浴场和葫芦岛313海滨浴场,“优”的个次占80%以上。

水质一般的有厦门鼓浪屿浴场、深圳大梅沙海滨浴场、厦门曾厝埯浴场和葫芦岛兴城海滨浴场,“差”的个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7.5%、35.29%、31.25%和23.08%。

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图11 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物状况

 

 

 

 

  2007年,影响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个别海域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铅、铜和非离子氨超标。

  

  1 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

  

  监测结果表明,四大海区的主要污染物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铜除黄海海区未见超标样品外,其它三海区均有超标;铅在东海和渤海海区有超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在各海区均存在超标样品,但超标数量均较少。

  

表1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

 

海区

主要污染物

最大超标污染物

超标倍数

全 国

无机氮(11.3);活性磷酸盐(7);石油类(6.8)

无机氮

11.3

渤 海

非离子氨(2.6);无机氮(11.3);化学需氧量(0.7);铅(2.3);铜(1.3);活性磷酸盐(1.1);石油类(5.1);溶解氧

无机氮

11.3

东 海

无机氮(8.6);铅(0.9);非离子氨(1.4);石油类(2.8);

无机氮

8.6

活性磷酸盐(2.3);铜(0.4); 化学需氧量(2.2)

黄 海

无机氮(3.1);石油类(1.8);活性磷酸盐(2.6)

无机氮

3.1

南 海

非离子氨(2.8);无机氮(8.7);活性磷酸盐(7);

无机氮

8.7

石油类(6.8); ; 化学需氧量(0.2)

 

  

  2 营养盐

  

  无机氮 测值范围为0.004~3.69毫克/升,均值0.339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34.1%。

最高值出现在嘉兴近岸海域,超过二类海水标准限值11.3倍。

除威海、茂名、海口、滨州、大连、丹东、潍坊、日照、汕尾、惠州、葫芦岛、秦皇岛、三亚、文昌、东方、儋州、昌江、陵水、琼海和临高等20个城市外,其他33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均有样品超标。

四大海区中,无机氮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以东海海区最高,其次为渤海海区,南海和黄海海区基本相同。

  

  与2006年相比,近岸海域海水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和超标率均略有上升;四大海区中,东海和黄海的无机氮平均浓度有所上升,南海、渤海基本持平;样品超标率均有所上升。

 

 

 

图12 全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海水无机氮平均浓度

 图13 全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海水无机氮样品超标率

  

       

  

  活性磷酸盐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239毫克/升,均值0.016毫克/升,样品超标率13.4%。

最高值出现在深圳海域,超过二类标准限值7.0倍。

除三亚、陵水、秦皇岛、葫芦岛、东方、日照、汕尾、钦州、防城港、湛江、威海、丹东、东营、海口、琼海、惠州、临高、厦门、珠海、阳江、沧州、澄迈、昌江、莆田、汕头、茂名、潍坊、文昌、江门、滨州、盘锦和烟台等32个沿海城市未超标外,其它22个沿海城市均有样品超标。

  

  与2006年比较,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基本持平。

四大海区中,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黄海略有上升,渤海和南海海区均略有下降,东海海区的平均浓度持平,超标率略有上升。

 

  

图16 全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

 

图17 全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超标率

 

 

   

  

  3 有机污染

  

  化学需氧量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9.68毫克/升,均值1.11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2.1%。

最高值出现在嘉兴海域,超过二类标准限值2.2倍。

除北海、天津、舟山、连云港、锦州、青岛、阳江、嘉兴、沧州和东方10个沿海城市有样品超标,其它44个沿海城市均无样品超标。

  

  与2006年比较,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均基本持平。

四大海区中,除黄海的平均浓度有所下降外,其他海区基本持平;样品超标率东海、黄海有所下降,渤海、南海有所上升。

  

图20 全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

 

  

  石油类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390毫克/升,平均浓度0.020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3.0%。

最高测值出现在深圳海域,超过二类标准限值6.8倍。

各沿海城市中,深圳、三亚、威海、湛江、防城港、汕头、北海、天津、福州、泉州、青岛、营口、盐城、沧州和潍坊等15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有样品超标,其它39个沿海城市均无样品超标。

  

  与2006年比较,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基本持平。

四大海区中,样品平均浓度均基本持平;超标率除黄海海区有所上升外,其他海区均略有下降。

  

  

图23 全国沿海城市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

  

    

  

  4 重金属

  

  铅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16.3微克/升,样品超标率为4.0%。

最高值出现在锦州近岸海域,超过二类标准限值2.3倍。

与2006年相比,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铅的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均有所下降;四大海区中,平均浓度渤海有所上升,其他海区基本持平;超标率渤海和东海海区有所上升,黄海和南海海区有所下降。

  

  铜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22.6微克/升,样品超标率为1.4%。

最高值出现在锦州近岸海域,超过二类标准限值1.3倍。

与2006年相比,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铜的平均浓度基本持平,超标率略有上升。

四大海区中,平均浓度渤海和黄海海区有所上升,东海和南海海区有所下降;超标率渤海海区有所上升,黄海和东海海区基本持平,南海海区有所下降。

  

  汞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190微克/升,未出现超标样品。

与2006年相比,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汞的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均基本持平。

  

  镉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4.90微克/升,未出现超标样品。

与2006年相比,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镉的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均基本持平。

  

  5 其它

  

    测值范围为7.20~8.71,样品超标率为2.2%。

四大海区除东海海区外其他海区均有样品超标,超标率分别为:

渤海3.0%,黄海4.6%,南海3.4%。

烟台、天津、北海、防城港、深圳、儋州、连云港、阳江、钦州、盐城、营口和潍坊等12个沿海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在2.3%~33.3%之间,其中营口和潍坊近岸海域的样品超标率最高,均为33.3%;其余42个沿海城市无样品超标。

  

  溶解氧 测值范围为0.86~24.2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2.3%。

温州、深圳、莆田、天津、泉州、上海、舟山、宁波、台州、宁德等10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存在超标现象,样品超标率范围在2.4%~13.0%之间,其中上海、舟山、宁波和台州分别有2.4%、1.6%、4.3%和4.7%样品超四类标准;其它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无样品超标。

  

  非离子氨 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075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1.0%;锦州、天津、唐山、福州和深圳5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存在超标现象,其超标率分别为7.1%、8.3%、11.1%、13.3%和13.3%;其它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无样品超标。

陆源污染物入海状况

 

 

 

 

  2007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对全国169个入海河流断面、607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进行了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

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较差,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大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

  

1 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情况

  

  

(1)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

  

  169个入海河流监测断面中,46个断面为Ⅱ、Ⅲ类水质,占断面总数的27.3%,58个断面为Ⅳ、Ⅴ类水质,占断面总数的34.3%,65个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占断面总数的38.4%。

入海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

入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见图26及表2。

图26 全国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

  

表2 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

                                         单位:

 

水质类别

海区

I类

V类

劣V类

合计

渤海

0

0

1

6

11

28

46

黄海

0

5

6

4

4

7

26

东海

0

3

14

14

6

13

50

南海

0

8

9

11

2

17

47

合计

0

16

30

35

23

65

169

    

图27 四大海区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

  

  

(2)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情况

  

  169个入海河流断面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为:

443.2万吨;氨氮84.2万吨;石油类6.02万吨;总磷25.0万吨。

  

  四大海区排放总量分别为:

渤海17.1万吨;黄海28.4万吨;东海295.1万吨;南海102.6万吨。

  

  四大海区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

渤海3.68万吨;黄海4.14万吨;东海57.62万吨;南海18.71万吨。

  

  四大海区石油类排放总量分别为:

渤海0.15万吨;黄海0.40万吨;东海3.27万吨;南海2.20万吨。

  

  四大海区总磷排放总量分别为:

渤海0.33万吨;黄海0.81万吨;东海20.74万吨;南海3.09万吨。

  

  (3)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入海情况

  

  对部分河流入海断面进行了重金属和挥发酚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仅个别监测断面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挥发酚未超标。

其中:

铜监测146个断面,入海量为4622吨;铅监测162个断面,入海量为3565吨;汞监测162个断面,入海量为34吨;镉监测162个断面,入海量为286吨;挥发酚监测152个断面,入海量为2894吨。

  

  (4)入海总量前10位的入海河流断面

  

  入海总量前10位的河流断面依次为:

长江朝阳农场、闽江琯头、珠江磨刀门、珠江莲花山、横门水道中山港、鸭绿江厦子沟、钱塘江闸口、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珠江鸡啼门、潭江苍山渡口。

前10位断面的入海量占所有监测断面入海总量的83.85%。

和其它各项主要污染物入海量情况见表3。

  

表3 入海量前10位入海河流断面监测结果

                                                         

                               单位:

石油类:

吨/年;其它:

万吨/年

河流及断面名称

氨氮

石油类

总氮

总磷

 长江朝阳农场

241.9

50.7

27200

188.7

19.41

 闽江琯头

25.9

1.9

8.7

0.39

 珠江磨刀门

25.8

4.9

2769

0.55

 珠江 莲花山

25.6

5.9

14561

26.5

0.82

 横门水道  中山港

12.8

0.7

1722

14.4

0.54

 鸭绿江厦子沟

9.9

0.6

979

5.3

0.14

 钱塘江闸口

9.4

1.3

1934

9.5

0.25

 新沂河 海口控制工程

7.9

1.6

1021

2.6

0.26

 珠江鸡啼门

6.5

1.4

788

0.13

 潭江 苍山渡口

5.8

1

495

3.8

0.14

  

2 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2007年,对607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综合排污口进行了监测,污水排放总量为41.6亿吨。

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41.5万吨、石油类0.284万吨、氨氮5.06万吨、总磷0.481万吨、汞0.23吨、六价铬27.13吨、铅14.5吨、镉2.24吨。

  

  

(1)直排海工业污染源

  

  361个直排海工业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为11.0亿吨,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4.09万吨、石油类467吨、氨氮2375吨、总磷196吨、汞0.0044吨、六价铬2.80吨、铅0.7吨、镉0.5吨。

  

  

(2)直排海生活污染源

  

  112个直排海市政生活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为6.9亿吨,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9.0万吨、石油类970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