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50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docx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

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机构: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

文    号:

浙经信信息〔2011〕468号

印发时间:

2011-08-19

 

各市、县(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我委研究制定了《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已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十九日

 

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浙经信信息[2011]438号),加快我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现就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和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是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是提升我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块状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占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成为支撑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

但是,块状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块状经济急需向现代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近年来,我省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进程明显加快,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正在从单项应用迈向集成应用,从单个企业应用扩大到产业集群整体应用,具备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实现“两化”融合的基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工作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为薄弱,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规划、政策、标准和人才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两化”融合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因此,必须抓住时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我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

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区域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主线,进一步完善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环境,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装备信息化改造、能耗和排放监控、企业生产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销售流通服务和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和深度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15个以上“两化”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5个以上“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验区和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集群试验区内部产业链协同能力大幅度增强,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区域(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试验区内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大幅提高,信息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对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专用装备信息化水平、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在重点企业基本普及。

——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和行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管理集成。

——电子商务和自主品牌营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广泛应用,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基本应用生产过程在线监测预警和自动控制系统,重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战略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智能化,企业诚信系统广泛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融合,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平台集成方向发展。

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期数字化设计模式,逐步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以工业设计创意园区为主体,建立工业设计资源服务平台。

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快形成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促进工业精细化生产。

在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产业集群企业中,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纺织、造纸、医药等产业集群企业中,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

推动食品、药品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引导龙头企业探索建设产业链协同生产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流程信息化改造。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装备融合,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

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

加快高性能数控机床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适用于复杂连续过程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和新型智能仪表设备。

积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数字样机(DP)、柔性制造系统等技术对传统设备实行改造,提升传统装备的设计能力、制造能力、整机集成和关键部件的研发能力。

广泛采用嵌入式软件和芯片、无线传感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融合,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继续推进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的企业管理信息化。

在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重点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等系统、商业智能系统(BI)的集成应用,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协同,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科学管理决策能力。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

建立和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设施服务、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五)以信息化推进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

加快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以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推广精细化、柔性化生产管理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能耗优化作业调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EMS)、能源利用综合平衡和调度管理系统;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EMC)服务模式。

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及评测体系,实现对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对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实时监测。

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和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六)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融合,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鼓励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由信息发布向网上交易、价格指导、行业专业信息等综合服务拓展,由产品销售逐步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分销延伸。

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供应链、客户和渠道管理,实现产业链企业间订单、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商务活动全程电子化和网络化。

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在线交易、物流协同。

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外包。

推进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发展,依托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广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等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七)推进传统产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促进新型业态发展。

鼓励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将信息化等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重组,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促进企业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

鼓励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和优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

鼓励信息服务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区域性制造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知识库,提供专业化服务。

适应制造业营销体系变革的新趋势,以信息化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加快建立高效、便捷、安全的融资租赁体系。

加快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为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四、申报条件

(一)有高效的工作机制。

申报地区领导和相关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专职部门、专人负责日常协调推进。

(二)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围绕“两化”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体现产业集群特色,制定可行的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试验内容和分阶段任务等,务求每一阶段都能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试验周期不超过3年。

(三)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具备开展试验所必需的经费投入和符合实际、能发挥实效的政策措施;有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综合实力和实施经验的技术支撑单位;有培训和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等。

(四)有对标赶超的创新精神。

具有务实推进、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技术创新、功能创新、生产创新、服务创新的精神。

组织产业集群内10个以上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应用,并有步骤地进行推广。

五、组织与管理

(一)试验区认定程序

1、由省经信委发文部署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申报工作。

2、各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试验区申报组织工作,编制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论证,并由产业集群所在的市或县(市)政府行文报省经信委。

3、省经信委组织专家对申报的材料进行评审,并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正式行文公布。

(二)试验区管理与推广

1、省经信委、省信息办对试验区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各地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试验区“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进行日常督查,并将试验区进展情况及时报省经信委,报送暂定为一年两次,每半年报送一次,6月底前报当年度上半年情况,每年12月底前报上年度全年情况,内容包括总体情况、试点进展、主要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工作举措及下一步打算等。

3、试验区实施完成后,向省经信委提出验收申请。

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对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推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试验区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时分析、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

省经信委将组织制定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试验区先行开展试点评估。

(二)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优化整合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的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需求,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和财政资金扶持政策,推进集群内企业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对省级资金立项补助的相关项目,地方财政应当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

(三)加强人才培养。

针对行业信息化特征,与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向产业集群输送;通过网络培训方式,对集群内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远程培训,切实提高人才素质,推进“两个一批”工程,即培养“一批”管理能力强的信息主管及“一批”操作能力强的高级技工。

(四)加大宣传力度。

及时总结分析典型经验和实践活动,树立标杆企业,加强交流和推广,引导广大企业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进一步加强“两化”深度融合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知晓度、认知度和参与度,努力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

主题词: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验区通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