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15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七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七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七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七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检测.docx

《第七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检测.docx

第七单元检测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

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列宁说: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

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

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D.实行余粮收集制

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

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 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 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农业集体化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

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

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

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D.中苏关系恶化

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

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片面发展重工业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

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

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B.政治上官僚腐化

C.民族矛盾突出D.农业长期停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

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是这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裸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

概括指出提出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

(5分)

(2)材料二出现时,苏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启示?

(5分)

(3)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你认为斯大林的认识正确吗?

(5分)

(4)根据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三、四,请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过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产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产品交换。

──《列宁选集》

材料五 “社会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搞社会主义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解读史料

①从1918年到1921年,列宁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5分)

②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请问它到底“新”在何处?

(5分)

(2)理论探讨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相隔半个多世纪,但其共同特点是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生产关系要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请你根据1921年苏俄和1978年中国的实际情况,说说两位领袖是如何实践这个理论的?

(5分)

(3)采访调查

假设你回到1964年,采访苏联某集体农庄和中国某人民公社。

①请你写出采访的目的。

②根据目的你将从哪些方面入手了解这两地农村?

(5分)

18.联系苏联70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谈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15分)

解题技巧示例

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解题技巧】试题立意在于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同时包含着对历史上的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等方面的正确理解。

我们用排除法可以肯定B、C、D选项的不合理。

A项是正确答案。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斯大林去世后进行的,A、B两个选项本身是互相排斥的。

C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

D项苏联、美国的争霸刚开始,到70年代才加剧,可以说是改革的影响。

历史学科的选择题,每个选项具有不同的考查点,用排除法做题,一方面是提高正确性的关键,另一方面也会加深我们对知识细节的理解。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影响包括(  )

①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②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保障 ③排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④计划性指令取代了经济发展规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技巧】对斯大林模式社会影响的分析是一个考察的重点内容。

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

正确答案为A项。

本题是组合选择的形式,用的最好最快的选择方法依旧是排除错误选项。

①②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性方面肯定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④从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指出了斯大林模式的不足。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

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中的口号──苏共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借口。

──《十月革命:

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

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

“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

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

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

《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解题技巧】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这道习题是同学们训练自己概括能力的很好试题。

一般来说,信息的提取包括整体信息的提取和微观信息的提取。

整体信息的提取一般要求我们归纳材料的主旨,也就是它的论点、角度。

微观的信息提取可以考察我们对材料的分析,主要考察材料用了哪些论据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同学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明白具体指向。

本题材料一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材料二从现实方面探讨苏联解体的根源。

材料一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二可以从宏观上分析。

【参考答案】历史原因:

缺乏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

个人专权;党内特权阶层;干群关系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分配的不合理。

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混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D4.D5.D6.D7.B8.A9.C10.B11.A12.D13.C14.B15.A

二、非选择题

16.

(1)余粮收集制。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发展市场经济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

(3)斯大林的认识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现在看来斯大林的认识是符合苏联当时国情的,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进行的。

事实上正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抵抗住法西斯的进攻,但是这种特殊的国情下得出的结论不是普遍的原理。

(4)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它长期掠夺农民的做法,破坏了工农联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7.

(1)①变化:

从希望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到承认市场、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经济政策。

因素:

国内战争结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②“新”在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重新认识。

(2)列宁运用新经济政策,采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的作用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邓小平支持中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

(3)范例:

①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

②调查农民生产的状况;了解农民的日常饮食;了解农民的精神消费;了解农民的衣着消费等。

18.经验:

根据国情及时调整政策。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集中精力做好最重要的工作。

巩固政权;迅速工业化。

教训:

忽视客观规律。

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掠夺。

赫鲁晓夫改革的垦荒运动、玉米运动。

急于求成。

苏联一系列改革的失败。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主要是因为

A.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B.调整了生产关系C.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拆散了工农联盟

3.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这里的“拐杖”指的是

A.苏维埃政权B.新生的苏联C.新经济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4.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D.加强了宏观调控

5.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8.列宁指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这一思想体现在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农业集体化

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B.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②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都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④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2.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

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

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1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图一图二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1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15.“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口号的。

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 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

“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为什么?

(4分)

(2)结合史实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理由和依据。

(4分)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6分)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39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4分)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

(1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分)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4分)

1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4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结果如何?

(4分)

(3)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1.D2.A3.C4.D5.C6.D7.B8.B9.A10.C11.D12.A13.C14.D15.B

16.

(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原因: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4分)

(2)苏联工业化外部环境不利,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包围之中,面临法西斯战争的严重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苏联国情。

(4分)(3)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总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分)认识:

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停滞不前。

教训: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分)

17.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分)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2)戈尔巴乔夫。

(1分)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1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3分)(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分)

18.

(1)俄:

新经济政策。

美:

罗斯福新政。

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

(4分)

(2)俄: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美:

摆脱了经济危机,缓解了阶级矛盾,保留了民主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中: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实现小康。

(4分)(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任何国家要向前发展,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