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086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docx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

【摘要】:

本文探讨,分析,比较了中外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以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比分析,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中外;交通现状;安全管理;对比分析;措施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机动车辆保有量的增加,我国交通事故发生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我国自1951年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当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5922起,死亡852人,伤5159人。

1951年至1984年的30多年间,交通事故各项指标的变化基本上是平稳的。

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社会交通需求日益旺盛,城乡交通活动随之剧增,而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发展却不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急剧增加,尤其是1991年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交通事故及其死亡人数急剧增长。

从1998-2002年的5年中,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绝对数呈上升趋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5%、8.8%、42.7%。

2002年全国一般以上道路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万起,造成10.94万人死亡、56.21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1%、3.26%、2.85%、和7.66%,是历年之最。

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10万人死亡率等指标近年来持续攀高。

 同时发达国家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管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西方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各自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交通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时期,然后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以及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使道路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1]。

 

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时期,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比国内外交通安全的状况对于我国的交通发展建设和交通安全管理有重要意义。

为进行更好的对比分析,需要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于全面衡量和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中外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对比分析1.1中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我国的道路交通发展十分迅速,到2003年底,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80.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7万公里,与1995年的115.70万公里和0.21万公里相比分别增长56.42%和l3.14倍。

1.2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况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

更重要的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目前仍然十分严峻。

道路交通事故持续多年上升。

交通事故起数从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2002年的77万多起,年均增长6.3%。

死亡人数由5万人上升到10.9万人,年均增长5%。

去年全国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0.9万人,受伤56.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2亿元。

群死群伤的特大事故频发。

2000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0起左右。

2002年,全国共处理交通违法2.59亿人次,处罚1.97亿人次。

通过对事故数据的分类统计,可以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和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事故原因分布造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仍是人的因素,包括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及乘车人等,造成死亡的比例约为90%;因道路原因造成的死亡占很低的比例,仅为0.1%~0.2%;车辆的原因约为6%。

2从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交通方式分布分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摩托车驾驶员、汽车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6种。

1994~1998年5年内按上述交通方式划分,交通事故受害者最多的是行人,占26.3%;第二位是乘车人,占24.15%;第三位是非机动车驾驶员(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的人),占22.8896;第四位是摩托车驾驶员,占12.33%;第五位是汽车驾驶员,占9.48%。

3机动车驾驶员肇事原因  机动车驾驶员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1998年因机动车驾驶员肇事而造成的人员死亡达57009人,占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73%,主要肇事原因有超速行驶,疏忽大意,操作不当,违章行车,酒后驾驶等等。

4各类驾驶员的危险性

 在机动车驾驶员中,非驾驶员最危险。

按危险性大小顺序为非驾驶员:

非职业驾驶员:

职业驾驶员=2.5:

1.5:

1。

5城市及郊区、县事故分布

1994~1998年间的事故次数、事故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城市道路和郊区、县公路各占比例分别为1:

2、1:

3、1:

4。

6各种道路上的事故分布我国将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和公路,城市道路又分为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和城市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以及等外公路。

在各种道路上。

7交叉路口事故分布

我国1994~1998年在路段上发生的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7.87%,交叉路口上的百分比为12.13%。

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在日本等国5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交叉路口。

我国交叉路口上的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三枝和四枝交叉口,按死亡人数统计,54.26%发生在三枝交叉口,39.52%发生在四枝交叉口,在多枝、立交、环岛和其他交叉口的事故仅占6.22%。

8机动车事故原因分布1998年我国因机动车而引发的事故造成4633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5.9%,其中因制动失效、制动不良、转向失效、灯光失效和其他机械故障原因占很大一部分。

在机动车引发的事故中2/3是因制动系统发生故障。

 9事故责任者所属各类行业的情况肇事比例最突出的行业是个体和农业,两项加起来占总数的45.6%。

公路运输行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8.52%,同年我国营业性驾驶员约占全国机动车驾驶员总数的10%,客、货营运车辆约占全国机动车总数的11%。

10特大恶性事故分析1997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恶性事故64起,造成1037人死亡。

此类事故发生次数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四川省10起、云南省9起、重庆市6起、福建省5起、贵州省和湖北省均为4起。

从地区分布看,山区道路多的省份恶性事故多。

引发事故的原因由多到少依次是超速22起、操作不当11起、机械故障10起、占道行驶7起、超载6起、疲劳驾驶6起。

事故车辆所属单位主要是运输公司,其中30起事故为运输公司的车辆,占总事故数的47%;其次是个体运输户,有21起,占总事故数的33%。

主要结论:

  道路交通中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接近9096的死亡人数是因人的原因造成的;在人的因素中由于机动车驾驶员的原因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说明综合素质低、操作技能水平差是驾驶员肇事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驾驶员管理、提高队伍素质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根本所在。

非驾驶员肇事的危险性是职业驾驶员的2.5倍,非职业驾驶员肇事的危险性是职业驾驶员的1.5倍。

这说明通过加强驾驶员培训,提高驾驶操作技能,可以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发生在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上的事故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59%,而这些主要道路仅占全国道路总里程的14.5%[3]。

这说明道路条件的改善、等级的提高不会必然带来交通安全水平的提高,要提高道路交通总体安全水平,还必须相应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与硬件设施的进步相适应。

约65%的事故发生在城市郊区、县级公路上,而且郊区、县级公路的事故比城市道路死亡率高。

路段事故远高于交叉路口事故,路段死亡人数占88%。

我国道路监管的主要力量是投入到城市交通秩序和安全管理中,但我国一半以上的事故是发生在郊区、县公路和路段上,这些道路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其交通安全问题的解决方式不能再是增加管理人员的传统办法,应寻求工程和技术的途径予以解决,提高管理手段的技术含量。

接近50%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是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

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死亡人员是机动车驾驶员,说明混合交通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加强对公民的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十分重要和迫切。

制动问题是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机动车引发的死亡事故中2/3是由于制动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

我国机动车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安全检测,其中制动性能是主要检测项目,应加强机动车安全检测的管理,堵住管理漏洞,杜绝有安全隐患的车辆上路行驶。

按事故责任者的行业进行划分,个体和农业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9.5%和16,1%,个体运输户在特大恶性事故中也占有相当大比例;公路运输行业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5%,低于营运性驾驶员和营运车辆所占比例。

这说明加强个体运输户安全管理是提高公路运输行业安全水平的关键。

1.3国外的道路安全现状

同时发达国家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管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西方等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各自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交通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时期,然后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以及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使道路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

机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在国内通过实施“3E”工程,交通安全的形式大为改观,车辆事故率及里程事故率均持续下降,多年来道路交通事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趋于稳定。

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多,到1990年交通事故数达到最高峰。

1990年以后,尽管汽车保有量仍在增加,但是由于采取了各种安全措施,包括对人的安全教育、驾驶员和行人行为的改善、公路和车辆设计的优化以及交通法规的完善,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

以德国为例,德国高速公路已有6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跨地区的公路网总长大约23.1万多km,其中1.2万多km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总数位居世界第四。

德国获准行驶的机动车约4000多万辆,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轿车。

德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有车,汽车是德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其客运量的4/5是靠居民自己的小汽车解决的,只有1/5是靠公共交通工具。

2001年德国公路交通事故共死亡6977人,其中联邦高速公路、联邦公路、州公路、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的死亡人数各占死亡总数的11.0%、30.5%、29.7%、13.9%和14.9%。

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道路交通事故的上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机动化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机动化的过程会伴随着交通事故和伤亡的迅速增长,但这种增长趋势并不是不可扭转的,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道路交通事故的上升趋势可以得到控制。

2中外道路安全交通安全管理发达国家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管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各自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交通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时期,然后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以及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使道路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的道路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比较。

2.1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无论从体系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比较完善,基本上都有《道路交通安全法》龙头法典,对于人、车、路、环境等相关因素的规定比较健全,特别是针对弱势人群的交通安全需求,交通安全法中都有专项内容,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因素比较齐备。

同时,针对道路交通安全中出现的新问题,法规中都能及时地体现出来,并调整过时的内容。

 2.2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  日、美、欧交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在全民中系统化地实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都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国民交通安全素质、搞好交通安全的一项治本措施来抓。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至今未能形成一个全民大众广泛参与的开放式社会化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长时期以来,我国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对象一直定位于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主要是机动车驾驶人员和与道路交通活动相关的责任人员及一些大中城市在校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形式主要为交通安全宣传、驾驶人员学习班、交通民警到学校讲课及依靠车管单位进行的经常性教育。

2.3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医疗紧急救助制度  道路交通事故试验表明,如果在事故发生后5min内采取紧急救援措施,30min内采用急诊,至少可以使18%~25%的重伤者免于死亡,因此实施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紧急救援是降低事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4]。

发达国家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通常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路边电话系统、信息接报中心、紧急医疗系统、紧急出警系统、路面清障系统和消防系统。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紧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是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重要手段。

为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到达第一现场,警察、消防、医院救护、边防警卫、海军救援、独立救援单位都参与其中。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消防人员都参与了交通事故紧急救援,并且已经培养出了应付各类事故的医疗紧急救援人才。

   我国的道路紧急救援工作刚刚起步。

2002年1月10日,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在已设立“120”急救中心的地区,“120”急救电话与“110”报警服务台、“122”交通事故报警服务台三者之间必须建立起交通事故信息传递、现场急救和急救转运的综合反应与协调机制;在未设立“120”急救中心的公路周边地区,公安机关要与县医院、乡卫生院设立昼夜值班联系电话,保障紧急求救信息联络畅通,确保交通事故伤员能够得到及时、就近救治[5]。

目前,该措施虽在一些城市如上海市已初见效果,但从总体上讲,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原因的制约,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4交通违章行为处罚力度国外对交通违章行为处罚力度非常大,正是由于强化了对驾驶员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交通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才多年来保持稳定,且呈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主要以行政辖区为单元进行执法,对行政辖区内的本地驾驶员的交通违法行为采用的是罚款(包括吊扣驾驶证)加违章记分的方式进行处罚;对非行政辖区内的异地驾驶员通常都采取罚款的方式进行处罚。

3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水平采取的措施通过与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我国交通事故,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3.1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深入、持久的舆论宣传,增加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使预防事故的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

目前我国驾驶员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

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提高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职业道德[6]。

同时,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作为生活常识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中,所以说,深入持久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

3.2交通安全管理需综合治理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既是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问题,必须综合治理。

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使全社会共同承担维护交通秩序、履行交通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样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当前各地实行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责任制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3依靠科技进步现代交通管理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混合交通的特点出发,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事故的预防、交通事故控制技术,事故快速勘察和紧急救援系统,通讯网和信息网的建设,以及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素质的研究等课题。

3.4严格执法交通安全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必须用科学的、统一的交通管理法规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维护交通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目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交通违章不被认为是违法行为,方方面面干扰较多,以致于交通管理法规难以贯彻。

3.5提高汽车安全性能道路交通事故大多数是汽车事故,汽车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事故一旦发生能否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

因此,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

3.6改善道路条件我国现有108余万km道路中,其中80%的技术等级在四级以下,路况差,普遍缺乏安全设施,多数地方连必要的交通标志都没有。

因此,改善道路条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必备条件。

4结论   无论是我国,还是在发达国家面临的维持发展过程中,保证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交通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开展交通事故研究更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通过国内外交通安全对比分析后,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经验,推广交通安全新技术,并大力推广改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和加强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许洪国,周立,鲁光泉.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成因及其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

34-38.[2]郑安文.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交通安全状况变化特性探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

42)46.[3]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陈宽民,王玉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分布特点及预防对策.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3

(1):

84-87.[5]许宏国.交通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

人民交通工业出版社,2003.9)10.

[6]陈明伟,袁晓华,潘敏,等.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对比谈预防措施.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

59-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