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9893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docx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放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A.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D.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法盖仅贵族有之”信息说明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渗透整个社会,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与宗族贵族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

2.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

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

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之间有牵制作用,可以加强君主专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演变趋势就是皇权(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直至明太祖废除丞相。

因此选择B项。

3.清初思想家唐甄说:

“人之情,孰无所欲!

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

”陈确说:

“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

”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费密说:

“欲不可纵,亦不可禁。

”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理性地把握人欲与天理的关系B.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D.顺应时代要求构建资产阶级新思想

【答案】A

【解析】不符合史实,清代没有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故A项错误。

题干中的三个思想家指出人是存在欲望的,唐甄认为人欲是人之常情,只要能够选择正确的人欲就是君子;陈确认为正当处理人欲就是理;费密认为人欲既不能放纵也不能严禁,所以他们的主张的共同点是理性正确的把握人欲和社会的关系。

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故C项错误。

题干中的观点是关于理学,没有表现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故D项错误。

点睛: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的观点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有之,但毕竟继承为主,所以容易排除BD,而C属于无关项。

4.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的“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

A.是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

B.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

C.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

D.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答案】B

【解析】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我国古代手工业市场相对狭小,为了维护手工业者的脆弱的利益,所以被迫采取顽固的传习传统,故选B。

市场狭小不等于完全没有市场,排除A。

材料反映官府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没有现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由于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反而不利于商业技术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排除D。

...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

但洋务运动却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

其主要原因是

A.顽固势力破坏专利制度B.西方专利制度不适合中国

C.洋务企业实行垄断经营D.自然经济对专利制度践行的阻碍

【答案】C

【解析】材料“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实际是洋务企业实行垄断经营,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顽固势力破坏专利制度的信息,排除A;专利制度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良性竞争,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对专利制度践行的阻碍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点睛:

在引进西方专利制度方面,洋务派由出于维护洋务企业的私利,没有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所以洋务派不仅未有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6.激进民主派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

激进民主派的这些观念

A.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C.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D.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材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并非抛弃中国的传统文明,排除A;由材料“致力于以观念变革”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说明激进民主派照搬外国文化,没有把学习西方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排除BC。

激进民主派没有看到中国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只是片面学习西方文化,故选D。

7.1938年初,日本声称:

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

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

”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

这些情况说明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各国希望与中国搞好国际关系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从1938年开始,日本以所谓放弃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和交还租界(这两项为当时废约的主要内容)来诱降重庆国民政府,主要对象是领导人蒋介石和汪精卫。

在诱降汪精卫集团时,日本妄言要“援助中国从东亚的半殖民地地位中逐步解放出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它还嘲笑中国没有平等地位,被西方国家“不是当做一个盟国,而是当做一个工具使用。

”,故A项错误;英美的外交不收日本的引领,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遭受外来侵略,国际地位并不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和1940年可以看出,受抗日战争形势影响,日本为了更好的侵华,改变了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而1940年随着抗战形势的推进,英美为了保障在华利益,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故D项正确。

8.某个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实行“四马分肥”的办法,即把利润分为国家征收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资本家股息红利四部分。

这反映了

A.统购统销的实施B.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工人积极性的提高D.公私合营的完成

【答案】B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理解“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定义称:

“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9.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

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

这说明古雅典

A.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B.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D.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B项错误;贪污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0.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规定:

“国会遇到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这反映了美国

A.联邦政府遵循分权制衡原则B.宪法修订具有法律依据...

C.州议会与国会权力均等D.国会内部存在权力制约

【答案】B

【解析】分权制衡只要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由材料“国会遇到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可知美国宪法修订具有法律依据,排除B;由材料“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可见州议会不能自主决定修正宪法,排除C;题干主旨是宪法的修正而非国会权力制约,排除D。

故选B。

11.苏联市场上大多数商品,都是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出口的,所以在海关出口目录上,详细规定各类消费品的出境携带种类和数量,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民用工业的结果B.工业化进程中畸形的经济结构

C.苏联综合国力长期落后于欧美D.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冷战意识

【答案】B

12.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同一种历史运动,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都是由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不是由任何个人或国家靠理性设计出来的,最终是由科技和资本发展自发形成的,因为科技和资本是一种比现代化和全球化更本质的存在。

下列最符合题意的是

A.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相互促进

B.科技和资本是现代化和全球化核心因素

C.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完全一致的

D.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有效催化剂

【答案】B

【解析】由“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同一种历史运动……最终是由科技和资本发展自发形成的,因为科技和资本是一种比现代化和全球化更本质的存在”可以分析出科技和资本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核心,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与“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同一种历史运动,具有相同的方向性”不符;C项说法本身是错误;D项说法错误,与“最终是由科技和资本发展自发形成的”不符。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

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

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

……(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

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

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案】

(1)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

原因:

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2)态度:

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

评价:

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解析】

(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主要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可根据康有为生活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概括。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可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并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14.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崛起的原因和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留给后世的价值却是恒久的。

序号

国家

崛起的主要因素...

1

葡萄牙、西班牙

2

荷兰

从渔夫到海上马车夫

3

英国

从国王到议会

4

法国

从人性到理性

5

美国

6

德国

从兽性到人性

7

中国

从计划到市场

(1)补充完成表格。

葡萄牙、西班牙:

________________;美国:

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答案】

(1)从陆地到海洋,从邦联到联邦

(2)主题:

观念维新——大国崛起的源动力。

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发展并引导着社会的转型。

如中国的崛起始于1978年思想解放后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崛起中的大国。

其他主题也可:

如制度维新——大国崛起的前提。

(阐释略)

【解析】

(1)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两个重要国家,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所以第一空可以表述为:

从陆地到海洋。

而美国独立后,邦联制的弊端使美国内外交困,为了摆脱不利局面,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国家结构有邦联制变为联邦制。

...

(2)国家的崛起往往要理顺发展思路,趋利避害,巧妙化解危机。

为此,思维的创新是必要的,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发展并引导着社会的转型。

以改革开放为例,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解放思想,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

请考生在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6年,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联席会议作出关于“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的决定,史称“二五”减租。

1927年6月17,浙江省政府首先响应国民政府号召通过了减轻佃农租额25%的决议,同年11月,又公布了《本年佃农交租实施条例》,规定“正产物全收50%为最高租额,佃农依最高租额减25%交租”。

1928年7月,省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了《十七年佃农交租章程》及《佃业理事局暂行章程》来督促和落实减租政策。

有研究认为浙江的减租分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927年为发动时期,因农民对于减租多未明了,主持减租机关亦未普遍设立,只有一部分县份实行减租;1928年为极盛时期,减租普遍推行,而佃业纠纷亦多;1929年至1931年为衰退时期,由于政府作出停止减租的决议,地主乘机活动,多方阻挠。

“减租之推行乃日就衰落”;1932年以后为没落时期,“减租已不能切实执行”。

由此可见,浙江的减租实行不久就停止了。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浙江“二五”减租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运动开展较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设立机构来督促落实;呈现阶段性;效果有限。

(2)原因:

政府对农民的宣传发动不够;地主的多方阻挠;政府贯彻执行不力中途停止。

【解析】

(1)由材料中1926年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联席会议做出“二五减租”决定,可以看出该运动是有国民党中央由上而下发动的,并且发动的时间在国民政府初期;1928年浙江省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建立相关机构的章程,表明该运动有相应的机构执行;从第二段的材料可以看出该运动的阶段性特点,以及最后的结果是失败。

(2)国民政府存在地方军阀不服从中央命令,国民党未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等特点。

“二五减租”失败的原因可以材料中提到的从政府的宣传发动,地主乘机活动、多方阻挠,政府作出停止减租的决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

“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际联盟,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让·巴带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

材料二:

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充,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步。

”……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阿贝农《和平大使》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答案】

(1)原因:

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盛行;绥靖主义影响;日本在此时的侵略还没有对美国在华利益构成根本威胁,且美国在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2)作用:

宣传了中国的艰苦抗战和抗战决心,揭示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意义;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国与日本的妥协,孤立了日本;有助于赢得美国的援助和参与,改变了中国孤立抗战的局面。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际联盟,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可知张伯伦坚决要求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可以看出他对德国受到法国的过分压制是不满的。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为了避免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大影响,对英国自身发展不利。

因此他想通过提高德国的地位来限制法国,实现一定的制衡。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所谓的“保西不保东”其实就是绥靖政策的具体体现,法国的举措直接助长了法西斯势力日后的侵略气焰,使得波兰和斯洛伐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也为后来埋下了祸根,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爆发的原因之一。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若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

他运用世界地理知识对日本及周边国家开展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御倭的方略,并倡导全民抗倭,最终与戚继光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

他的军事著作如《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筹海图编》一书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影响也非常大,此书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

他反对拘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敌作战,强调“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

他是个深知“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卓越军事理论家。

他制定了海中战法以攻船为上,其次则靠火器的作战方案,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从而确保了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

郑若曾不仅学识渊博,品行更是出众,深受江浙文人志士尊崇。

他虽然一生为布衣,但他通过亲身参加平倭与撰写军事著述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1)根据材料,概括郑若曾的主要海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若曾海防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

(1)思想:

重视海防,主张发动全民参与海防;提出积极的海防主张;制定有效的海战方案和比较全面的海防策略。

(2)作用:

他重视海防,主张积极御敌和征服海洋的思想,对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他制定全面有效的海防方案和策略,保证了当时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他提出完整的近代海防思想对近代中国乃至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1)材料中列举了郑若曾的一些军事著作,表明他极为重视海防的建设;“倡导全民抗倭”表明他主张全民参与海防;由于郑若曾是个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因此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海防的方案和策略,积极进行海防建设。

...

(2)材料中指出郑若曾最终与戚继光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证明他的海防思想对当时产生的巨大作用;他的策略“确保了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对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他的《筹海图编》一书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影响也非常大。

从材料中的这几点可以说明郑若增海防思想的历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