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846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docx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做法与经验

群体活动业余训练

1.谈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

2.校运动会成绩计分方法创新

3.“五变”让每位学生成为校园运动会的主角

4.集思广益,日臻完善——改革中的学校体育运动会

5.针对大课间存在问题的思考

6.如何提高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益

7.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设置“六要”

8.“海恩法则”在大课间管理中的运用

9.“四防、五评”促大课间有效开展

10.“望、闻、问、切”——科学把脉大课间体育活动

11.有效解决大课间活动场地、器材短缺问题经验例谈

12.群策群力共参与,确保大课间活动安全

13.充分发挥中考体育的作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

14.高考体育模拟考试注意事项

15.冬训,要从“心”开始

“群体活动”是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由群体广泛参加的体育活动。

如,运动会、广播操、大课间等活动。

本版块“群体活动”部分,主要从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大课间体育活动效益的提高等方面做了探讨。

群体活动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的建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方向,为保障群体活动更加有序高校地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谈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

一、运动会的变革怎么变、变什么

学校传统田径运动会已经不能充分体现现代学校发展的现状,也不能满足学生的现状需求,其过分强调竞技,仅少数体育尖子表演的特点,极大地挫伤了大部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于传统运动会的弊端大家有着一致的认识,认为必须得改,但对于怎么改,改什么,大家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

(一)对运动会项目的设定,大家是存大同有小异,焦点表现在田径项目是否保留的问题上

1.主流思想:

在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基础上,删减一些技术难度高,距离长的项目。

如,掷标枪、三级跳远、3000米等项目,保留能反映激烈竞争场面、能向学生传递更强烈体育精神的,诸如100米、200米、跳远、跳高等项目,以及强化个人意志品质及集体荣誉感的800米和接力项目等,增加一些趣味性项目、群众参与度好的大众项目,以体现全员参与的思想。

2.不同意见:

有少数老师认为应该完全抛弃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不设置田径项目,改由大众参与性好的集体、趣味项目替代,全盘否定传统的田径运动会。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淡化竞技,淡化名次,体现全员参与、体现“我运动,我快乐”的思想。

3.笔者的意见是:

改革不是否定一切,传统的不是都不好,不能全部抛弃,要发扬田径项目竞技性强的特点,促进竞争精神的传扬,另设置一些大众化项目,争取全员参与,提高辐射度。

只有竞技与娱乐共存,磨炼与享受共现,出现共赢的局面才是运动会发展的正途。

对于大众化、娱乐化项目老师们不吝奉献可供大家参考,具体有:

“篮球投篮”、“足球踢准”、“多人拉手跑”、“跳皮筋”、“打沙包”、“多人多足跑”、跳绳、体育舞蹈、韵律体操、棋牌类,以及“四角争雄”、“蜈蚣赛跑”、“火车赛跑”、“游龙赛跑”、“软龙舟”等游戏类,还有诸如转呼啦圈比赛、自行车慢骑、托乒乓球接力、袋鼠跳、抱球跑接力、踢毽子、掷纸飞机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比赛游戏形式。

(二)运动会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学校运动会主要是以田径项目为主,随着办会理念的完善,运动会又逐渐增添了一些趣味性、合作性、集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光是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竞争,还有师生同场竞技、家庭相互较量的场景,校运会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

共同的声音:

单一的运动会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综合性多元化的活动策划与实施是现代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主流。

不同的意见:

大家对上述各种形式是持认可态度的,意见不同的是采用哪种形式的问题。

笔者的建议:

可以将传统的赛会集中制改为与阳光活动、课外活动相结合的长期一贯制。

形式上可以参照上面的种类,各校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择优选用。

二、运动会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裁判问题

运动会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高效的裁判队伍,体育教师当然是这只队伍的主力,但各校的体育教师人手有限,怎样才能满足运动会的需求呢?

共同的声音:

启用其他科任教师和学生。

不同声音:

反对使用学生,认为学生的应变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

笔者的建议:

学生裁判服从管理,有较强的责任心,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有干好工作的期望。

当然,学生的临场裁判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难能独挡一面。

但只要组织好严格、细致的赛前培训,学生对于掌握裁判的方法,处理比赛进程中的各种事件是完全有能力的。

体育教师和具备体育值裁经历的有经验的其他课任教师可以作为各裁判组的负责人,来进一步强化裁判组的工作能力,带动学生裁判的工作。

(二)安全问题

共同声音:

安全很重要,但运动会的育人作用更重要!

不同声音:

安全第一,简化运动会。

笔者的意见:

以安全为借口简化运动会进程或者取消运动会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是要坚决避免的。

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思想强化,严密组织,责任包干等手段从根子上解决,再通过配备专职医护人员、专用车辆、办理意外保险等具体手段来加强保障。

这样,运动会的安全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经费问题

共同的声音:

经费问题或许仅是个表象,其实内中深层次的是反映出校领导的支持问题。

让校长体会到开运动会的诸般好处,体育教师必须付出辛勤努力,拿出效果、拿出成效是上策。

至于确实有财政困难的学校,可以本着缩源节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精打细算,或发动社会力量、家长力量进行募捐赞助,也不失为一解决之道。

三、运动会计分方法的改革

新的声音:

1.“可以设基础分、达标分、名次分。

基础分:

参加不弃权得1分;达标分1分,名次分:

比如取前八名,分别得9、7、6、5、4、3、2、1分。

”2.“集体项目的成绩以双倍分计算对集体性的体育项目采用双倍加分法。

个性项目成绩按普通方法计算。

”3.让所有参与报名的学生都有分得,每人基础分1分,然后进入决赛的人根据名次分别得总参赛人数一半的分数,实际得分为:

1(基础分)+名次分(此项目参加人数—名次)。

笔者的声音:

计分这个环节,我们要明确举办比赛弘扬什么,引导什么,那么我们就倾向什么,法无定法,因人、因项而异,因地制宜,达到目的就行。

多数老师也认为“无论采取哪种记分办法 ,只要公平、公正、合理,奖罚分明师生们都会满意的”。

(于斌,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2.校运动会成绩计分方法创新

传统的运动会计分方法,如“单项按成绩取前八名”按9、7、6、5、4、3、2、1计分。

这种计分方法重竞技、轻参与,严重损伤了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学生参加了比赛,也尽了全力,可到最后却没有拿到名次,难道就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奖励”吗?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认为拿不到名次“没希望”,就有了少参加或不参加的观念。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校运动会成绩计分方法加以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几种计分方法改革的弊端

(一)取前八名计分为9、7、6、5、4、3、2、1,其他没有进入前八名的都得到1分。

相对传统计分方法,有了进一步改进,所有遵守比赛规则完成比赛者都能得分,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

但这种参与极有可能带有应付性。

在比赛中看到自己拿不到名次了、不可能进入前八名了,则利用“进不了前八只要完成比赛都能拿到1分”的规则,来应付完成余下的比赛,而不是继续拼尽全力完成比赛,抹杀了拼搏进取的精神。

(二)按该项目报名人数计分。

如:

某项18人参加,计分为18、17、16、15......最后一名得1分。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是按名次拿分,每名参赛者都能拿分,并且拿到的分值与名次挂钩。

因此,在比赛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拼尽全力完成比赛。

但是,也存在另一个问题:

不同项目中对应的相同名次,所得的分数也会不同,如一个项目是18人参加,按名次计分则为18、17、16、15......3、2、1;另一个项目是3人参加,按名次计分则为3、2、1;那么,3人参加的第1名得分只相当于18人参加的倒数第3名了。

这会造成参赛者对参加人数少的项目的轻视,甚至是放弃参加人数少的项目。

二、计分方法创新

(一)计分方法

首先统计本校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的人数,以该项目人数加1做为第一名的标准得分。

其余所有项目的第一名均得到这个分值。

除第一名与第二名相差2分外,其余相邻名次均相差1分。

例如:

本校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是20人,那么,21分就是所有项目第一名的得分。

跳高项目有20人参加,计分为21、19、18、17、16……3、2、1;200米项目有10人参加,计分为21、19、18、17、16、15、14、13、12、11。

也就是说:

在跳高项目中你得第一名与在200米项目中你得第一名能够拿到相同的分值;在参加人数不同的项目中对应的相同名次能够得到相同的分数。

接力、团体项目得分加倍,破记录得分加倍。

(二)采用这种计分方法的依据

1.保留了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分差特别这个传统的“习惯”,“力争第一、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要继续发扬。

2.参与就有得分是对参赛者的鼓励和承认,增强了师生参赛的热情;而且这种参与是积极的,参与就有收获,可以激励后面的运动员努力拼搏到底,而不是消极完成比赛或中途退出比赛。

从计分方法的角度进行创新,对学校运动会“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当看客”现状的改观不失为一种有效对策。

(曹占良,吉林省汪清县第四中学)

3.“五变”让每位学生成为校园运动会的主角

一、变形式:

参赛人数由少数人走向全员参与

(一)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

这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会更高,会更积极,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大幅度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设置运动项目,提高参与率。

如,可设置球类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亲子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

(三)明确设计原则。

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评判;要形式多样、体现群众性;要与地方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要关注体质较弱的学生。

比如设置智力性的比赛,场地中间放置题目,要求学生跑到那里后进行计算,然后决出名次。

这对于体质较弱的学生来说,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变内容:

比赛项目由专业强走向大众普及型

(一)增设趣味性、游戏性、科技类、健身性、实效性和地域性的比赛项目,还有个人之间的、集体之间、师生之间的对抗,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创设空间,使师生在比赛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如,师生足球对抗赛、阳光伙伴、车轮滚滚、蚂蚁搬家、篮球运球接力赛、篮球定点投篮、足球运球、垫球等。

如果受场地有限,可以开展群体绑腿接力比赛(25人×30米)、班级集体跳绳(累加计数)、班级踢毽球技术比赛(累加计数)、群体迎面接力比赛(25人×50米)、集体跳绳“闯三关”、班级负重接力比赛(负重实行球)、男女混合的异程接力等。

(二)以单项为主增设校级小型体育活动比赛。

如,篮球、跳绳、排球、拔河比赛、拔河、踢毽子、百米呼啦圈等。

争取学校体育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

三、变频率:

比赛场地器材使用率由低效走向高效

(一)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单项体育运动竞赛,让学校每一块运动场地都活起来,充分提高学校运动场地的使用率。

因此,不仅要从项目开发和运动的全面性考虑,还要在运动场地的使用上下功夫,让更多学生有参赛机会,并使不同素质的学生能展示自己。

如,用25米往返跑代替100米跑,用50*8往返跑代替800米等。

(二)对于小场地,要统筹安排好比赛项目,避免出现冷场现象。

对于集体性游戏项目,要安排在便于学生观看的地方。

同时要与1500米比赛错开。

出于安全考虑,要将投掷项目安排在另外的场地进行。

四、变角度:

裁判员由教师担任走向学生自己担任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在实践中,可以大胆的起用学生裁判,这不但有助于减轻老师的压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思想。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运动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体育活动的魅力。

如,由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裁判组等。

这样,把运动会办成学生“自己”的运动会,让学生真正成为传播阳光的“使者”。

(二)各裁判组既有老师当裁判,也有学生当裁判,这样可以起相互监督的作用,体现公平性。

针对集体项目安排裁判员时,尽可能把学生与各年级调配开,如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到二年级比赛场地当裁判。

五、变奖励:

比赛结果评比由个人赛走向集体赛

(一)计分办法要突出团体性,竞赛纪录应考虑年级性,评价应注重多元性,奖励应注重人文性。

集体项目成绩加倍计分,录取人数根据年级班级总数进行折半,这样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使更多的班级学生通过自己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协作,最终取得满意的运动成绩与名次

(二)学校运动会某些项目(如田径)可以设基础分、达标分、名次分。

基础分:

报名参加不弃权得分;达标分:

运动员努力参与比赛达到最低标准即可得到的分数。

也可将运动会分为,传统项目和趣味、集体项目两大类。

其中,将传统项目成绩和趣味、集体项目成绩相加进行排名。

此外,还要设置精神文明奖和积极参与奖,使每一位参与的学生得到快乐。

(郑春,浙江省衢州市东港学校)

4.集思广益,日臻完善——改革中的学校体育运动会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项目设置广泛化

学校运动会应该组织不同、形式各异,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lzw420认为:

“在项目设置上,淡化竞技性,强调大众性,体现集体的参与性。

”风云则指出:

“淡化竞技比赛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学校运动会上完全抛弃竞技,丢掉了一些锻炼价值高的运动项目。

运动会首先要像运动会,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追求娱乐,把体育运动会变成游戏会。

”无论是淡化竞技,还是一味注重学生的兴趣的极端做法都不是我们要追求,学校运动会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性别等,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运动会,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刘松林等部分老师在运动会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把运动会分成了竞技部分,健身部分和休闲娱乐三大部分。

竞技部分是传统的田赛、径赛项目,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树立运动健身榜样,为学校竞技体育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

健身部分是发展学生锻炼能力的一些游戏活动,如花样跳绳、多人多足游戏等以综合素质锻炼和培养学生身体的锻炼能力为主。

休闲娱乐是比较轻松的活动项目,有运动类游戏,益智类游戏,着重满足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身体活动要求,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活动兴趣,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和价值观。

讨论中部分学校运动会按照队列队形类、田径类、综合类分类进行比赛;部分学校运动会则结合趣味性、师生性、集体性、家庭性的原则而开展;部分学校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法,安排学校体育运动会“竞赛周”,即在一周中每天的最后2节课学生进行各个项目的预赛,再另外安排两天时间进行各个项目的决赛;部分学校则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先集中二天举行运动会开幕式和常规的田径比赛、团体比赛等,然后根据季节分阶段安排比赛项目,使校运会的比赛项目分散在整个学年的不同时期,做到月月有比赛,比赛项目选用课余时间或者按年级段自行组织;部分学校将体育文化活动穿插在运动会中,如:

体育征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摄影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参与方式宽泛化

王兴发老师指出:

“让人人都享受运动的快乐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学生作为运动会中的主体,不单单表现在他们是运动会的参与者、运动会自身价值的受益者,同时也应该是运动会的组织者。

穆乃国老师强调:

“运动会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放手让学生组织,由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裁判组等,把运动会办成学生自己的运动会。

”团体项目、趣味活动的增设,让多数学生参与到了运动中,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协助精神,而且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部分体质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同学不管是当宣传员还是当裁判员,在运动会中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同时,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参与运动的快乐。

让学生成为运动会的主人,发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发现体育的魅力,发挥自己的潜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价值是运动会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三、运动成果持续化,奖励机制人本化

运动成果持续化和奖励机制人本化是必需也是必要的。

一方面,我们把每年的体育优秀项目加以整理,适合学生的优秀项目保留下来,不适合的改进或者剔除。

每年又都融入新兴项目,这样不断延续,每年都有所拓展,每年都有所进步。

另一方面,我们在保留学生成果方面,不应该只记录破记录学生的成绩,而应该像刘军老师所举例那样,借鉴日本学校运动会的经验:

“荣誉红白分明载入学校历史,一年一年累计在一起留存于学校,下一年运动会会被请到运动场的主席台旁,让大家追忆荣誉,激发热情,全体师生会记得红队胜了多少回,白队败了多少次,它是一种至高集体感的体现。

”而我们学校运动会的激励制度也应该更加宽泛,想方设法多设奖项,让参赛者都有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奖励,如增设“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最佳稿件奖”等。

集体项目以班级为单位增加获奖机率,如增设参与奖、道德风尚奖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

除了以往的奖状、奖牌鼓励,也可用写稿宣扬、广播表扬、喜报张贴、学报表扬、学生成绩总分中加分等鼓励形式,物质、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以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奋力拼搏的精神。

(刘荣,河北省深州市职教中心)

5.针对大课间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盲目求新,片面追求内容形式上的多样化

案例:

在全市大课间评比活动中,某小学全体学生一身古装,一边诵读着《弟子规》,一边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之后,全体学生吟诵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念奴娇》,并在神定气闲中慢慢地结束了大课间。

思考:

通过适度创新整合部分学科内容,改变机械的身体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本无可厚非,但片面追求音乐、诗歌、舞蹈等多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导致缺乏一定的动作技能支撑,运动负荷不足,忽视了大课间活动的本质。

对策:

应做到创新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首先,逐步建立大课间校本资源库或编写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

从体育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深挖大课间与学校体育其它组成部分的“节”点,避免脱离体育活动的本质。

资源库或校本课程应考虑室内、外区别、年级的序列化、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等因素。

其次,非体育内容的选用应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且不宜成为活动的主体。

要保持活动主体内容的合理时间和效果,避免内容选择过于随意、盲目行政干预等问题出现。

再次,模式的预设或建构,应实施必要的、科学的运动负荷监测,并适时调整,突出实效。

二、内容形式相对单一

案例:

全体学生整齐跑步带入操场,散开队形,分别进行广播体操、韵律操的练习,整齐跑步带回。

除冬季进行跑操之外,全年大课间的内容形式无变化。

思考:

在原课间操基础上进行略微调整,长期以各类体操为主要内容、简单的两种模式的现象在基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学生被动应付,缺乏运动积极性,距离规范行为习惯或达到预期锻炼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对策:

应做到激发动机与灵活性相结合。

一是深入挖掘所选内容的锻炼价值及内涵。

在保持原有模式的情况下,应通过思想工作、心理调适、过程评价激励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和作用,解决学生参与锻炼动机不足等问题。

二是多种模式灵活运用。

在不同的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时段内,充分考虑学校场地、体育文化、学生素质、体育项目喜好、年龄特点、教师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区分不同模式的优劣,分别选择全校集体、年级集体、班级自主、俱乐部活动等模式。

三、场地器材设施等利用不合理

案例:

全校26个班,共1600名学生拥挤在300米的田径场上,队形整齐划一地做着广播操,在操场的四周锈迹斑斑地散落着单、双杠、联合攀登器、云梯、肋木、乒乓球案子等各类健身器材,教学楼一侧4个篮球场地空闲。

思考:

一方面,场地、器材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小场地、器材却闲置浪费。

这往往是由于内容单一或受限于固定的集体活动形式,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集中、整齐而造成的。

对策:

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在场地利用方面,一是将场地器材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统一合理安排活动配档;二是不拘形式,充分利用。

例如,合理使用闲置的教室前后、校园角落等小、空场地等。

在器材使用方面,一是针对不足情况,鼓励创新、自制简易器材,力争一物多用;二是针对闲置、利用率低的情况。

首先,通过体育课或大课间培养学生练习兴趣;其次,调整、分散器材的分布,改变片面追求布局整齐、好看不中用的倾向,避免器材资源浪费;第三,制度管理约束,将能否按分区活动、充分利用器材作为活动过程检查的重要指标。

四、参与大课间组织管理人员不足

案例:

体育教师组织本年级多个班级学生进入操场活动。

其中2班在做游戏活动时组织混乱,带回时不整齐。

体育教师责令2班重新带回,并扣除该班大课间考核项一定的分数。

由于2班班主任当时不在场,过后该班主任找到体育教师了解情况,结果发生口角,年级主任了解情况后,进行调解平息。

思考:

大课间活动规模大、人员多,涉及选择内容和形式、学习与培训、场地器材安排、督导管理等诸多环节。

一般地,相对成熟的大课间模式均具有准备周期长、过程复杂、费时耗力的特点,而要保证活动效果,仅凭体育教师的力量难以完成。

对策:

应注意全员参与与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参与教师的工作量及大课间管理、安全等职责;二是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等师生全员全程参与活动,形成氛围;三是实现政教处、年级、班级多级分层管理机制,既抓学习和培训,又抓过程落实和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

五、大课间被侵占、缺乏持久性

案例:

某校举办全市体育大课间观摩现场会,大课间模式及现场效果得到了入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半年后,某外地学校联系参观学习被拒绝。

经了解,该校的大课间在现场会结束后即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

思考:

出现观摩时精彩纷呈,平常被侵占挪用的现象。

究其原因,或是学校管理观念滞后,或是各种投入不足的问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不良倾向。

对策:

应坚持重要性和持久性相结合。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督导问责机制。

加强日常过程性的抽查管理力度,并注意评价标准、内容、方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等,将真实开展情况及效果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二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切实改变观念,树立大课间的持久性较之内容和形式更为重要的认识,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并长期坚持,纠正大课间展示与常态两层皮的现象;三是要合理定位大课间的目标,力争用相对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大的效果。

(尹耀,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学校;吕璞,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学校)

6.如何提高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益

“健康第一”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以操促德、以操益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是该活动所具备的教育功能,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师生参与面广、全程音乐指挥是它的特点,整个活动体现了“健康、快乐、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学校的不断发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学校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一)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与坏,活动内容的安排是关键。

调查中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问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变化少,缺乏趣味性,一年四季老是那几个项目,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降低。

当然,学校在选择活动项目时也不能盲目的赶潮流,盲目的设置项目。

(二)组织管理尚未系统化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执行部门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

(三)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长期以来,在许多地方,学校体育投入在学校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