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317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docx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这种调整与变革,即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对经济发展以及全部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发展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

A: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B: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1.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首先出现于“西方”。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2.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他们会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会走何种社会发展道路,这些问题引起了西方政治家,政治学者的高度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研究,从而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政治发展理论。

<2>政治发展研究的出现又是政治学研究范围拓宽及政治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3、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他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这些国家从传统社会过度到现代社会。

其代表人物是D.莱纳,他的代表作是《传统社会的消失》。

(2)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960年阿尔蒙德和C.科尔曼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6年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发展的方法》;1960年L.派伊发表了《政治发展的诸方面》;1960年亨延顿出版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

(3)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政治发展研究的重点也从发展道路研究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蒙德”。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

1.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必须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三大功能即:

系统、转换、对策)

2.亨延顿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他特别强调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

3.达尔认为,政治发展其动力和途径就是“政治多元化”。

4.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概念。

但在这些定义之间不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把政治发展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政治变迁。

(2)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在发展过程会出现以下问题:

A:

政治发展目标;B:

政治发展动力;C:

政治发展途径和战略;D:

政治稳定和政治衰败;E:

政治发展危机;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一)政治发展的性质

政治发展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治本质,也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他们认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1)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

(2)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

2、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是衡量这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可用四组标准来衡量:

(1)适应性——僵硬性;

(2)复杂性——简单性;(3)自主性——从属性;(4)内聚性——分离性;

3、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认为,文化可分为三种:

(1)狭隘型文化;

(2)臣属型文化;(3)参与型文化;

4、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按参与人数多少可分为三类:

(1)贵族、官僚掌握国家权力是低参政;

(2)知识分子、资产者和中产阶级是中参政;(3)一般大众参与政治则属于高参政;注:

亨延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1>他们把当今世界的国家基本上分为三类:

A:

传统国家;B:

过渡国家如中国;C:

现代化国家;

<2>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被视为是现代化国家,美国是现代化国家的代表。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结合政治发展策略,提出推动政治发展应依靠的力量,包括以下几种:

1.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2.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即政党来推动政治的发展。

3.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发展。

4.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5.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注:

亨延顿认为,“区分现代国家和传统国家,最主要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

(三)政治发展的途径

政治发展的途径是指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方法、制度实现本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各派对于政治发展提出两条:

A:

政治制度化;B:

政治参与;2、亨延顿认为政治参与与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A:

政治参与主体扩大;B:

参与能力的提高;3、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社会政治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A: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四、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

就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一条政治发展道路,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所设计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一套西方式的价值体系,并在此指导下建立起西方式的议会制、普选制、多党制的政治制度,走上西方政治民主发展之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到顶峰。

(二)西方政治发展的局限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空想性。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次,是西方学者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再次,战后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国之间的争霸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牺牲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

从纵向来看,社会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表现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更替;从横向来看,社会发展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表现为社会的各要素在社会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1、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性质是相统一的。

<1>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

<2>政治发展性质本身又是社会发展性质的重要标志,当政治发展性质发生变化时,社会发展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当今社会,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性质不同,政治发展性质也必然不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经历四种社会形态:

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

3、政治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内的量变过程,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巩固和完善,集中表现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2>当一定社会阶级的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要发生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意味着政治发展性质的改变。

4、恩格斯指出:

“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

<1>第一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

<2>第二种,它可以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崩溃;

<3>第三种,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又成为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一种具体标志。

1、关于政治改革

所谓政治改革,就是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过程。

其目的是根据变化的宏观环境解决或缓解各种新出现的政治矛盾,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它的内部,来自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如何推动政治发展的

首先,在生产方式的诸要素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其次,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改变。

再次,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从而推动政治发展。

总之,从总的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

所谓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就是指政治发展的性质改变问题,特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渡问题。

因此,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也就是政治发展的类型更替问题。

在当代,政治发展特指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方向、进程和实现的程度与结果。

1、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其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不外乎两种:

(1)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前途有两条:

(1)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

革命与改革

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即:

“政治革命、政治改革”。

(一)政治革命

1、革命的含义:

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2、革命的特征:

首先,革命的目标是夺取和掌握政权。

其次,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最后,革命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变革,并通常以暴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3、革命产生的根据和条件

从根本上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产生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革命的发生必须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条件:

客观条件就是,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不能照旧生存下去,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的普遍提高;主观条件就是革命阶级发动强大的革命行动,即根据客观条件的成熟情况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

4、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2)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改革

1、改革的含义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政治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政治关系的调整,完善政治制度或体制,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

2、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在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总之,改革通常是若干政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并不触及统治阶级建立的政治统治基础,不改变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因此,通过改革的方式不会产生政治发展性质的变化。

3、产生政治改革的根据和条件

与革命一样,政治改革也是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当政治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于是,政治改革的任务就提出来了。

因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4、在改革中特别是社会改革中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政治改革是一种渐进和平方式,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

其次,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

再次,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的相互协调。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领导有步骤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定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研究政治改革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政治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含义。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及其权力结构问题。

1、政治总格局

是指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2、权力结构问题

是指一个国家如何统治和管理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行驶政治权力或行驶政治权力的形式问题。

3、基本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是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含义的两个概念。

从重要性来看,基本政治制度是第一位的,政治体制是第二位的;政治体制是由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政治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

4、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局限于什么范围内(当代中国的改革在什么层次上进行呢?

由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所决定,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只能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这是因为:

一方面,政治总格局问题是政治发展性质问题,是维护政权的问题,政治总格局的改变,就是政治发展性质的改变。

在中国,改变政治总格局,就是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质,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权力结构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改变这一政治制度形式,就意味着改变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性质,改变我国的国体。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一)根据政治体制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构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或称政体。

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三种权力结构:

第一种是行政权高于立法、司法两权或把立法、司法两权融于行政权之中,这种权力结构的表现形式就是专制。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绝对君主制,二战前德国的法西斯制度)第二种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三个机关平行制衡,从而构成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

(如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总统制)第三种是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两权,而行政权、司法权必须服从于立法权。

(如我国的“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分工原则”。

第三层次,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这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十三大”提出“政企分开”的要求。

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变间接管理。

“十四大”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十五大”在机构改革方面提出五项基本任务:

(1)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权交给企业。

(2)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3)把宏观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控制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4)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

(5)深化人员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十七大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

政治关系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它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同时,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对经济关系有巨大作用。

(一)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十三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政企分开。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际上也是建设民主政治的过程。

商品经济有两个特点:

(1)平等交换;

(2)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把商品生产者的利益联系起来,在经济上竞争,在政治上商品生产者表达利益的要求就是政治参与。

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民主政治。

但因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它所要求的民主、自由是无限的,甚至为了个人的自由可以损人利己。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的民主、自由是有限的,即以不妨碍公共利益为界限。

党政分开是指党政职能分开。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二)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十四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速率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政治体制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问题。

2.行使政治权力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一是用专制的方法行使政治权力;二是用民主方式行使政治权力。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它包含着民主性质、民主形式和民主运转三方面的含义。

5.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提出,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和工作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权力过分集中;

(2)官僚主义严重;(3)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

6.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我国人民民主更加完善,要做到以下三点:

(1)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状况;

(2)克服官僚主义;(3)消除封建主义影响;

7.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产生我国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三个根源:

(1)长期以来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产生我国官僚主义的总病根。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权不明确以及缺乏与之相联系的奖惩制度。

(3)权力过分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而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

(二)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2.制度化、法制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的权威。

3.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十三大”指出,“我们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一方面,应当加强立法工作,改善执法活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法制建设又必须保障建设和改革的秩序,使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

“十四大”则提出了法律建设的四方面内容:

(1)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

(2)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进行审判和检察。

(3)加强政法部门自身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4)要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党的十五大同样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