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015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docx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

祖籍束鹿的太极名家——冯志强

开混元先河树武林风范

 

冯志强老师是当代中国著名武术家、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和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

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北京市志强武术馆馆长,并兼任国内外众多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顾问及总教练。

 

出身世家自幼习武扎根基

 

冯志强老师出生于1928年。

祖籍河北省束鹿县。

当时的冯家在束鹿是有名的世家,他的曾祖父冯老梅是清末武举,舞大刀、开硬弓,能骑善射,臂力过人,武艺超群。

父辈虽不练拳,但乡舅王云开擅长少林武功。

受地域文化和祖上遗风的影响,冯志强自幼就对武功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常跟在曾祖父后面伸胳臂翘腿,有时偎在乡舅身旁,听武林故事和侠义传奇。

8岁那年,曾祖父去世。

家道虽日愈衰败,但他的习武之心却日益强烈。

过完8岁生日,他提出了学武的要求。

乡舅就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学练少林童子功、桩功、达摩易筋经和拳术,他的武术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乡舅成了他的武术启蒙老师。

少年冯志强天生就是习武的材料,资质俱佳,悟性极高,曾祖父虽然没有给他留下家传武学,却遗传给了他习武天分和天生神力。

四年下来,筑基已成,进步神速,臂力过人,小小年纪就能抱起400来斤重的方石,“搬石亮底”围着院子走一圈。

这在武术中叫“力杀四门”,就连他乡舅业务不由称奇。

志强性格顽皮,争强好胜,天不怕地不怕,更有侠义心肠,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教训恶少总少不了他。

因他长得虎头大眼,得了个“大眼虎”绰号,远近闻名。

小伙伴们视他为“孩儿王”,恶少小混混视他为“克星”。

因此,常有人上门告状。

家里人恐他惹祸生事,便在他12岁那年把他送到北平(北京)亲戚家,找了一家电器修理铺当学徒,想用一门手艺来拴住他,却不知反而引他走上了武术成功之路

夕阳楼主2007-09-0423:

36

苦练通臂武功小成初试手

 

当时的北京,各派汇聚,名家云集,已成为中国北方武术中心。

一天晚上,冯志强正在院子里练功,突然从隔壁街坊院里传来熟悉的劈劈啪啪的响声——有人也在练拳,他便情不自禁攀墙观看,这一看大喜过望。

原来这街坊正在练通臂拳,使起拳来虎虎有声,很有功夫。

自己正愁没有师傅指点,原来师傅就在身边!

他便不顾一切跃墙而过,上前就要行弟子礼。

那人吃了一惊,问清原委,再看这少年长得膀阔腰圆,浓眉虎眼,气宇不凡,根骨颇佳,正是练武好材料,便笑着收他为徒。

这位街坊不是别人,正是京城两位通臂名家之一、来自河北沧州的韩晓峰老师。

韩老擅长通臂、点穴和轻功。

就这样,韩老师成了他第二个武术师傅。

在韩老师悉心指导下,少年冯志强苦练通臂拳、朱砂掌和踢桩打袋,同时兼练少年桩、功、拳。

四年下来,他的拳脚功夫大进,外功已俱相当火候,劲力奇大,胜七、八个壮汉不在话下。

城墙砖,他能一掌劈五块,做院户台阶的泰山石,也能一掌开,通臂门中已称得上是后起之秀。

一次,冯志强与几位同伴路过一煤铺,一头大青骡正在门口吃料,当人们从它身边走过时,骡子受惊踢伤了一位同伴,冯志强甩手给了骡子一掌,这一掌有劈石透骨之力,骡子怎经受得住,一声嘶鸣,一条腿竟瘸了。

年近20岁的冯志强,在当时北京武术界已很有名气,每与同道切磋较技,常常胜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心意指路顿悟国术之真谛

 

在当年北京武术界有两位名人,皆是内家拳杰出代表。

一位是来自山西,身怀道、武、医三绝的心意拳名家胡耀贞老师,人称“单指震乾坤”;另一位是来自河南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老师,人称“太极一人”。

关于两位高人的传奇逸事一直是武林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

视能入两位高人门下为一生之幸事。

冯志强对此常有所闻,遂生拜会之意,但于旧时武林门规,再加上无人引见,只得将仰慕之情深藏心底。

一次,无意中得知一师兄弟与胡老师是同乡,便拜托他设法引见。

初见胡老师,但见这位高人满脸祥和之气,一双手比女人的手还细嫩,与想象中的高人模样相去甚远,敬仰之中平添了几分疑意。

胡老师听他讲了习武经历,笑着说:

“你是块练武好材料,但要有所成就,只是这个练法不行!

”冯志强听了疑惑不解:

“我幼习少林,苦练通臂,搬石亮底,劈砖开石,怎么能说这么练不行呢?

”胡老师正

夕阳楼主2007-09-0423:

38

足落太极融会贯通集大成

 

两年来,在胡耀贞老师的亲授真传下,冯志强的心意内功已有相当火候,不仅通周天、开三丹,达到练气化神阶段,而且开天门、闭地户,一粒混元随气流转,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举重若轻,前后判若两人。

与人较技,一招立判。

正当他庆幸自己得遇高人练真功的时候,胡老师却在为他的将来着想了。

胡老师是一位得道高人,他发现自己的爱徒不仅是一位武术奇才,也是一位能开宗立派的集大成者。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各派拳术只是沧海一粟,门户之见和宗派束缚,即不利于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也不利于人才培养成长。

一位高明的武术家,不应局限于一门一派,而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武学高深境界。

经过多年观察,胡耀贞先生认为,陈式太极拳是一种集太极阴阳哲理、气功吐纳导引与传统武术精华于一体的优秀拳术(其他各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深化衍生的),与心意拳同属内家拳,且理法同源。

便决定把冯志强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陈发科先生为徒。

冯志强听了即高兴又不解,高兴的是自己能同为两大并世高人为徒,不解的是胡老师此举有武林常规,原因何在?

胡耀贞先生看出他的心思,说:

“太极、心意是一家,你可以师从陈发科先生学陈式太极,我继续教你心意内功,这叫‘双学’,对你很有帮助,你要好好珍惜,前途无量。

”又说: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不是哪一家的私产,只有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才能真正发扬光大中国武术。

”胡耀贞先生这一思想,对冯志强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其武术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继承发扬。

陈发科先生对老友胡耀贞先生举荐自己爱徒的境界深表钦佩,知此事非比寻常,就郑重而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这样,陈发科先生成了冯志强第四位武术师傅,谁会想到,几十年后,真正继承陈发科衣钵、将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正是这位外姓传人。

自从跟两位高手“双学”后,冯志强练功练拳更刻苦了。

正好在电器修理铺也出师了,开始自谋职业。

于是他安排好生活,从每天早上四点开始,一直练拳练功到中午十一点,共七个小时。

从心意到太极,从六合到缠丝,从内功到外功,从定桩到活桩,从单练到对练,从拳架到推手。

心意太极一起修,静动内外同时练,双学双修双进。

从1950年到1957年的八年间,陈发科先生给他改了8遍拳,而他则从中掌握了太极拳的内涵精髓和真传练法。

同时,将陈发科先生的口授秘传和自己的理解再求教于胡耀贞先生,从拳理、易理、医理和技击原理等高度,详加参悟,然后将两位老师的见解和自己的体会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1953年,北京成立了首都武术研究社,陈、胡两位高人任正副社长。

这个社团集研究与习武于一身,武术爱好者在这里可以得到名家名师的指点。

冯志强的师兄弟们有的隔几天去一次,而他几乎是每天必到。

一到研究社,总是先为陈、胡两师多干些活计,待到老师一有空闲,或趁老师高兴之际,便马上请师傅指点,从不放弃求教机会。

那时,冯志强受师命当了陈发科先生之子陈照奎的陪学督练,因此每晚必去,亲聆教诲的机会就更多了。

陈发科先生无论是与外人切磋交流,还是与徒弟试手过招,从来都是有分寸和严肃的。

师兄弟们即想学又怕打,因此把精力主要放在拳架学练上。

而冯志强却视此为学习真功夫的好机会,虽也感到受不了,但每次都不会放弃。

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一种约定,只要试手,师兄弟们就把这种“美差”让给他去“享受”。

随着陈老师年事渐高,有客来访,一般都由冯志强代师接待。

由于时间机会多,他的功夫自然进步很快,名气也渐渐传播开类,被公认为陈发科先生的高徒。

“我有一个师兄,叫冯志强。

人绝顶聪明,我们师兄弟中数他工夫最好。

”这是陈照奎先生当年写给上海万文德先生一封信中的话。

三十岁的冯志强集心意太极于一身,融内外两功于一体武功渐渐臻化境,在当时北京武术界已很有名气。

 

夕阳楼主2007-09-0423:

38

砥柱中流情系师门众兄弟

 

1957年,陈发科先生过世。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们面前:

今后由谁来担当弘扬师门、发展太极的重担。

此时的冯志强在北京电机厂工作,正值大跃进年代,工作异常繁忙劳累,既不对外教拳,也很少抛头露面。

但他仍心系师门师兄弟,一旦师门有事便挺身而出,他与在外设场教拳的师兄弟们约法三章:

一不生事,二不交手,若有人“踢场子”,由他出面对付。

一天,一位名师后代找上了陈式太极拳的场子,提出要“以武会友”,并说太极拳中看不中用,帮助消化还可以。

按照事前约定,这位师兄弟和对方约好了比武日期,并通知了冯志强。

到了那天,这位武师带着几位同伴来了,见了那位师兄弟就要动手,冯志强走近到:

“不用我师兄动手,我来请教请教。

”那人摆好架子,围着他转了几圈即进招,谁知一出手,浑身一震便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倒在地,连气也背了过去。

冯志强赶紧拽住他推宫回血,那人醒了见冯志强还拽着他,忙缩身躲开,丢下“三天后再比”这句话便急急地走了。

有一次,从关外来了一位武术好手,指名要与冯志强比武,冯志强欣然赴约。

经过比试,那人对冯志强的功夫佩服的很,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冯志强只是一笑了之。

一次,一位练气功很有功底者,提出要与冯志强辟谷比内功。

两人闭门打坐,不吃食物,只喝一点水。

三天后,冯志强照样挥动三十八斤重的铁杆,而那气功师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

在众师兄弟中,冯志强与陈照奎两人感情最好。

两兄弟双进双出。

陈发科先生过世前曾嘱咐他照顾好陈照奎,冯志强谨记师傅遗命,常陪陈照奎习拳练武,人前背后处处关心维护他,陈照奎也非常敬重这位师兄,每次赴外地教拳前,总要与冯志强商量准备一番,回来后,顾不上休息也要与师兄聚一聚,交流通报外出情况。

对于陈照奎的英年早逝,冯志强深感难过,常说没有照顾好他,,每提及此事,心头总会难以平静。

1981年,当冯志强提早退休的消息传开后,师兄弟们看到了陈式太极拳中兴的希望,纷纷上门联络,武林同道包括有关部门也来联系。

冯志强从人员组织、辅导场所、宣传报道到教学训练,开始了恢复修炼陈式太极拳的一系列工作。

1983年,北京正式成立了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冯志强老师被一致推选为会长,成了众望所归的当家人。

从此,陈式太极拳从北京到全国,进而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夕阳楼主2007-09-0423:

40

三下温县陈式太极返陈沟

 

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代有好手,人才辈出。

传到第十七世,因陈发科先生功夫最好而成为当然代表。

自从陈发科先生离开陈家沟到北京传授陈式太极拳,就一直生活在北京,北京就成了陈式太极拳的中心。

“文革”结束,大地回春,万木复苏。

中华武术同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样,也渐渐恢复了生机,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但作为陈式太极拳发源地的陈家沟,却面临困难,因为在十年“文革”当中,陈家沟的太极拳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封来自陈家沟大队党支部的信,寄到了北京冯志强老师的手中。

党支部书记在信中诚邀冯志强老师赴陈家沟教拳,言辞恳切,字字感人。

冯老师感到这封信的分量很重,意义深远,也感到陈家沟人对自己的信赖,不由想起当年陈发科先生对自己的培养和嘱托,想起胡耀贞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和推荐,想起自己立下的弘扬武术、光大师门的誓言,便欣然接受了邀请,赴陈家沟将陈发科先生亲授的陈式太极拳毫无保留地返传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

冯师前后三次赴温县下陈沟,陈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跟冯老师继续学习深造。

当今陈家沟的陈式太极蓬勃发展,冯志强老师功不可没。

这一段历史将永载陈式太极拳发展史册。

回忆当年陈家沟教拳之情景,面对今日陈式太极拳之现状,展望中国太极拳发展之前景,冯志强老师再一次领悟了胡耀贞先生当年一番话的深远意义:

“中国武术不是哪一家、哪一派的,而是中华民族的,是全人类的。

 

天生神力力托千斤露神功

 

60年代,冯师在北京电机厂工作年间,一天,过梁吊车吊着一台千斤重的电机在运行,突然,吊着电机的钢丝绳松脱,电机遂向下坠落,说时迟,那时快,正在一旁工作的冯师傅,在工人们的一片惊叫声中,一个箭步抢到吊钩前,伸出双臂一下抱住了即将砸地的电机,顺势放妥。

电机保住了,工人们惊呆了。

等大家清醒过来,才明白刚才一幕的惊险:

那电机重量达千斤,平时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抬动它,何况还有坠落的速度,便纷纷围上来询问:

“你知不知道这电机的重量?

为什么不闪开反而去接它?

你想过后果吗?

”冯师说:

“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是心中一动,不知怎么就到了电机下,也不知怎么就伸手了。

只感到丹田内‘轰’地一声,一股热气流从后腰处向上直窜,就将电机抱住了。

”平时厂子里的工人,只是耳。

闻冯师傅练拳,从未见过他的功夫,这一次亲眼目睹了他的神功,总算开了眼界,若非亲眼所见,说什么也不会相信。

此事传开后,大家都知道电机厂出了高人。

不少青年人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想见识见识,多少次想激他露一手,可他知道这些年轻人的心气儿,身子又嫩,因而不管怎样‘欺负’他,他总是笑笑,不和大家叫真儿。

一天,冯师在车间里蹲着干活儿,一位当过兵练过擒拿格斗的大高个青年,一直想亲眼见识冯老师的功夫,见这是一次机会,便偷偷走近冯老师身后,想突然袭击把他推倒。

谁知刚挨着冯老师脊背,就被凌空抛起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这一摔,摔得他心服口服。

有一位练武的人,一直不相信太极拳能打人。

一次提出要与冯老师试试手,冯老师同意了。

他就出招向冯老师击去,但只感到冯老师一抖,便被弹飞出去了。

而后冯老师让他按住自己用力推,只见冯老师的丹田哼哈一转,便使他整个人旋转着飞了出去,跌在地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时,电机厂里有个摔跤队,队里他12名生龙活虎的小伙子。

一天,冯老师路过摔跤队训练场,被小伙子们看见,便一窝蜂围上来要与冯老师较较力。

冯老师推辞不了便笑着说:

“你们12个人排成一字长龙,用劲来推我吧。

”跤手们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几百斤力气,合在一起少说也有二、三千斤力,怎会推不动你。

”于是,12名摔跤手摆好步,一个接一个。

像火车车厢一样,最前面的人用两手推住冯老师的腹部,然后“一、二、三”喊着口令,一起使出全力向前推去,而冯老师却像泰山一样岿然不动。

忽见冯老师丹田一转,12名摔跤手纷纷摔倒在地,这一下,摔跤队的小伙子们从心底里佩服冯老师的太极神功。

说来也巧,1987年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武术培训班上,一名外籍学生想试试冯老师的功力,便约了7个同学也排成一字长龙来推冯老师,结果同上。

对冯老师的功夫无不交口称赞。

 

夕阳楼主2007-09-0423:

41

[size=4]见义勇为怒惩歹徒救少女

 

50年代的一天,冯老师下班回家,途经一条胡同时,忽听前面传来女人的哭叫声,他紧走几步一看,有三个歹徒正在抢一个姑娘的自行车。

歹徒见有人来,一齐亮出刀子威胁道:

“你少关闲事!

”面对歹徒行凶,冯老师怒从心起,毫无惧色,说声:

“让我遇见了就得管!

”话音未落便一拳打倒了前面的歹徒,第二个家伙见状凶狠的将刀向冯老师刺来,冯老师让过刀尖,一拳击中歹徒的手腕,之听“当啷”一声,尖刀被打落在地,那歹徒痛得捂住手腕缩身蹲在了地上。

第三个歹徒从冯老师身后冲上来,冯老师顺势一个“煞腰压肘”将歹头从身后向前掀翻在地,三个坏蛋又疼又怕,爬起来撒腿就跑。

最后,冯老师一直将姑娘送到家门口,等姑娘家人出来道谢时,他早已消失在夜色中。

为国争光真太极令人钦佩

1981年9月的一天,北京体院的一位朋友神情严肃地来到冯老师家,向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从大洋彼岸来了一位高手,此人学过中外多种拳术。

此次从东南亚转来中国,所到之处竟发现无理想之高手,最后来到中国寻访武林各派同道。

体院出面先后组织了好几拨武术人士,他仍未感到满足,最后还是他提出要会会你,故来请你出山。

冯老师听了没有马上表态,他在想:

一来自己刚退休,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二来年岁已大,早无争强好胜之心;三来与外国人交手,有个国际问题,赢了一为国争光,又不能伤了对方。

但看到来人殷切的目光,冯师最后决定去。

他随朋友来到体院,冯老师先请洋武师练几招看看,洋武师练完后问:

“怎么样?

”冯老师答:

“你上身很有力,但下肢发飘,没有根。

”洋武师听了自然不服气,便“谦虚”地请冯老师说说手法。

冯老师说:

“好吧,你来劲,我接劲。

”说时迟,那时快,冯老师沉肩坠肘,双手自下而上一引,同时右腿自然伸进对方档间,此招在太极称作:

“上惊下取”“引进落空”。

那洋武师突然感到前倾扑空,所发之劲消失的无影无踪,心知不好,已觉一股浑厚无比的内力从冯老师手指涌出,似触到自己胸口上,身不由己地腾空而起直向后弹去,撞到了后面的墙上。

此招在太极称作“力发一点”“四两拨千斤”。

洋武师如在梦中,不知自己是如何被打倒的,身上又没有受力打击的感觉。

提出再试一试。

再次交手,如出一辙。

洋武师望着比自己年长近三十岁、矮一个半头、神态平和而又气度不凡的中国老人,不禁伸出两个大拇指说:

“冯老师的劲不得了,你是中国的这个加这个。

”冯老师伸出自己的小拇指说:

“我是中国的这个,比我功夫高的还大有人在。

”“中国还有许多高人?

他们在哪里?

”洋武师问。

冯老师说:

“他们住在各地,有的住在高山上,有的住在森林里,不随便接待人。

”从此后,这位洋武师开始学习太极拳,并在欧美传教甚广,还常飘洋过海到北京看望冯老师。

夕阳楼主2007-09-0423:

42

各家汇演真太极技惊申城

 

1982蔫月,“全国太极名家汇演”在东方大城市上海举行。

当时的上海武术界就像七月的夏日一样,掀起了一股“太极热”。

而冯志强老师则是这股热潮中最热的热点之一,原因有二:

一是人们要看看这位挫败洋武师名扬海内外,当今陈式太极最高代表之风采;二是此次名家汇演,冯老师是只身前来单刀赴会,配手由大会指派,可亲眼目睹冯老师的真推手、真功夫。

第一位配手是练太极拳的,双手一搭手,只见冯老师一抖,对方突然腾空而起,平平地划着弧线飞了出去,撞向了主席台,撞翻了台上的杯子。

观众们对冯老师精妙的推手抱以热烈的掌声。

第二位是练外家拳硬气功的武术好手,在上海很有名气,出手从不饶人。

交手是在室外体育场地。

一搭手,那配手果然毫不客气,被冯老师一招打得整个人翻转摔倒在地上;再战,擦着地飞出去好几米远;三战,又横着飞了出去。

与会者及观众们大开眼界,对冯老师的功夫非常钦佩,那配手更是心服口服,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冯老师的功夫是真功夫,冯老师的太极是真太极。

”从此以后与冯老师建立了师生情。

一时间,“冯志强,真太极”成了上海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

在上海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热切要求下,汇演结束后,冯老师留在上海传授太极技艺,历时三个半月,报名人数创下了一次开班之最,各式太极拳及其它拳种爱好者也都有人参加。

冯老师在上海教学期间,几乎三天两头有人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名义请他赴宴试手,冯老师皆很有分寸地点到为止。

上海武术家们冯老师的高尚武德和精湛武功深表钦佩。

双方建立了友谊。

 

走向世界弘扬文化传太极

 

如果说陈发科先生是将陈式太极拳从民间家传带到北京公开传授的第一人,其子陈照奎老师是将陈式太极拳推广到国内大中城市的第一人,那么,将陈式太极拳推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最大贡献的,则非冯老师莫属。

自1984年冯老师首次公派出访日本讲学,陈式太极拳及冯志强太极功夫开始正式走向世界。

十几年来,他先后出访日本、墨西哥、美国、新加坡、丹麦、荷兰、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武术,弘扬中国文化。

每年还要接待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深造者和交流切磋者。

学生遍及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武术争得了荣誉,为太极拳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其中冯老师出访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自1984年至今,几乎每年都应邀前往教拳。

参加学习者,大都是训练有素的太极拳教练和柔道、空手道、合气道等各派高手,每次赴日都少不了与日本各派武术人士交手切磋。

对日本同行的比武要求,冯老师从不拒绝,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中国太极的奥妙技艺。

日本相扑高手也对冯老师的精妙缠丝劲赞叹不已。

连韩国一气功协会负责人也专程赶到日本,对冯老师的太极混元内功深表钦佩。

国外武术界将陈发科先生誉为“拳圣”,将胡耀贞先生为“拳神”,作为两位宗师的嫡传弟子冯老师的名字和太极功夫在日本如上中天,享有很高的声誉。

日本武术界称其为“中国太极最高功夫之代表”,“冯老师工夫如同大海”,“太极拳和混元内功——冯志强的世界”。

日本有18个武术团体合并成立了“日本冯志强太极拳研究会”,冯老师的著作被译成日文出版。

不少柔道、空手道、合手道和剑道人士纷纷表示要将祖国太极文化融于各道之中,使之成为太极柔道、太极空手道、太极合手道和太极剑道等新的流派。

1986年受中联部委派,冯老师随由北京武术队组成的中国艺术代表团赴墨西哥和美国访问表演,并参加全美武术比赛大会。

冯老师每到一处都成了热门人物,拜访者、求教者、试手者络绎不绝,华人、洋人和黑人,冯老师皆欣然接受。

冯老师的武德武功让海外武术人士大开眼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艺术团争了光,为中华武术正了名,纠正了少数人“中国武术是花拳绣腿”、“中国功夫已经失传”之偏见。

海外华人称之为“国术正宗,太极代表”,一黑人拳手称之为“功夫爸爸”。

1988年冯老师赴新加坡讲学教拳,刚到下榻的新加坡国术总会,就有一位练过多种拳术搞散打和电影武术替身、在东南亚很有名气的武术高手赶了过来,说久闻冯老师大名,要请教一二。

此人曾与拳王阿里交流过拳技,阿里三拳未打动他,拳王称中国功夫不可思议。

冯老师见国术总会负责人婉辞无用,不顾旅途疲劳,即答应动手交流。

交手后,对方佩服至极,连说“果然名不虚传”,当即提出机不可失,要参加太极拳、功、棒和推手所以训练班次,并表示要天天陪着冯老师,通过四个月的学习,他的进步更大功夫更精了。

冯老师是一位武德高尚的爱国武术家,无论何时何地、一言一行均以国家、民族、师门、人格为重。

他多次谢绝了出国定居和高薪私聘的邀请,他总是说:

“我的根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