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91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docx

浙科版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知识汇总精华版

高中生物(浙科版)实验汇总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共19个)

【活动】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P10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P14

3.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P23

4.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25

5.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P28

6.观察叶绿体P39

7.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P55

8.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P66

9.光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P87

10.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P94

1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06

12.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P111

13.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P117

【演示】

14.酶的催化效率P62

15.乙醇发酵实验P78

【建议活动】

16.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P16

17.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P56

18.探究酶的专一性P64

19.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P114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共16个)

【活动】

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P13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P28

3)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P41

4)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P49

5)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56

6)探究DNA的复制过程P61

7)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P74

8)模拟自然选择P97

9)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P100

10)遗传病的概念辨析P117

11)制作“假想的家族”家系图P120

12)遗传咨询的讨论P125

13)利用互联网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过程P132

14)讨论谁有权利知道基因检测的结果P133

【建议活动】

15)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测交的实验P18

16)分析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曲线的意义P122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共10个)

【活动】

1.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P5

2.接受刺激,发生反应P25

3.甲状腺素促进蝌蚪变态P37

4.模拟尿糖的检测P40

5.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P60

6.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P68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P71

8.设计并制作生态瓶P117

9.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P130

【建议活动】

10.人体内血糖浓度与胰岛素P41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方案(部分)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必修一,10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制作徒手切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高倍镜。

(二)实验原理

1.对于生物组织和细胞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指示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2.脂质中的油脂是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3.苏丹III染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

4.主要的生物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材料

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III染液,50%乙醇溶液,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

1.制片:

将子叶切成1~2mm宽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置于培养皿的水中,挑选最薄的切片,用毛笔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

2.染色:

用滴管将苏丹III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

3.制片:

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

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

调整镜头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口。

观察被染为橙黄色的脂肪。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观察到脂肪细胞中有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的颗粒。

2.说明种子的子叶中含有油脂。

(六)习题回答

1.解释观察到细胞间的油滴?

可能是由于切片时,细胞膜有破损,用乙醇溶液未完全洗去而造成的。

2.把显微镜从低倍镜换至高倍镜时,为什么视野会变暗?

因为视野相对变小了,光强度下降。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

必修一,14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1.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显蓝色。

2.带白纸在碱性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形成紫色化合物。

3.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

4.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比较

(三)实验材料

供老师用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供学生用的梨和白萝卜匀浆,水,

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试管若干只,10ml的量筒,研钵,漏斗,滤汁,热水浴箱。

(四)实验步骤

1.观察老师使用指示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显色结果。

2.将需要匀浆的生物组织材料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清水研磨。

将研磨液过滤或静置使其中的固形物沉淀。

3.预测试验结果并进行检测(均取2ml样本)

1)淀粉:

加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2)蛋白质:

先加入2ml双缩脲A试剂,再加入5滴双缩脲B试剂;

3)还原糖:

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以混合均匀,将试管置于80~100

摄氏度热水浴箱中加热2~3min。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

2.结论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淀粉;白梨果实中含有还原糖;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六)习题回答

1.哪种食物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鸡蛋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2.生物材料的原有颜色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

解决思路是什么?

可能会。

尽量选用无色生物材料,或先将生物原有颜色除去。

 

三、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必修一,16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尝试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2.制作涂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高倍物镜。

(二)实验原理

1.生物的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用于显微镜下的观察。

2.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部位不同。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3.甲基绿可是细胞中的DNA着色,即使细胞核呈蓝绿色。

派洛宁可使细胞中的RNA

着色,即使细胞质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

新鲜动物(蛙)肝脏,1mol/L的盐酸,甲基绿-派洛宁染液,水,恒温水浴,100ml的烧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取新鲜的动物肝脏切开,将其断面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涂抹数下,晾干。

2.水浴

将盛有60ml、1mol/L的盐酸溶液的小烧杯,置于30℃的恒温水浴中。

将晾干的载玻片倾斜着浸没于30℃的盐酸溶液中水解10min(温度始终在29℃

~31℃)。

3.漂洗

用镊子取出涂血的载玻片,用滴管向稍微倾斜的载玻片上加水,让水从一端缓慢流过血膜,这样反复冲洗2~3次。

4.染色

用吸水纸洗去血膜周围的水分,再将载玻片放入盛有60ml的甲基绿-派洛宁

染液的烧杯中,在30摄氏度水浴条件下染色10min。

5.观察

先用低倍物镜选择载玻片上色泽稍浅的区域观察细胞结构,然后用高倍物镜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在显微镜下,含RNA的区域被染成红色,而含DNA的区域被染成蓝绿色或淡绿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

细胞质部分被染为红色;细胞核部分被染为蓝绿色。

2.结论: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六)习题回答

1.本实验为什么选用肝脏的血液作为实验材料?

因为肝脏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其细胞核大,DNA丰富,提取DNA效率相对更高。

 

四、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必修一,23页,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概述》

1.收集、分析实验数据,认识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2.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实验原理

1.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减小,利于通过其表面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2.可以通过宏观模型的方法来模拟探究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3.利用琼脂块中所含的酚酞与扩散进入的氢氧化钠反应呈红色的现象,反映出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

边长为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0.1%的氢氧化钠溶液,纸巾,塑料勺,250ml的烧杯。

(四)实验步骤

1.计算下表中的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2.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3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3.将三块切好的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琼脂块淹没。

用塑料勺不时地翻动琼脂块。

4.10min后,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来,放在纸巾上,用纸巾吸

干琼脂块表面的氢氧化钠溶液。

5.带琼脂块表面没有液体后,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

仔细观察琼脂块切面的颜色变化。

用纸尺测量每个琼脂块上氢氧化钠的深度,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

边长越小,氢氧化钠溶液扩散速率越快。

2.结论:

比表面积越大,物质扩散速率越大,利于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发生

信息交流。

推出:

细胞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相对变大,越有利于外界物质的扩

散进入,即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六)实验研究方法:

建立模型法/模型法

(七)实验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只改变琼脂块边长)

(八)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

比表面积;

2.因变量: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时,物质扩散速率。

(九)习题回答

1.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扩散进了琼脂块?

可用酚酞作指示剂,显示的粉色的扩散速率,即代表氢氧化钠的扩散速率。

2.模型法探究的益处?

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五、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必修一,28页,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实验目的

观察种子种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二)实验原理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允许红墨水分子通过;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分子可以通过。

(三)实验材料

玉米籽粒,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1.玉米籽粒20~25摄氏度水中浸泡36h。

2.取4粒已泡涨的籽粒,其中2粒沸水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

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2min。

水洗数次至冲洗液无色。

4.观察胚的颜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未煮过的玉米籽粒的胚未被染色,煮过的玉米籽粒的胚被染色。

2.高温煮沸后,玉米籽粒的胚失去活性,其细胞的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墨水进

入细胞,使之染色。

未煮过的细胞,细胞膜仍具有选择透过性,墨水无法进入。

(六)应用的实验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变量为是否煮过),对照性原则(空白对照)。

 

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必修一,55页,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2.观察、描述植物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检验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否经渗透作用失水和吸水。

(二)实验原理

1.成熟植物细胞的特点:

有明显的大液泡。

2.渗透的原理: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3.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呈紫色,内表皮无色。

外表皮呈紫色的原因是液泡内含有花青素。

所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可以方便地被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紫色洋葱,水,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

2.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和原生质体。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细胞的变化。

·画图记录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观察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及分析:

当细胞处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时,细胞液浓度低与蔗糖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减小。

此时细胞膜以内的部分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所以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当细胞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增大,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结论:

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

(六)应用的实验原则

对照性原则。

自身前后对照。

(七)习题回答

1.外界溶液浓度如何影响洋葱表皮细胞水分的得失?

溶液浓度高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溶

液液浓度低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七、探究酶的专一性

 

(一)实验目的

必修一,64页,第三章第三节《酶》

比较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

(三)实验材料

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溶于质量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中的淀粉溶液(其中淀粉含量为1%),本尼迪特试剂,蔗糖酶溶液,试管,试管架。

(四)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记录表格加料,按从上到下顺序实验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如上表)

2.结论:

唾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蔗糖;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淀粉。

酶具有单一性。

(六)实验自变量、因变量

1.自变量:

酶的种类、底物的种类。

2.因变量:

是否水解。

(七)应用的实验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

(3,4),(5,6),(3,5),(4,6)对比得出结论时,分别保证只有一个不同量。

2.对照性原则

·空白对照:

试管1,2,证明淀粉和蔗糖溶液不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

·相互对照:

试管组合(3,4),(5,6),(3,5),(4,6)分别相互对照。

(八)习题回答

1.为什么试管3,4,5,6要在37度温水浴中保温?

保证酶促水解反应的进行,使底物被催化水解为还原糖。

2.如果5号试管内呈现轻度阳性反应,如何解释?

如何设计实验检验?

这是由于蔗糖酶溶液本身含有少量还原性杂质的缘故。

再取l支试管,加入蔗糖酶1毫升和蒸馏水3毫升,混匀,加入本尼迪特试剂2毫升,摇匀,在沸水浴中煮2~3分钟,检测是否仍出现轻度阳性反应。

八、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必修一,66页,第三章第三节《酶》

通过试验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浓度很高。

2.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地分解成氧气和水,通过比较不同pH

条件下同样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的大小,可确定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托盘,鲜肝匀浆(过氧化氢酶溶液),3%过氧化氢,缓冲液(pH分别为5.0,6.0,7.0,8.0),滤纸片,托盘,25ml量筒,记号笔,反应小室,吸管,镊子,试管架。

(一)实验步骤

1.将托盘中的水加至快满为止。

2.测量pH5.0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

1)制取含过氧化氢的滤纸片

将大小相同的8片滤纸片放在培养皿里的新鲜匀浆中,浸泡1min,然后用镊子夹起滤纸片,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匀浆流尽。

2)准备反应小室中的酶和pH缓冲液

将2片有酶的滤纸片小心放入反应小室的一侧内壁上,使滤纸片粘在内壁上。

注意滤纸片不要碰到反应小室的瓶口。

让贴有滤纸片的反应小室侧壁在上面,小心加入pH为5.0的缓冲液2ml,然后加入2ml3%过氧化氢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贴在内壁上的滤纸,将小室塞紧。

3)将反应小室与收集气体的装置相连

将25ml量筒横放于盘中使之灌满水。

若有气泡,将其轻轻倾斜,小心赶出气泡。

将量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小心将反应小室平放在盘中的水里,将量筒移至反应小室口上伸出的玻璃管上方。

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量筒的位置不动。

4)进行反应,收集气体并记录结果。

将反应小室小心旋转180度,使过氧化氢溶液接触滤纸片。

同时开始计时,分别在0.5min和1min时,读取量筒中水平面的刻度并做好记录。

3.测量在pH6.0,pH7.0缓冲液,pH8.0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

反复冲洗小室后,再用相应缓冲液冲洗一遍,测量在pH6.0,pH7.0缓冲液,

pH8.0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记录结果。

(二)实验现象与结论

1.

2.结论:

在本实验所研究的pH范围内,pH6.0为最适pH。

(三)实验自变量、因变量

1.自变量:

pH值

2.因变量:

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量。

(四)应用的实验原则

1.科学原则。

充分保证在开始反映前,酶与底物不接触,保证了收集到得气体体积量的准确。

2.单因子变量原则。

实验中仅有pH值一个自变量。

3.对照原则。

相互对照。

(五)习题回答

1.误差分析

1)反应小室中的酶量不同。

(吸附在滤纸上的酶的数量不同)

2)摇晃反应小室时用力不一致。

3)读数时水面晃动,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4)pH值梯度相差较大,所得最适pH不准确。

2.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酶活性的关系变化曲线,如何设计实验?

应减小pH梯度间隔。

多测几组数据后绘制曲线。

3.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

 

 

九、乙醇发酵演示实验

 

(一)演示步骤

必修一,78页,第三章第四节《细胞呼吸》

1.取葡萄糖溶液与广口瓶中,置于35度水浴中预热。

2.取干酵母3g,用30度水化开后,立即倒入预热过的广口瓶中,充分振荡,使葡萄糖与酵母混匀,混合液应占广口瓶容积的1/3左右。

3.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广口瓶,让

玻璃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广口瓶置于30度水浴中。

(二)实验现象与结论

1.广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打开广口瓶塞后,闻道浓烈酒香。

2.结论: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三)习题回答

1.为什么要加入葡萄糖溶液并置于35℃水浴中加热?

葡萄糖可作为呼吸底物;提供环境温度,利于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

2.为什么在广口瓶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隔绝空气,使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

 

十、光合色素的分离与提取

 

(一)实验目的

必修一,87页,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方法。

2.分离叶绿体的4种色素,观察色素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提取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用乙醇(或丙酮)

来提取这些色素。

2.分离原理:

层析液是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而成的,是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很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散开来。

3.药品使用作用

1)二氧化硅:

有利于充分研磨叶片;

2)碳酸钙:

细胞破坏后,细胞液溢出,其内的有机酸对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加入少许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4.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

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片),干燥的定性滤纸,95%的乙醇,层析液,二氧

化硅,碳酸钙,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试管、胶塞,药匙,量筒,天平。

(四)实验步骤

1.提取叶绿体色素

1)将5g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ml乙醇,迅速而充分地研磨成匀浆。

2)把小漏斗基部垫一层尼龙布,将滤液匀浆用小漏斗过滤,得到浓绿色的提取液。

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

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2.制备滤纸条

用一张预先干燥过的定性滤纸剪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剪去两角,在距滤纸条一端1cm处用铅笔划一条细的横线。

3.点样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画的横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而直的滤液细线。

待干燥后再重复3~4次(可以使更多的色素沉积在细线位置。

色深、细而齐的滤液细线可保证色素均匀地沿滤纸扩散,使不同色素带清晰、整齐)。

4.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备好盛有少许层析液的烧杯或大试管。

2)将滤纸纸条尖端朝下,插入层析液内(色素线一定要高于层析液),随后盖好

盖(或塞)。

3)层析液虽滤纸上升。

伴随着层析液的上升,色素向上扩散,并逐渐分离。

4)滤纸条干燥后,观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按扩散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在滤纸条上分离形成的色素带颜色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黄绿。

(由上到下)

2.结论:

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它们分别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六)习题回答

1.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

丙酮易挥发

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减少挥发、速度要快;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

度。

叶绿素容易被酸破坏,需要保护,因此加入碳酸钙,中和溶液中的酸。

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十一、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必修一,106页,第四章第一节《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