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897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史期末.docx

国际关系史期末

简答题

1.关于现代国际关系起止的几种不同观点

起始

1492年

1494年

法国入侵意大利

西葡《托尔德西拉斯条约》

1648年

截止

19世纪末

一战结束

二战结束

2.国际体系的涵义与欧洲国际体系的特征

国际体系:

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要素

环境:

技术、经济生产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

界限:

地理和文化外延(传统欧洲国际体系;当代全球国际体系)

结构:

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重大变化

规范:

调解体系组成单位相互作用的规则或习惯

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

王朝政治;中上层有产者代议政治;大众政治

单位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外交;贸易;干涉;颠覆;威慑;武力冲突

特征:

“均势抑或霸权”

16世纪:

哈布斯堡帝国与法国宫廷的两极冲突

18世纪:

法英俄奥普五强的多极均势

19世纪后半叶:

德美日三大新兴强国崛起和相应的国际权势变动趋势

3.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称霸企图的失败、失败的缘由及国际政治意义

查理五世:

对外政策着力于与法国争夺控制意大利,剪除德意志新教力量,将分散的德意志诸侯邦统一在一皇之下,守护、巩固、扩大奥格斯堡帝国版图,包围乃至征服法国。

原因:

过度卷入德意志问题和对法战争。

帝国过度伸展导致尚武的西班牙总是打仗,不少毫无必要,甚至大为有害。

《奥格斯堡和约》:

出自与意大利战争相较之的镇压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战争。

查理五世与新教诸侯缔结宗教合约,确定路德教派合法正当,“教随国定”。

查理五世失败,德意志维持政治分裂,确立宗教分裂。

腓力二世:

根本观念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扩展西班牙。

其驾崩标志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两番称霸巨潮告破灭。

原因:

荷兰共和国和新教英国挫败其称霸图谋,开启海洋强国“带领”欧陆诸国联合反霸欧洲均势运作模式。

荷兰四十年武装奋斗拖垮了哈布斯堡西班牙,英国对荷兰的支持和西班牙远洋商船队袭击,严重破坏腓力二世称霸图谋。

(具体:

攻打英国的“无敌舰队”被风暴吞噬;颠覆独立的新教英国的种种努力皆告破产;对荷兰造反的长期镇压耗费极大徒劳无功;大洋海运和海外贸易垄断体制被英荷两国商船和私掠船队无情毁坏)

意义:

英荷两海上强国兴起;法国立即波折成为经久强国;哈布斯堡帝国由盛转衰,留下勉强维持列强之一的奥地利和50年后沦为二流国家的西班牙。

多极的现代国际体系生成和巩固,以后三个多世纪,任何国家都不能达到腓力二世鼎盛时期拥有的显著优越地位。

4.英国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光荣革命”的国际关系意义:

因法路易十四支持英国复辟王朝和天主教复辟势力而发生。

对法国以外的中西欧诸强逐步形成大联盟,最终通过西班牙继承战争粉碎路易十四称霸图谋有决定性意义,变更欧洲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和各国主要规范和主要外部环境。

《航海条例》:

未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

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英船运入;欧洲货物英船或原产国船运入英港或英殖民地;鱼英渔捕,英船出口。

荷兰被排除英属殖民地贸易之外。

伊丽莎白一世:

集中有效的君主领导大有利于政策和战略的生成和实施,借助西班牙对付法国威胁,面对西班牙霸权拯救欧洲均势,支持尼德兰战争、法胡格诺教徒和亨利四世,帮助英国海盗劫掠西班牙商船,构建反霸联盟。

英国滋生对外政策传统,拥有海上力量优势,担任“居间制衡者”,维护欧洲大陆总体均势。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掷出窗外事件:

1618,波西米亚皇帝斐迪南二世反对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开始标志

内容:

《奥斯纳布吕克合约》+《明斯特合约》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来梅和维尔登两个主教区。

此外,瑞典还控制了奥得河、易北河及威悉河河口,这对它的发展贸易十分有利。

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确认法国于1552年对洛林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三地的占有。

3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

确认德意志境内的新教徒同天主教享受同等权利。

新教徒与旧教徒之间有关领地的争执及其归属问题,按1642年时的实际占有情况予以解决。

4承认德意志个邦诸侯享有内政、外教的自主权,但不得同外国签订有损帝国利益的条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在战争期间扩大的领土;确认把拉丁伯爵为新增的选帝侯。

5确认瑞士根据1499年《巴塞尔维合约》取得的独立,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西班牙承认荷兰共和国的独立。

意义:

1宣告三十年战争结束

2法国瑞典扩大领土,增强了实力,为日后称霸欧洲大陆和波罗的海奠定基础。

3俄国利用欧洲各国卷入长期战争之机,加紧侵略扩张。

4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5德意志政治上被分裂,经济受重创。

6奥地利领土免受肢解,使其以后仍在欧洲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7意大利俄国未取得应有地位,影响战后欧洲稳定

8是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间关系的先例,格老秀斯国家主权、领土、独立原则,集体制裁,国际法脱离神权束缚,常驻使节。

6.路易十四的扩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扩张过程:

1)法国通过三十年战争和法西战争,签订了《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和《比利牛斯和约》,扩大了法国的领土并加强了法国的实力,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并增强了法国称霸欧洲的欲望。

路易十四为实现其“天然疆界”的目标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为此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战争。

2)遗产继承战争。

路易十四以未收到妻子玛丽泰蕾莎的嫁妆为由,在腓力四世死后,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要求占有全部西属尼德兰。

在英国、荷兰和瑞典的干预之下,签订《亚琛和约》,得到了部分尼德兰地区。

3)法荷战争。

路易十四打算通过战争将法国东北部国界扩展到莱茵河,以实现其“天然疆界”的目标。

他发动对荷兰的战争,荷兰通过与奥地利和西班牙结盟积极反霸,最终在英国的调停之下,签订了《奈美跟和约》,法国的东北部及东部国界得到了较大的扩张。

4)大同盟战争。

法国想要兼并德意志的土地,以继承巴拉丁选帝侯的领地和财产为由,向皇帝宣战。

法国的过分扩张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担忧,它们结成了反法同盟,共同反对法国扩张。

长达九年的战争使双方精疲力竭,通过谈判,签订了《里斯维克和约》,法国虽然获得了部分土地,但失去了新获得的领土和制海权。

法国逐步走向由盛转衰的道路。

5)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路易十四违背查理二世的遗嘱,保留安茹公爵有关法国王位的全部自然权利,并出兵尼德兰,这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

英荷奥组成同盟,反对路易十四,在战争中,法国最终失败,并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路易十四扩张企图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1)国力。

当时法国的国力有限,无法支撑太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争。

然而路易十四穷兵黩武,基本把法国的国力耗尽了,光养他的那支军队就很难了。

2)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

法国的过分扩张引起他国的忧虑,它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

尤其是处在侧翼的海洋性强国荷兰和英国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法国的侵略扩张。

3)制度。

法国还在处于君主集权专制和农业为主的社会中,而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了,同时英国也实现了民主共和,这是法国无法比拟的。

附:

九年战争: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6-1697)

原因:

法国扩张引发不安;1685年枫丹白露敕令;1686年奥格斯堡同盟。

威廉三世的作用

成员:

奥、西、德与意王公(宿敌);英、荷;瑞典、勃兰登堡(原盟友)

战争进程:

力量对比:

法国占优势,英荷联军、奥军;

开战:

法国先发制人,1688年对神圣罗马皇帝;拉奥格会战:

1692年,法舰队惨败于英荷;未分胜负,筋疲力尽;萨伏依、萨克森率先媾和

签约:

《里斯维克和约》(1697年海牙附近,恢复战前原状)

影响:

法国欧洲霸权衰落的开始;反法同盟瓦解,为谋求西班牙王位作准备

英国安全政治地位增强(入地中海,对法舰队优势,跻身欧陆一强)

荷兰安全与商业利益得到加强(南尼德兰设防,法对荷商船关税降低)

西欧格局:

法,奥,英(与荷结合)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年-1714年,西班牙国王于1700年11月1日去世,死后无嗣。

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

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

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继承西班牙王位,是为查理一世,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

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

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战争爆发:

路易十四出兵南尼德兰,合并西班牙

欧洲反法大同盟:

英、荷、奥

萨伏依、葡萄牙

战场:

南尼德兰,莱茵区,意大利

进程:

法国先赢后输

英国舰队控制直布罗陀(1705)

英国于西印度歼灭西白银舰队(1708)

俄国可能控制波罗的海霸权

觊觎西班牙王位的查理大公继皇帝位(1711-1740)

《乌德勒支和约》:

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

腓力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放弃法国王位;

南尼德兰和原西属意大利补偿给奥地利

法国割让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属地给英国;

承认汉诺威的乔治的王位继承权;

拆除敦克尔克工事

英国占领西班牙的卡诺岛和直布罗陀;

获得在西属殖民地的贸易权(包括贩奴)

荷兰得到在南尼德兰的堡垒屏障(包括根特)

勃兰登堡的腓特烈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萨伏依公国得到西西里和阿尔卑斯上边界屏障

葡萄牙得到在亚马孙河的贸易权

欧洲均势”的概念

意义:

得益最大者英国,跃升为头等强国

奥地利:

力量恢复和加强

普鲁士:

肯定存在,德意志霸权的基础

荷兰:

摆脱法国威胁,颓势难以挽回

法国:

昔日的霸权遭削弱(英国崛起,奥地利恢复)

西班牙:

被宰割

7.什么是“北方同盟”与“北方和解体系”

北方大战:

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1721)。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北方和解体系:

自1719年,英国大力建立几乎全欧洲的反俄联盟

瑞典与汉诺威签约:

汉诺威得到不来梅、费尔堡

瑞典与普鲁士签约:

波美拉尼亚南部割让给普鲁士

瑞典与丹麦和约:

瑞典放弃松德海峡的免税特权

彼得的灵活外交,分化瓦解反俄体系

牺牲波兰利益,拉拢普鲁士,收买波兰贵族

1720年,俄土同盟条约

以商业利益吸引英国商人,鼓励收买英国议员

俄西谈判,缔结反英同盟

8.17世纪与18世纪的俄土战争

17世纪:

1695年7月,彼得一世率军远征亚速海东北岸的亚速城,久攻未克,被迫撤军。

1696年5月,彼得一世率领重组的俄军再攻亚速。

亚速的土耳其守军投降。

18世纪:

第一次俄土战争(1768~1774)《库楚克·开纳吉和约》

——取得土地和要塞

——克里米亚汗国被承认独立

——俄国商船有通过海峡的权利

第二次俄土战争(1789~1792)《雅西和约》

——克里米亚与库班并入俄国

——削弱土耳其对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的统治

——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要求

9.荷兰在欧洲历史上的创新及其在欧洲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创新:

以格劳修斯《公海自由论》(1608)为标志,否定大洋航海、远洋商业和殖民权利的西葡垄断体制,开创较开放和更广泛的全球体制;

以同样出自格劳修斯的国际法大著(1625)和颇大程度上缘于荷兰独立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之核准主权原则(1648)为标志,创立主权国家体系原则;

基于议会制度和加尔文派新教优势与某种宗教宽容的结合,开创较为开放、多元的国内政治和宗教体制,那是现当代自由民主制的萌芽形态;

荷兰是“社会自由”、“公海自由”和“欧洲自由”的创始者。

作用:

荷兰是作为海上强国兴起的,体现了欧洲海外扩张对欧洲国际政治的反作用。

议程构造:

澄清和界定世界基本问题和它们互相间大致的轻重缓急次序;

动员:

构造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国际联合阵营,作为世界秩序的基础设施;

根本决定:

所有政治体系都周期性的经历的力量的根本较量,在其中新的“领导者”得以浮现,世界政治在未来一段相当长时期内的基本方向得以大体的确定;

经管秩序:

很大部分是经管国际经济秩序;

根本创新:

领先缔造基本的经济技术方式、政治组织方式和思想方式方面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

挫败了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开启了海洋强国“带领”欧陆诸国联合反霸这一欧洲均势的运作模式。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后,按照“国本诏书”由其长女马丽亚·特雷萨继承皇位,但普鲁士宣布其无效,并占领西里西亚。

战争爆发。

2.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普鲁士和萨克森结成同盟。

英国、荷兰支持奥地利。

3.英国多次劝说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停止同普鲁士对抗共同对法。

4.普奥签订《柏林和约》,普奥之间的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5.英奥取得优势,英向法宣战。

6.普鲁士为了确保对西里西亚的占领,发动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7.巴伐利亚退出战争,俄国给普鲁士施压。

于是两国签订《德累斯顿条约》,第二次战争结束。

8.后来的战争集中在奥英语法西之间,由于战争陷入僵持状态,英法都愿意和平解决,签订《亚琛和约》,战争结束。

获利的只有普鲁士和西班牙,奥失去西里西亚。

盟国之间结怨。

和平不能持久。

七年战争

1.起因:

奥普的西里西亚之争与英法的殖民地及海上霸权之争。

2.马丽亚一心想要夺回西里西亚,进行改革,普奥关系紧张。

3.英法殖民地矛盾冲突。

4.英国与普鲁士结盟(原因),法国与奥地利结盟。

5.欧洲大陆战场:

萨克森投降,俄法奥瑞结盟,优势在英奥一方,形势对普鲁士不利。

6.彼得三世继承俄国皇位,改变外交政策,同普鲁士结盟,后来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执行亲普政策,双方签约,战争结束。

7.殖民地战场:

北美作战中,法国投降,英国在印度获胜,法国求和。

8.法、西同英、葡签订《巴黎和约》普奥萨也签约。

9.意义及影响。

外交革命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

由于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的威胁,奥地利寻求同昔日宿敌法国结盟,同时加强了与俄国的同盟关系,与这两个近邻强国结盟使奥地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也成为了奥地利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取西里西亚地区的后盾。

在与法俄结盟后,奥地利发动七年战争,试图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回西里西亚地区。

11.波兰三次被瓜分的前因后果

一.俄国干涉波兰的原因:

1.波兰执行的“贵族民主制”,在政治上分裂了波兰。

2.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既削弱了自身力量,又给欧洲大国干涉波兰的借口。

3.波兰与瑞典等的作战,导致其经济日趋恶化。

二.第一次瓜分波兰:

原因:

波尼亚托夫斯基在波兰进行改革违反了俄国和波兰打贵族的利益。

结果:

俄国获得面积9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普36000,奥83000。

波兰同三国签订第一次划分边界条约。

三.第二次瓜分波兰:

原因:

波兰的爱国力量开展了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新运动;“五•三”宪法。

结果:

俄国强迫波兰签订俄波条约。

此时的波兰,完全沦为俄国沙皇政府的附庸,其最后灭亡的时刻已为时不久。

四.第三次瓜分波兰:

原因:

波兰军民的反俄爱国起义。

结果:

三国又获得了波兰大量领土。

五.结果:

经过上述三次瓜分,波兰灭亡了。

三国占领了波兰大量领土。

从此,俄国的西部边界开始与普鲁士及奥地利接壤,它不再是“欧洲以外的大国”,而在地理上成为欧洲国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成员。

12.美国独立的国际因素

1.战争期间,美国利用英国同其他国家的矛盾,积极开展外交工作,争取广发的国际援助。

七年战争中,法、西等国被英国打败后,一直在寻机进行报复,他们成为美国争取的主要对象。

2.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为了破坏英美和谈以利于继续打击、削弱英国,同美国签订了同盟条约。

3.法、西参战后,对英国造成极大地威胁。

4.英国对俄国求援,但俄国忙于应付波兰,而且对英国称霸海洋的政策十分不满,所以拒绝,提出了在战时保护中立国贸易的原则。

5.独立战争结束后,法、西打算乘机瓜分美国领土,但英国不愿法、西加强,所以与美国单独谈判。

美国既迫使英国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又阻止了法、西两国在北美的扩张。

武装中立同盟

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

1778年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

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

1780年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

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

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

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书129。

13.拿破仑战争的进程、结局及其缘由

进程:

1.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

2.拿破仑远征埃及,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权。

法国利用英、俄矛盾签订法俄和约与英法《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瓦解。

3.英法矛盾加剧,第三次反法联盟建立。

拿破仑击败反法同盟成立了莱茵联邦。

4.第四次反法联盟组成,普鲁士与俄国屈服,法国制定大陆封锁政策,最后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

5.第五次反法同盟建立后来又瓦解,法国的版图及其实力范围得到了空间的扩大,拿破仑帝国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6.拿破仑进攻俄国,第六次反法同盟建立,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拿破仑退位。

7.拿破仑重掌政权,建立“百日政权”,但是在滑铁卢战败,再次退位,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

结局:

拿破仑战败,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并死于他乡,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英、俄、奥、普同法国签约。

但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前进的历史进程,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扭转的。

英国和俄国获益最大。

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

1.权势向欧洲两翼几句,国际力量分布构造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超级大国的雏形。

2.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国际政治事态分明有了两个彼此区别的地理舞台。

缘由:

1.根本:

拿破仑体系关系到主权国家群体的生死存亡。

2.拿破仑个人无限的帝国野心及其无限的战争冲动。

3.英俄进行抗击欧陆霸权和恢复欧洲均势的决定性奋斗。

4.法国的侵略和征服激发了欧洲广泛的反法民族主义以至“解放战争”。

5.强烈的反法民族主义在欧洲广泛兴起。

拿破仑帝国

3.上台:

“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

4.通过几次对反法联盟的粉碎,拿破仑扩张了领土和势力范围。

5.从领土上来说,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

当时除巴尔干半岛外,帝国囊括了整个欧洲大陆。

拿破仑统治的区域包括两部分:

其核心是法兰西帝国;然后是一层层的附庸国。

往北和往东是几个在其传统政府治理下的盟国:

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丹麦和瑞典。

6.危机:

“大陆体系”,帝国危机四伏。

与拿破仑在欧洲大陆上取得的辉煌胜利相反,1805年10月,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再次败于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

对英国实行严格的“大陆封锁”,不准英国船驶进欧洲各港口。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与他结盟的或附属于他的欧洲任何地区输入英国货物。

第二年,他根据《提尔西特条约》,命令俄国和普鲁士加入“大陆体系”。

7.兵败莫斯科,拿破仑第一次退位。

1811年,俄国正式退出“大陆体系”,英俄恢复商业关系。

拿破仑决定率军远征沙俄。

他在东普鲁士和波兰集中了一支70万人的大军,于1812年6月侵入俄罗斯。

9月,法、俄两军在博罗季诺会战,俄国军队在库图佐夫公爵的指挥下成功阻挡了法军的攻势。

在攻入莫斯科后,拿破仑才发现他占领的是一座空城。

俄罗斯的寒冬让拿破仑吃尽了苦头,在进入俄国的61.1万法军中,死于战争伤亡、饥饿和被风雪折磨的有40万人,被俘10万人。

8.失败:

与此同时,欧洲所有反拿破仑的力量又重新集合起来。

俄军尾随法军挺进到中欧,普鲁士和奥地利也转而与沙俄联合作战,意大利也爆发了反法暴动。

英国军队在威灵顿的率领下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本土。

1812年12月,拿破仑秘密离开在俄罗斯风雪中艰难撤退的军队,依靠雪橇和马车穿越欧洲到达了巴黎,组建了一支新军。

但是新军缺乏训练,随他征战多年的许多优秀军官又在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战争中大批伤亡。

1813年10月,法军在“莱比锡会战”中被击溃。

第二年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尔巴岛上。

9.“百日王朝”,帝国覆灭: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秘密逃离厄尔巴岛,在法国儒昂港登陆。

海关卫兵见登陆的是拿破仑,立即向他脱帽致敬。

拿破仑以洪亮的声音向当地士兵发表演说,士兵们热烈欢呼,并加入了他的行列。

3月3日,拿破仑在法国登陆的消息传到巴黎,波旁王朝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军队前去阻止。

但拿破仑所到之处,士兵们闻风而动,纷纷加入,有的指挥官甚至不等拿破仑到来,就把自己的团队集中起来,高呼“皇帝万岁”,到前线去迎接拿破仑。

1815年3月20日晚9时,拿破仑在随从和骑兵的前呼后拥下进入巴黎,重新登上帝位。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于滑铁卢会战败于英国和普鲁士联军之手。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

10月,他被流放到英国在南大西洋中的领地圣赫勒岛。

1821年,病死于此。

特拉法尔加之战

1.背景

英法签订《亚眠和约》后,但这个和约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休战条约而已,双方都在破坏和约。

拿破仑利用战争的间隙,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

英国针锋相对,拒绝从马耳他撤军。

1803年5月,两国重新宣战。

2.过程

a.10月15日,维尔纳夫发出了“全面追逐”、“敌舰已在海上”等信号。

  

b.10月20日天明时,纳尔逊发出“成两个纵队前进”、“备战”的信号。

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开始了。

 

3.战争结果

21日结束,整个会战,英军共死449人,伤1214人。

法军死3373人,伤1155人。

西班牙军共死1022人,伤1383人。

总计联合舰队被俘三四千人之间。

伤、毙、俘加在一起,共有1.4万人。

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的33艘战列舰中,有12艘被俘,7艘完全丧失战斗力,1艘正在起火燃烧,9艘逃往加的斯,4艘逃向直布罗陀。

英军胜利。

4.意义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是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