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885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题.docx

《运动生理学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题.docx

运动生理学题

1、名词解释

1.兴奋性:

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反应:

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3.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4.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步电位变化。

5.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7.心输出量:

指每分钟左心室摄入主动脉的血量。

8.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能够随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加能力。

10.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1.解剖无效腔:

指每次吸入气体,一部分将留在呼吸性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成为解剖无效腔。

12.基础代谢率: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这种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13.呼吸商: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激素:

有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生物能活性物质。

15.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阙:

在渐增负荷强度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值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

17.无氧功率:

是指具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的最大力量和速度的机能。

18.自动节律性:

心机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19.重心性休克:

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现象。

20.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蛋白尿。

21.体适能:

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22.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23.运动性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4.生理性疲劳:

机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25.超量恢复:

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26.生物年龄:

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通常用发育程度来表示。

27.新陈代谢:

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28.应激性:

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9.适应性:

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0.生理负荷:

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31.糖酵解:

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32.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33.快肌(白肌):

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34.慢肌(红肌):

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35.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平均值为7.4,最大能力范围6.9-7.8。

36.碱储备:

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CO2的毫升数来见解表示的,正常约50-70﹪。

37.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自动产生收缩和兴奋的特性)、传导性(传导兴奋的能力)、兴奋性(对刺激产生反映的能力)和收缩性。

前三都是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故称电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

38.心输出量:

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39.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收缩压;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舒张压。

40.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4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正比);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血流增加);肌肉变化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4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

43.外呼吸:

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4.内呼吸:

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45.肺活量:

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46.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肺活量、连续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

47.影响换气的因素:

分压差的大小、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呼吸膜、通气/血液比值、局部器官血流量。

48.消化:

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

过程。

49.每分最大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为每分通气量,它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

每分通气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为每分最大通气量。

50.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液量(心输出量)的比值。

51.肾小球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这一过程称肾小球滤过作用。

52.有氧工作能力:

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53.乳酸阈:

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血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乳酸阈。

54.氧亏:

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5.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56.进入工作状态:

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57.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要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二、填空题

1.全或无现象、不衰减式传导、脉冲式是动作电位的三个特点。

2.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包括粘滞性、弹性、伸展性。

3.肌纤维类型划分根据颜色分红肌、白肌;根据收缩速度分快肌、慢肌。

4.骨骼肌收缩的四种基本形式是等动、等长、向心和离心。

5.影响心输出员的因素包括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肌收缩力、静脉回流量。

6.幼儿时期缺少生长激素患侏儒症,缺少甲状腺患呆小症。

三、简答题

1.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形态学: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也比慢肌纤维发达。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较快肌纤维丰富,且慢肌纤维周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

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

生理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的直径,而且快肌纤维中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多于慢肌纤维,所以快肌纤维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快肌纤维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能力强,不易疲劳。

生物化学:

慢肌纤维中的氧化酶系统的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的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的含量也较多,慢肌纤维氧化脂肪的能力大于快肌纤维。

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高于慢肌纤维。

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一)窦性心动徐缓;

(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三)心血管机能改善。

3.运动过程中,如何做到合理呼吸?

(一)减少呼吸道阻力;

(二)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三)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四)合理运用憋气。

4.简述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的机能特点?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

(1)动作的认知阶段

(二)动作的联系阶段

(三)动作的完善阶段

5.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在体育运动中有哪些作用?

答:

①氧运输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与循环机能。

②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肌纤维类型③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因素、训练因素。

6.简述运动训练堆肌纤维有哪些影响?

答:

①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

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增肥大。

②酶活性改变,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选择性增强。

6、简述生长激素(HG)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促进作用的表现?

①蛋白质:

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加速DNA和RNA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②脂肪:

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

GH过量因脂肪酸氧化↑→抑糖氧化。

③糖:

HG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GH过量则抑制糖的利用→血糖↑→垂体性糖尿病。

7、呼吸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①、外呼吸{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

8、简述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条件:

前提条件是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基本条件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

9、排泄的含义及其途径?

含义:

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途径:

1、随同尿液经肾脏排泄

2、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

3、经肺随同呼出气排泄

4、其它排泄途径(外来化合物还可经其它途径排出体外。

例如经胃肠道排泄、随同汗液和唾液排泄,随同乳汁排泄。

10、用箭头表示出肾脏排泄的途径?

肾脏的排泄途径是:

肾小球→肾小囊→近球小管→髓袢→远球小管→集合管→肾盏→肾盂→输尿管→膀恍→尿道。

11、简述肌肉力量训练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超负荷运动时肌肉对抗大于平时已经适应的负荷,称为超负荷。

肌肉或肌群超负荷时,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超负荷可使肌肉得到极大刺激,并产生一定生理适应,使肌肉力量增加。

(二)、渐增阻力原则

超负荷训练使肌力增加,使原来的超负荷变成了已经适应的负荷,而不是超负荷了。

这时如果不增加训练负荷量,使之达到新的超负荷,就不能使力量继续增加了。

只有逐渐增加负荷量,使负荷重新成为超负荷,训练效果才能不断地增进。

(三)、由大到小原则

所谓由大到小原则是指在负重抗阻训练中,先进行主要由大肌肉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的练习。

(四)、专门性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

①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②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五)、合理的训练间隔原则力量训练的时间间隔是多少才能保证已获得的力量不消退,并使力量得以有效的提高。

12.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概念: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影响因素:

①体温升高

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②儿茶酚胺的影响

运动使儿茶酚胺增加。

③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④Ca2+的作用

运动使肌肉细胞内Ca2+的浓度增加,刺激线粒体呼吸。

⑤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13.简述“极点”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概念: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耐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产生原因:

主要是因为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是血液pH向酸性偏移。

这不仅影响肌肉的兴奋性,还发射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14.简述“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概念:

“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15.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6.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

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7.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

A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B心肌收缩力,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没搏输出量的主要原因之一;C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前提;D神经调节;E体液调节。

18.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是:

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气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反之,血液中P二氧化碳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减少,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