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83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docx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

《教育心理学》(配星火资料)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被称为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关键期:

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3.同化: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也就是说,当一个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4.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5.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6.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9.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的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0.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简答题:

1、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⑴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⑵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一方便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⑶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2、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意义)

【答案要点】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分别是:

①婴儿期(0~1.5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③学前期(3~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④学龄期(6、7~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⑤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⑥成年早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⑦成年中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⑧成年晚期: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3、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含义。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差异

①性格的特征差异

四个方面:

A.性格的态度特征。

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

B.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C.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D.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

②性格的类型差异

A.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B.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C.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

(1)数理逻辑智力:

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语言智能:

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3)身体运动智能:

与人的身体运动有关,运动员动觉智力高;

(4)空间智能:

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

(5)音乐智能:

感知、欣赏、表达音调旋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

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内省智能:

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机能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8)自然观察者智能

对教育启示与意义:

(1)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点;

(2)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3)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使他们在未来职业中扬长避短。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自己从书上摘吧!

P25)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名词解释:

1、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学习:

广义: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

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

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3、负强化:

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

所谓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简答题:

1、简述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P48

1效果律。

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2练习律。

是指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

练习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

3准备律。

准备律可以看成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

个体是否会对刺激作出反应,或者说是否会发生刺激反应的联结,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2、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自己来总结吧,找不到%>_<%)p54

(1)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3、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P56

(1)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根据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再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之前,是否有一个发现的过程。

在具体运用接受学习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4、简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P59

①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②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③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面对问题,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④教学观。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⑤教师观。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此理论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5、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优点。

(找不到(⊙o⊙)!

 

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强化及惩罚原理应用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

①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反应发生坑能行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是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例如,儿童表现的很有礼貌,成人给予的表扬和奖励。

②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例如,儿童认真完成假体发作业后,家长不在要求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③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的概率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惩罚。

例如,要要降低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可以进行对之惩罚。

④消退是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行为反应安生概率上的变化。

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唯一手段,认为操作性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是控制强化的结果,通过控制强化,及可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

⑤强化在该理论中处于核心位置,

⑥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后会随着其后的及时结果而变化,在对学生就行奖励时应注意外部奖励对内部奖励的破坏。

⑦惩罚是为了减少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第四章学习动机

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成就动机: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p70

(1)内部条件

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②成熟与年龄特点。

③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④学生的抱负水准。

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

①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2、如何有效的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需要当论述题记!

)p72

(1)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包括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包括稳定性、内外性和可控性。

论述版本: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

激发学习动机一般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①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学生讲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②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

 

③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设置合适的目标 

当目标是自己设定的时候,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师可以:

①与学生讨论过去的目标实现的情况,然后再为下阶段设定新的目标 

②帮助学生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又现实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如何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①通过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设定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③教师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4)归因训练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

 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

 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

教师应该:

 

①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 

②外部奖赏在此是指物质上的奖励,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地激励作用。

 

(6)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 

“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

教师应该:

 

①运用反馈,注意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

 

②必须提出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③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

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

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3、说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

(这是名解,简答自己整吧!

)p75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论述题:

1、综合案例,分析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太全,自己加案例!

)p76

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名词解释:

1、概括说: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的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负迁移:

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原因。

P91

①相似性。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如果两种学习对象既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时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

②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③学习的心向及定势。

2、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92

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如何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p94

①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包括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③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

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如何利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进行教学?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如何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于1968年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①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②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③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名词解释:

1、下位学习:

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

这种过程为类属性同化,这种学习也叫类属性学习。

2、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简答题:

1、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意义。

①必须给学生流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②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③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复述和形成组块等。

④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⑤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

(简述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3)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进行组块化编码。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人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5)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及其意义。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识记材料,研究了遗忘进程和规律,得到遗忘曲线。

他发现: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的遗忘率为66%;总之,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忘。

4、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举例说明学习者如何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

答案见2012真题—论述题。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名词解释:

1、技能:

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只是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心智技能:

也称认知技能或智力智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4、原型内化:

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过程。

5、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合成一个整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简答题:

1、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P118

二者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

一方面,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另一反面,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2、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①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是当的学习,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应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3、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①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形,

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④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⑤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第八章学习策略

名词解释:

1、元认知:

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以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2、精加工策略:

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一样,都是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组织是学习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

4、生成性学习:

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图解等。

简答题:

1、简述元认知培养的途径。

①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②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③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5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2、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1程序化训练模式

2完形训练模式

3交互训练模式

4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名词解释:

1、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2、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伏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简答题: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P159

①问题的呈现特征。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反应定势。

④功能固着。

⑤智力水平。

⑥动机强度。

⑦个体的气质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因素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P161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3、如何有效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p168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决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