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718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结题报告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结题报告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结题报告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结题报告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文章.docx

《结题报告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文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文章.docx

结题报告文章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项目

《民工子女的自信心与学习成效的研究》

结题报告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健康发展的心理基础。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不但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而且要把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外来民工,正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外来工越来越多。

从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获悉,由于人地两生,语言不通等原因,50%左右的外来工子女出现“文化休克症”,部分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威元丽博士指出,外来工子女如果不能通过教育融入城市文化,又长期居住在城市的话,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对社会的逆反行为,可能为社会带来很多特殊不安因素。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总理这句话,充满对外来工子女的真情关爱,也对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让这些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希望和要求。

人大代表,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导郑新蓉在今年北京市“两会”的一份建议中说,要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

中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童要具备“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北京市把“保护自信,培养自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行为的主题。

可见,面向21世纪,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然而部分教师和家长却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自信心不足,尤其外来的子女表现更为明显,因而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与研究的力度。

而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这里房价较低廉,外来人员较集中,导致我校外来民工子女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些学生家长大多文化程度较差,又忙于生计,无暇尽到管教孩子的职责,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严格科学的教育,而且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地两生,语言不通等原因,使大部学生出现自卑、孤僻、焦虑与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探索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确定了此项研究课题。

针对这批特殊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理论依据

近几年,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方面,不少学校已有开展研究,也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如广州文德路小学等。

但对特殊的学生——外来工子女的自信心的研究,对外来工子女自信心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很零散,还没有形成科学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东西,有调查表明如果不对外来工子女加强有效关注和引导,会造成心理失衡,容易沦为当地的破坏力量——当外来工子女感觉到城里孩子和自己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是难以逾越,其内心将会产生自卑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滋长反社会情绪,所以,我们相信对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有关的研究行为也是势在必行的。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针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学习生活。

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自信心表现方面尤为不足,这都需要社会、家长和学校共同重视,加以解决。

而一个人在儿童期的自信心的培养对其未来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对外来工子女来说尤显重要,关系到以后是否能融入当地城市环境去,而不会沦为破坏力量。

对学校来说,不仅要抓基础知识教育,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心理教育培训,要将心理教育研究有机地纳入到学校日常开展的教研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对外来工子女的引导和教育,体现社会公平和权利。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外来工子女的自信心与学习成效的研究培养”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上升到理论的探讨,弥补这种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科学、系统地指导外来工子女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研究的课题界定于深入了解不同年级的外来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发展状况,学习成效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具有特殊的对象指向和清晰明确的针对性,它来源于心理学,但又区别于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按照研究对象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并通过各种辅导活动,使外来民工子女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交流、领悟、来达到增强自信;促进学习成效,从而促使每一个外来工子女能真正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

挨里克森(Erikson,E.H,1950)认为:

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

即儿童时期自信心的培养对其未来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真正的自信心不但回牵引儿童走向成功,而且会为孩子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幸福和满足铺平道路。

不仅如此,自信心还产生“波纹”效应:

自信可以使儿童有可能获得其他许多优秀品质。

自信心是成才、成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主要包括:

(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在选好课题后,以区组织的“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为契机,组织全体课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并组织做好动员工作,鼓励他们根据学科几经验,以实践为基石,大胆开展实验研究工作,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或教育论文,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在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外来工子女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习成效的提高。

(3)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培养外来工子女的自信心,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4)对典型学生进行长期追踪、重点教育辅导、调查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研究者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工作要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

因此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为核心,同时根据需要结合运用调查、实验、相关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

(二)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学科教学、各项专题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自卑心理问题或出现厌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于学习。

4、建立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尤其外来民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阶段目标

实验周期:

2004年9月—2008年3月,分三个周期。

(一)准备阶段(2004年9月—2004年12月)

1、进行课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实验研究任务

3、建立课题实验研究资料档案

4、召开课题开题会。

(二)实验阶段(2005年1月—2006年12月)

1、建立全校外来工子女的心理档案,掌握学生的原始资料。

2、问卷调查和分析。

3、利用班队课,每周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家长辅导包括家长会、电话、家庭联络、家访、意见沟通等。

5、设置个案跟踪表,进行个案跟踪辅导,撰写个案辅导手记。

6、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咨询档案。

7、实验小结,加强上述活动的强度及范围,将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进行延伸,争取妇联、社区等机构的支持帮辅,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并驾齐驱。

8、围绕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公开课,进行集体研讨,经验交流,改进提高。

9、开展系列主题队日活动。

10、优化校园环境,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三)总结整理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

1、全面整理、归纳研究实验资料

2、完成课题实验报告,编写论文集,形成研究成果。

3、举行结题论证工作。

4、总结归纳出农村小学自信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结论。

  5、举办自信心方面的论文、活动、案例、教育随想、信息等评选及展示。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单位领导支持,上级领导重视,经费可落实。

2、课题组成员分工协调,制定计划,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体会,撰写研究论文。

3、将课题组成员彼此收集和研究的资料整理成册,共同撰写研究报告,使之能成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组主要成员

主持人:

陈美玉

主要成员:

廖华锦、张琼、麦银园、杨莹、何艳华、许静、李海红、、黄鹂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从本校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了二十名外来工子女学生做样本,共收回课题问卷240份,有效卷228份,回收率95%。

2006年2月份,问卷回收后,我们采集了原始数据,分年级计算了平均分以及自信心强弱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表:

“小学生自信心调查问卷”之平均数

年级

人数

总分

平均分

自信心强

自信心一般

自信心较差

一年级

35

725

20.71

35%

58%

7%

二年级

39

789

20.26

32%

54%

14%

三年级

36

712

19.78

18%

55%

27%

四年级

38

738

19.42

16%

51%

32%

五年级

40

698

17.45

13%

46%

41%

六年级

40

689

17.23

11%

45%

44%

注:

每人满分为30分

从表中可知我校学生自信心平均得分仅为18.47,属较差水平,而且,还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信率日益降低。

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表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主要沿袭的是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崇尚传统,尊师守礼,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总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又何谈自信呢?

第二,从家庭教育来看,大多数家长过于娇惯,不让孩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因而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所谓的善意的谎言,诸如:

你不行!

你不会!

你不懂!

你会什么!

之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致使自信心大减;第三,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

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

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微。

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的变化较为明显。

老师的疏忽或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有了这些调查的材料和依据,我们便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将自信心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自信心教育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

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认知观察,捕捉恰当时机,创设有效的自信心教育情境来展开个别辅导和教育,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如陈美玉老师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撑起一把自信的伞》、个案辅导《不敢发言的插班生》王丹燕老师的课例《我自信,我快乐》;杨莹老师的教育论文《扬起自信的风帆》;何艳华老师的论文《情绪失控的孩子更需要关爱》等等。

(2)将自信训练课纳入课堂教学环节。

定时开设自信训练课,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我们开展了的《学会欣赏》、《相信自己能行》、《增强学习自信心》等几个训练课。

通过《学会欣赏》一课,加强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并通过同伴的积极评价,感受到被同伴欣赏的快乐;《相信自己能行》则让学生体会到自信的感觉,并学会如何建立自信;并做到正确认识和自我训练。

《增强学习自信心》则学习方面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从而树立并培养了其自信心。

3、以班队活动做载体,个别辅导为基础,点面结合,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

(1)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班队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强自信心方面的教育,针对不同年级段,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季节特点等某个时期反映出的普遍现象,在个别辅导的基础上,如四

(1)班组织的“感动你我,自信伴我成长”主题班队活动,六

(2)班许静老师开展的“自信走进考场”,五

(1)班开展的“跳绳比赛”、“露一手”“班干部竞选”活动,六年级组织开展的“自卑来了怎么办”、“怎样对待考试”等主题班队活动具有针对性、现实性,选择的角度小,活动开展十分成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对有些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乃至学生的终身都还会发生作用.......

(2)在德育活动中渗透。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

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

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进行自信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墙报等进行自信方面的宣传和训练。

组织开展“我自信,我成功”演讲比赛、争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己,展示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从而促其自信心的增强。

另外,每个班级内还张贴了《一日常规我能行》,真正做到让“墙壁说话、墙壁育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信训练氛围。

(3)定期开展一次“我与老师谈谈心”活动,使学生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创造了一种和谐的师生氛围,使教师和学生换位去思考问题,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从而使学生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无疑训练了他们的自信。

(4)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为此,各个班级都开设了“知心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

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4、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力量,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构建自信教育的完整网络。

(1)学校教育方面,首先改变校内单一的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评价。

特别是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社会赋予的任务便是学习,成功与否决定着其是否有奋斗的信心,是否一生能勤奋进取。

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之中,考试评价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我们进行了改革:

1)改变评三好奖制度,设立优秀奖、文明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运动之星等,由班级同学公开评议,让每个孩子都捧着奖状回家。

2)变“单一式”评语为“四心相连”式评语,即由本人、同伴、父母、老师共同写评语,分别为:

我眼中的自己,来自朋友的鼓励、老师对我说、父母的期望,这样的改革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3)在每学期结束,增设了特别的考试:

“自信伴我成功”感言展示活动,给更多的学生展示的机会,使考试真正成为帮助孩子体验成功的手段。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我校在开展自信心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1)利用家长学校、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懂得家庭的宽松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2)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如六年级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

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极度自卑,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

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

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

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八、取得的成果

1、初步建立了自信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今后开展增强自信心的教育提供了依据。

1)自信心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自信心教育应为学生服务,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2)自信心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

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自信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家庭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策略。

3)学科教学是自信心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信教育,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

在教学中时,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认知观察,捕捉恰当时机,创设有效的自信心教育情境来展开个别辅导和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寓自信教育于各类活动中。

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自信方面的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自信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学生对自信心课题的研究中各种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下面四点:

(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3)能悦纳自我,敢于展示自我,(4)有自制力,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如陈美玉老师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撑起一把自信的伞》、论文《稚嫩的心灵亟待关注》、个案辅导《不敢发言的插班生》;王丹燕老师的课例《我自信,我快乐》;杨莹老师的教育论文《优生消极心理障碍的成因与矫治初探》;何艳华老师的论文《情绪失控的孩子更需要关爱》等等。

4、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与家长联系,并且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两年来,通过开展自信心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百倍的信心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九、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1、研究后的体会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理论基础是研究的关键。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家庭关系是自信心培养的基本保证。

(3)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基本途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构建自信教育的完整网络。

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2、研究后的思考

 课题研究历经两年的研究,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内容。

由于初次做课题,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深知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再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发现、实验、研究、完善,为全面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而更加不懈地努力!

 

(执笔:

陈美玉)

外来民工子女自信心调查分析报告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一、调查目的:

打工者,是现代城市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地位与处境往往会给子女的心理以不良的影响。

而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然而,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学业及事业成功的第一要决。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校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了解自信发展水平对学习和智力的影响,从而为我校教师进上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

我校全体外地户口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1、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自填问卷,统一指导与答卷。

2、有效问卷:

1-3年级209份,4-6年级56份。

四、调查结果和简要分析:

表1 外来民工子女自信发展水平调查结果

年级

人数(%)

优(%)

良(%)

中(%)

差(%)

一年

85

24(28.24)

22(25.88)

15(17.65)

25(29.41)

二年级

81

24(29.63)

33(40.74)

13(16.05)

11(13.58)

三年级

43

10(23.25)

15(34.88)

13(30.23)

5(11.64)

四年级

18

4(22.22)

6(33.33)

5(27.78)

3(16.67)

五年级

29

6(20.69)

10(34.48)

8(42.10)

5(17.24)

六年级

9

1(11.11)

1(11.11)

3(33.33)

4(44.44)

合计

265

69(26.03)

87(32.83)

57(21.51)

53(20.00)

自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机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评价综合反映的一种情感体验,自信心是个性品质的核心,它既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学生的自信心。

然而调查显示,尚有半数左右的外地学生缺乏未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并且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下降,这一点,在提示我们教育者,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不可忽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培养必须同步进行。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学习障碍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春风在2004年学习障碍国际研讨会上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仅有33%的中国学生对学习有自信心。

调查显示:

我国小学生学习自信心有待提高。

谢春风在研讨会上分析:

“沉重的课业负担会扼杀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中国儿童自信心相对不足,与平时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环境紧张有很大关系。

”所有这些调查分析应引起我们的沉思。

自信可以成为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