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445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docx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

现代文阅读第二轮复习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表现手法

一、导入:

1、(2007江苏卷)(麦天)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20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答: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意思对即可)

3、(2008江西)(朦胧的敬慕)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4、(07全国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答:

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

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二、课堂训练(05广东卷)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05广东)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

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答: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

  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

(每点给2分。

(2)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

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2007浙江卷泰山之思)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答: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8分)(98全国卷)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报秋》宗璞)

答:

(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2004全国卷Ⅲ《快乐的死亡》)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

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

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

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

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

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

呜呼,快乐地死去!

答: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

少喝有眼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四、其他表现手法:

1、寓庄于谐

例: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2005辽宁)

答:

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2、反讽

例:

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好处?

(6分)(2006重庆《说村落》)

答:

(1)表现手法:

①对比。

②反讽。

 

(2)好处:

深化主题。

3、虚实结合

例: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2006四川卷《乡村的瓦》)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

原因:

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4、比喻、拟人

例:

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2006福建卷《泪与笑》)

答:

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5、表达方式

例:

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

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08辽宁)雨韵

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6、大小

例: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歌德之勺(08山东)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

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7、扬抑

例:

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6分)(04河北)

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在;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8、反复

例1:

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3分)(08浙江)乌米

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例2: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6分)(08宁夏卷)

第一次营造了冷酷寂静的氛围,同时为下文便衣警察穿大衣、衣领上翻作解释,预示鲍勃被捕后的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次衬托出尴尬气氛,表现鲍勃的紧张和吉米的犹豫,同时预示吉米将逮捕鲍勃。

第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对比

例: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指对比)的好处。

(04江苏)

(原文用了六重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答:

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

围绕某个人(物)而写另一人(物)的作用

1、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附原文相关文段)(04全国卷Ⅳ)

答:

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衬托”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其余的都是内容上的具体分析,特别要分析到“以什么衬托什么”)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08山东)

答:

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3、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98年全国卷)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答: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08江西卷)

答: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答清楚用什么来衬托什么)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结构方式(行文思路)

1、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07重庆《告别三峡》)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4分)

答:

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08江西《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答: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3、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分)(08湖北《雾》)

答: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总结】: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学会分层概括。

4、线索类:

例1: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

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要领:

分析思路时,一般可以先分析它以什么为中心或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然后给文章分层,概括回答。

例2: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07福建)

答: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

5、时空类:

例:

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6分)(07四川《焰火的变奏》)

答: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6、扬抑类

例:

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分)(2007湖北卷《日月行色》)

答: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

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要领:

小说的构思一般可从线索、扬抑方面考虑,如双线交织,先抑后扬;记叙文散文的构思一般可从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倒叙、总分总、叙议结合(由描写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等方面考虑。

延伸阅读:

唐弢的《琐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一、导入: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

答: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课堂练习

1、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2008全国卷Ⅰ)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共6分)(2004浙江《白鹤翔集的记忆》)

……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

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

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

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

忽地,惊起一池白鹤。

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

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

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

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

不禁要问:

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

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

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

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

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

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

“就会跪下来……”

答:

含义:

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表达作用:

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总结开头的作用:

总结结尾的作用: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其他方面的作用(好处)类

1、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01天津卷)

答:

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赋予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

从最熟悉的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

(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作用)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乡村的瓦》06四川卷)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

原因:

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3、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04全国卷Ⅱ)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

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老家》孙犁)

答: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以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内容上的作用,特别是感情方面),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通用答案)。

4、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2006江苏卷)

答: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5、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

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抓住“大量”来理解,突出“绚丽多彩”和“颜色的丰富性”,这属于视觉描写。

6.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

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2005江苏卷)

答:

(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是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方法。

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使用某人称的好处

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6分)(08浙江)乌米

形象:

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赏析。

(4分)(2006辽宁卷)

答: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

3、这篇散文中,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4分)(2000全国卷)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

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

指长城)不再是□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答:

(1)将长城拟人化[1]便于与长城对话[2]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总结三种人称的作用:

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景物(环境)描写赏析

一、导入:

1、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