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414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docx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章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9年9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进行的努

力;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战略部署及历史地位;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了解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和深远影响;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本章重点:

1.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地位;

2.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战略部署及历史地位;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其重大意义;

4.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

5.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6.人民民主专政学说及其重要意义;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本章难点:

1.用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说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

2.用历史事实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计划学时:

14学时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党的方针

1.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

根本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战后国际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资本主义营垒大大削弱。

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形成了美国称霸世界和美苏对峙的新格局。

总之,战后国际局势的主流是趋向缓和,和平、民主、独立成为时代潮流。

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

但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苏联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战后的国内形势也发生急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企图独吞抗战胜利的果实,在全国重建其一党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

上述国际国内形势表明,随着抗战的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基本解决了,而国内矛盾日益凸显。

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和平、民主、独立的主张与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内战、独裁、卖国的政策,成为战后政治风云的主要内容。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基本方针

在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国内有一些人对形势认识不清,对美、蒋抱有幻想,特别是在国统区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人仍幻想“第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和平麻痹思想,对内战的危险缺乏警惕。

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使全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明确党的斗争策略和方针。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

报告科学地预测了抗战胜利后时局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党的斗争策略。

针对蒋介石“寸权必争,寸利必得”的反动方针,我们党的方针应该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绝不能象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那样,在敌人磨刀的时候,丧失警惕,而是要按照敌人的方法,也磨起刀来,拿起刀来。

只有这样,才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政治口号,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尽管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但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又不能不有

所顾忌。

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已经发展壮大,对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内战也有了准备。

这使蒋介石不能不有所顾忌;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美、苏、英三国也不赞成中国内战。

这对蒋介石也是很大的压力;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不充分,大批军队尚未运到内战前线。

国民党军队大多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短期内无法到达东北、华北、华东,更不能完成进攻解放区的内战部署。

基于上述因素,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

蒋的意图是,利用和谈,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全面内战。

如果毛泽东去了,则可乘机对我施加压力,迫我交出军队和政权;如果毛泽东不去,则可制造舆论,把内战责任转嫁于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同时也认为,应当因势利导,尽力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努力。

这是因为:

和平是战后广大人民的愿望,中国共产党应代表人民利益,尽力争取和平。

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战乱之后,渴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休养生息。

因此,如果国民党在内外的压力下,能够承认共产党的地位,并且愿意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改革,这是符合人民愿望的,应当尽一切力量去争取。

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藉以教育人民。

推迟内战爆发时间,有利于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8月28日,毛泽东一行飞抵重庆,受到重庆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8月29日,重庆谈判开始。

具体谈判是由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进行。

谈判的焦点是集中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

国民党代表以“军令政令统一”为借口,企图取消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

这是一个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原则问题,周恩来等人据理驳斥,给予坚决的回击。

但为了促使谈判取得进展,中共代表也作了一定的让步。

在军队问题上,同意在普遍裁减全国军队的条件下缩编人民武装,即人民武装可以按与国民党军队1:

6的比例缩编为20个或24个师。

在政权问题上,也同意退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8个解放区。

但这些建议仍遭国民党方面拒绝,致使谈判一度处于僵局。

与此同时,在谈判桌外的战场上,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对来犯之敌给予坚决还击。

9、10月,邓小平、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部队取得上党战役的胜利,歼灭阎锡山部3万多人。

这一胜利,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谈判斗争。

经过43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纪要中,国民党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虽然它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对蒋介石也没有多少约束力,但这个文件的签订是有利于人民的。

重庆谈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这是我党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开展;

通过谈判,表明了我党对和平建国的诚意,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的造谣诬蔑,大大提高了我党的政治威望。

这样,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解放区人民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了。

2.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本来是“双十协定”中规定的。

但是,国民党并不打算

执行“双十协定”,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一再拖延。

直到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都遭到挫败后,才不得不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国民党在军事上受到严重挫败。

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开始高涨。

1945年11月,郭沫若等在重庆举行反内战大会,成立各界反内战联合会。

下旬,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集会,三万余人总罢课。

12月1日,国民党派武装暴徒镇压昆明各校学生,制造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以此为标志,在重庆、上海等地陆续爆发声援昆明学生的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反内战民主运动。

美国政府部分地调整了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停国共争端,以实现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统一。

尽管马歇尔的使命注定要失败,但毕竟对蒋介石也产生了一定压力。

在上述背景下,蒋介石不得不同意签订停战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

同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38名代表,分别代表左、中、右三种政治势力。

会议斗争的焦点,仍然集中在政权问题和军队问题上。

在政权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想用“扩大政府”,吸收其他党派的人士去做官的办法,以取消解放区政权;共产党坚持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改组政府”,施行民主宪政,以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

在军队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国民党主张先军队国家化,然后再政治民主化,即共产党先交出军队,然后再由政府给一点民主;共产党则主张军队国家化必须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就是说,国民党只有首先改变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然后才能实行军队国家化,将国共两党的军队都交给民主联合政府。

在反对内战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等问题上,共产党同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派有许多共同点,常常事先协商,采取联合行动。

经过激烈斗争,会议了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等五项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独裁统治,有利于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但是,这些协议不久却遭到国民党的破坏。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在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履行政协协议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防范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1.调整战略方针,进军东北。

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就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各战略区根据这一战略方针,迅速调整了部署。

中央还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中央局。

随即,抽调了大批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到东北工作,并从各战略区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以最快速度进入东北,并在东北建立人民政权。

这就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2.加强军队建设,开展练兵运动。

根据中央部署,这期间各解放区武装力量都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强大的野战兵团,建立了地方部队,发展了民兵,以此构成了三支兵力协同作战的人民战争形式。

经过整编,全军在组织体制上完成了战略转变,即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到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

在此基础上,各部队利用休战间隙普遍开展练兵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3.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

从1945年冬到1946年春,各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个政策适应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46年各解放区还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生产运动。

广大农民群众换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各部队、机关、学校也积极投入这一运动,以增加粮食和日用品的供应,减轻人民负担。

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的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也为自卫战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党的方针

1.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

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接着又向各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自卫还击。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从军事实力看,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都占有很大优势。

其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达200多万人。

由于接收了100万侵华日军的全部装备,并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武器装备大大加强。

此外,还拥有大量的炮兵和一定数量的飞机、军舰和坦克;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0多万,被分割在各个根据地。

军队的装备也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没有空军、海军,只有少量的火炮,主要是“小米加步枪”。

从经济力量看,国民党也占据优势。

国民党统治着全国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全国所有的大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拥有几乎全部近代工业,并得到美国政府的巨大财政援助,人力物力资源十分雄厚;而解放区只有1亿多人口,其中大部分地区刚刚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势力尚未肃清,后方还不那么巩固。

解放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基本上没有近代工业。

而且没有外援。

面对如此严峻的战争形势。

敢不敢以革命战争来迎击反革命战争?

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这是党必须回答的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2.党关于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

针对当时的形势,战争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明确指出:

蒋介石的优势是建筑在腐朽的政治基础上的,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起作用的因素,只有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才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占有优势。

因此,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就是从本质上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看做纸老虎,它们在表面上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不可怕。

这就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战略思想,即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气势汹汹的敌人面前,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善于斗争,善于胜利。

这一战略思想,从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增强了全国人民打败蒋介石的信心。

那么,怎样才能打败蒋介石?

党中央制定了粉碎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各项方针政策。

这就是:

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军事上,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此外,在农村、城市工作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

正是在上述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在自卫战争中不断赢得巨大的胜利。

二、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地位。

期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各解放区军民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

面进攻。

在这8个月中,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遵照积极防御的军事原则,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歼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

如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

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定陶(山东)战役,以5万人对30万人,歼敌1.7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进行莱芜(山东)战役,歼敌5.6万人。

此外,晋察冀、东北等战场也捷报频传。

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头8个月内,人民军队共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使其“速战速决”的计划遭到破产。

  2.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

人民军队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

在陕北,胡宗南出动25万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

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部队两万余人节节抗击。

西北野战部队在延安以南激战6天,掩护中共中央机关于3月19日安全撤离延安。

撤离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这对于西北解放军和全国解放区军民都是一个很大鼓舞。

在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的45天内,彭德怀、习仲勋率领西北野战军相继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打三个歼灭战,三战三捷,歼敌1.4万人;随后在沙家店战役中歼敌6千余人,初步改变西北战场的局势,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在山东,国民党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为总指挥,调集45万人发动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避开敌军的正面进攻,诱敌深入,在敌人阵地的两端发起反击,先攻克泰安,于5月中旬又进行孟良崮战役。

5月16日,解放军一举全歼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至此,华东战局开始扭转。

在陕北、山东战场抗击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同时,各战区的解放军开始对国民党军实施局部反攻,歼敌40余万人,收复和解放153座城市,从而胜利地挫败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党的十二月会议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内战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0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整个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只有40个旅。

相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0多万发展到195万人,武器装备也由于大批缴获国民党军的美械装备而大为改善,机动兵力已取得相对优势。

依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中共中央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

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转入全国性的进攻。

那么,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从哪里突破?

中共中央选择了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计划,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人民解放军军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

三军配合是指:

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外线兵团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两翼牵制是指:

以西北野战军主动出击,将进攻陕北之敌向北拖向沙漠边缘;以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

从而牵制两翼的敌军,便于我军在中原地区迅速突破。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越过陇海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淮河,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

接着,刘邓大军依靠人民群众,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到11月共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分别进入豫皖苏平原和豫陕鄂地区。

至此,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互相配合,逐鹿中原,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这样,人民解放军就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移到了长江北岸。

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这时,继续在内线作战的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渐次转入反攻。

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敌20多万,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

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

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2.党的十二月会议

为了总结解放战争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即十二月会议。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

报告深刻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高度评价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深远意义,阐明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土改、政治等方面的纲领和政策。

主要内容:

在军事方面,总结了我军长期作战经验,特别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其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在经济方面,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总目标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在土改方面,重申了党的土改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方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

强调土改中必须注意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这是土改的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党的十二月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它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发动广大农民支前参战,巩固

后方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五四指示”颁布前。

仍然沿袭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

如1946年初在各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从“五四指示”颁布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

“五四指示”颁布后,各解放区从减租减息运动发展为土地改革运动。

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程度不同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到新中国成立。

这里我们着重要讲的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土地改革情况。

随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会议总结了“五四指示”颁布后各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公布执行。

《中国土地法大纲》纠正了“五四指示”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为彻底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提出了行动纲领。

主要内容:

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规定没收地主的牲畜、农具、粮食、房屋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

这就从法律形式上保证了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解放出来。

乡村中的一切土地按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

使全乡村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彻底平分地主土地,迅速形成土改热潮。

在土改运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发生侵犯中农和民族工商业者利益、对地主乱打乱杀等“左”的偏向。

中共中央发现后采取坚决措施加以纠正,并明确规定了土改工作的总路线总政策,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此后,土改运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全国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

到1949年6月止,全国解放区内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有一亿多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消灭,彻底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解放区的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后,广大在政治上翻身的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

另一方面,解放区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在土改后也迅速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农业生产上,奖励农民生产发家,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使解放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掀起了参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