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31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播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混播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混播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混播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混播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播技术.docx

《混播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播技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播技术.docx

混播技术

牧草混播技术

教学目的

1.了解牧草混播的原理

2.掌握混播牧草的栽培管理

教学重点

1.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2.混播牧草的组合

教学难点:

1.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2.混播牧草的组合

3.掌握混播牧草的栽培管理

教学内容:

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的牧草同时在同一块土地上混合播种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建立混播人工草地的目的就是要持续地获得优良牧草的高额产量,同时要使人工草地中的各牧草种保持适宜而恒定的组成比例,使草地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形态学互补原理

在一个混播群落中,通常各成员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即成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由于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形态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如豆科牧草叶片分布较高,禾本科牧草则较低;豆科牧草叶片平展,禾本科牧草的叶片斜生,这种叶片和枝条的成层分布及叶片的不同空间排列对于光线的截拦是很重要的。

优良的混播组合中,常根据牧草形态的差异(上繁与下繁,宽叶与窄叶等)来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光照。

另外,混播时由于不同草种的根系多少、深浅和幅度大小各异,地下根系的分布也存在着互补现象。

豆科牧草属直根系,入土可达200cm以上;禾本科牧草属须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30cm以内。

两者在土壤中分层分布,从不同深度的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互不干扰。

如红豆草根深约200~300cm,紫花苜蓿约160~250cm,无芒雀麦为40~100cm,冰草为20~50cm,这四种牧草混播,地上空间利用合理,根系发育良好。

二、生长发育特性

通常牧草种类不同,其生长年限、生长发育速度和达到最高产量的年份都有差异。

短寿命牧草第一、二年产量最高,第三、四年开始衰退;中寿命牧草第二、三年产量最高,第五、六年逐步衰退;长寿命牧草第三、四年产量最高,寿命10年以上。

混播后能较快地形成草层,每年都有高额而稳定的产量,还能防止杂草侵入,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一年内不同牧草适宜的生长季节也各不相同,耐寒性强的牧草早春及秋季生长良好,夏季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耐热牧草则夏季生长良好。

两者混播,可发挥各自优势而获得高产稳产。

三、营养互补原理

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生理特点不同。

豆科牧草从土壤中吸收的钙、磷和镁较多,而禾本科牧草吸收的硅和氮较多,混播会减轻对土壤中矿物质营养元素的竞争,使土壤中各种养分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豆科牧草能固氮,除供本身生长发育需要外,还可满足禾本科牧草的部分氮素需要,而且禾草对固氮产物的利用可促使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增强。

四、生态学原理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植物群落的各成员总是在已有的条件下适应、竞争,并取得持久平衡。

不同牧草的竞争力不同,生态位也不完全一致。

草地内不同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不同梯度为不同草群所占据、适应和利用构成生物的生态位。

不同生物种群只能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生态因子中,即生活在某一生态位。

混播牧草可通过选择光、温、水、肥、CO2五个生态因子要求各异的草种组成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都趋于相互补充而非直接竞争。

因此,混播草地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持久高额的生产力,并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一、产量高而稳定

其增产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类型牧草地上及地下部分,在空间上具有较合理的配置比例,能够充分地利用阳光、CO2及土壤养分、水分等,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质。

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牧草的寿命不同,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当其中一种牧草衰退时,另一种牧草可以弥补上,因此,各年产量比较稳定。

据原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结果,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较苜蓿单播提高产量16.1%;苜蓿与高羊茅混播,较苜蓿单播提高产量23.1%。

二、改善牧草品质

由于豆科牧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钙和磷等,禾本科牧草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等,二者混播比之单播牧草营养成分全面,品质优秀。

而且,牧草混播还可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如多数豆科牧草放牧地,易引起反刍家畜的臌胀病,混播牧草由于禾草比例增加,皂素含量下降,可避免此病发生;红三叶含植物雌激素,在单纯红三叶草地放牧常引起家畜假发情,混播亦可避免发病。

三、便于收获和调制

有些牧草匍匐或缠绕在其他植物上,与直立型牧草混播可防止倒伏,便于收获,更有利于干草的调制和青贮。

禾本科牧草茎叶含水较少,水分散失较均匀,又不易脱落,而豆科牧草含水较多,且茎叶所含水分差异较大,水分散失不均匀,干燥时间延长,叶片易损失,调制较难。

混播牧草则较易调制,干燥时间缩短,损失也减少。

豆科牧草含蛋白质较多,缓冲能较高,含糖较少,单独直接青贮不太容易,与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禾草混贮,可制成优质青贮饲料。

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于土壤的结构性和稳定性,而土壤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又取决于土壤中植物根系的数量及豆科牧草吸收土壤中钙质的能力。

实践证明,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能在土壤中积累大量的根系残留物。

禾本科牧草根系浅,具有大量纤细的须根,主要分布在表层30cm以内,而豆科牧草根系深,入土深度达1~2m,甚至更深。

混播增加了单位体积内根系的重量,这些根系死亡之后即成为土壤腐殖质的来源。

禾本科的须根把土壤分成细小的颗粒,豆科根系能从土壤深层吸收钙质,钙与土壤中的腐殖质结合,形成水稳性的团粒结构。

因此,提高了土壤肥力,使后作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五、减轻杂草的危害

混播草地茎叶繁茂,周密的草层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发育,使其生长细弱,分枝分蘖减少。

特别是混播牧草封垄后盖度增大的情况下,杂草的竞争力削弱,生长锐减,开花结实率降低,产生种子困难。

遗留在土壤中的杂草种子出苗率少,即使出苗也因混播牧草的遮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饥饿死亡。

混播牧草减轻杂草危害的程度取决于混播牧草的组成、混播群落的密度和稳定性。

混播群落稠密稳定,杂草就少;反之就较多

混播牧草的组合

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

(一)适应种植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牧草对自然环境条件具有适应性,因此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与土壤等条件的牧草草种,如抗逆性强,产量高。

另外草种还要适应混播后形成的小气候条件。

(二)混播牧草的利用目的

•以调制干草和青贮饲料为主要目的的割草地,其重点是高产优质。

通常用中寿命的上繁型疏丛禾草和直根型豆科牧草混播,配以一定比例的一、二年生牧草和上繁型根茎禾草。

并要求各种牧草成熟期基本一致,以利刈割调制干草。

如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成熟期相同是很好的组合。

在放牧利用情况下,由于家畜频繁采食适口性好的幼嫩牧草,所以采用的牧草草种应具备再生力旺盛、多叶分蘖强,耐践踏等特性。

主要选择生长低矮的下繁豆科牧草和下繁型禾草,配以上繁豆科草和上繁型疏丛、根茎禾草。

各种牧草对家畜的适口性应一致,但不要求成熟期一致。

对于割草放牧兼用草地,从刈草及放牧两方面的需要出发,除了采用中等寿命和二年生上繁草外,还要选择长寿命放牧型牧草,包括上繁及下繁豆科草,上繁疏丛型及上繁根茎禾草以及下繁禾草。

•(三)混播牧草的利用年限

•轮作制一般分为大田轮作和饲料轮作,大田轮作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大田作物,混播牧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其次才是饲料生产。

大田轮作中,混播牧草通常利用2~3年。

因此,在大田轮作中混播牧草草种采用在第一、二年内能形成高产的多年生牧草,主要是上繁的疏丛禾草和上繁的豆科牧草。

在饲料轮作中,栽培混播牧草的目的在于收获牧草。

混播牧草的利用年限较长,一般在3~4年或更长。

要选择寿命中等或寿命较长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同时加入寿命短、发育速度快的一、二年生牧草,以便在前二年有较高的产量,并抑制杂草滋生。

一般,由于豆科牧草的寿命较短,早期发育快,3~5年后即从混播草地中迅速衰退或减少,在混播牧草中所占比重也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不同轮作制混播牧草的利用年限不同。

•(四)混播牧草相容性

混播牧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可以不一致,但应当能相容。

混播草种如有相似的侵占性和适应性,一般易产生良好的相容性,易形成稳定的混播群落。

一种牧草不宜生长过强,生长过强往往排挤其它牧草。

从实生苗到营养期和繁殖期,牧草种之间的竞争特点可能随着不同的生长期而发生变化,也可能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即水分、肥力、温度和光照的变化而变化。

利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也会改变牧草种的竞争能力。

牧草的茎枝形态和根系类型也具有相容性,一般根茎型和丛生型的禾草难以相容,而丛生型禾草能与匍匐型豆科牧草一起生长,如鸭茅和白三叶。

疏丛型禾草能和直立型豆科牧草相容,如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

斜生型的豆科牧草最适合和丛生型禾草混播,直立型、斜生型豆科牧草适宜和丛生型禾草混播。

混播牧草组合比例

(一)组合牧草种数

在确定混播牧草组成时,在各个生物学类群中可以选用一种,也可以选用两种以上的牧草,目前许多国家已逐渐向简单混播组合的方向发展,集约化草地只有4~5种牧草,并还在向更单纯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选择的牧草种减少,但在同一种中却包括早熟及晚熟的品种,以延长草地利用时间。

通常,利用2~3年的草地,混播成员以2~3种为宜;利用4~6年的,以3~5种为宜;长期利用的,混播牧草组合不超过5~6种。

(二)组合牧草比例

为了确定混播牧草各成员最适宜的比例,一般首先把禾本科和豆科各自归为一类,研究其比例,简称豆禾比例。

原苏联威廉士认为牧草混播,豆科草株数与禾草株数应相等。

河北农业大学经过5年的试验,认为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按种子粒数1︰1计算较合适。

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在呼和浩特试验:

用苜蓿与披碱草混播时,苜蓿每公顷播11.25kg,披碱草7.5kg,在第一、二年表现良好,均较单播产量高。

确定混播牧草成员组合比例很复杂,必须进行试验研究。

在确定混播牧草成员组合比例时考虑以下方面:

1.利用年限

2.利用方式

3.光照情况

4.土壤条件

混播牧草的栽培管理

一、播种

(一)播种量

当混播牧草草种组成及其比例确定之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各种牧草在混播中的播种量:

K=HT/X

上式中K为某种牧草混播时的播种量;

H为某一牧草种子用价100%时的单播量;

T为该种牧草在混播中的比例(%);

X为该种牧草种子的实际利用价值(即该牧草的纯净度×发芽率,%)。

多年生混播草地,各种牧草在生长过程中彼此间存在着竞争,为保持草地牧草组合的比例,播种时通常适当增加竞争力弱的牧草的实际播种量。

增加量根据草地利用年限而定,短期混播草地增加25%,中期混播草地增加50%,长期混播草地增加100%。

由于牧草种种子大小、出苗快慢、杂草竞争等情况的存在,计算适当的播种量比较困难。

(二)播种期

多年生牧草,选择的播种期出现失误,不仅影响当年出苗状况,而且严重影响翌年之后的生产性能。

混播牧草的播种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牧草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制度。

其中主要根据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冬性牧草在夏秋季播种,春性牧草在春季播种。

对于春性牧草,播种期推迟,既影响混播草地产草量,也影响豆科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比例。

1.条播

将混合牧草播于同一行内,行距通常7.5~15cm。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工、操作较为简便;缺点是由于各种牧草种子大小、形状不一致,覆土深度难以同时控制,难以保证播种质量,同时造成幼苗的竞争,彼此抑制。

2.间行条播

即播种1行牧草,相邻播种1行另类牧草,将豆科和禾本科分别间行播下。

可分为窄行间行条播(行距为15cm)和宽行间行条播(行距为30cm)。

同行还是间行条播取决于混播牧草的生物学类群和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与草地羊茅、披碱草、猫尾草可同行条播,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适宜间行条播。

试验证明,间行条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起着保护作物的作用,对牧草的抑制较小,并且能保证混播的各种牧草的播种深度和播种均匀,田间管理也较方便。

目前多采用这种方法。

3.交叉播种

一种或几种牧草在同一行条播之后,与该播行垂直方向再播种其他牧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牧草间的抑制作用较小,每种牧草播种深度适当,播种较均匀。

缺点是需要进行两次播种,投入花费较多,同时田间管理工作比较困难。

4.撒播

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播种方式。

各种牧草混合或分别撒在田间。

然后采取各种方法(如羊群践踏,耙耱等)复土。

这种播种技术容易掌握,播种速度快;但种子分布不均匀,抓苗保苗困难,不便于田间管理。

5.撒-条播

撒播与条播相结合。

禾草或直立丛生的牧草用条播,豆科牧草或蔓生的牧草采用撒播。

二、混播草地的管理

(一)施肥

•1.氮肥

豆科与禾本科混播时,为使禾本科牧草在混播草层中占有一定比例,应施适量氮肥。

施用氮肥能促进禾草繁茂生长,提高混播草地产量,改善饲料品质。

但施用氮肥不能过量,过量不仅引起豆科牧草固氮能力下降,而且导致混播牧草营养成分的不平衡,甚至使禾草碳水化合物减少,有机酸和生物碱增加,适口性下降,硝酸盐积累,导致镁缺乏症。

•2.磷肥

对于混播牧草来说,追施磷肥不仅能够提高混播牧草产量,而且还能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从而提高混播牧草的品质。

以白三叶—禾本科混播牧草为例,当不施磷肥时,干物质产量很低,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干物质产量递增。

•3.钾肥

•禾草吸收钾的能力较强,豆科牧草对钾比较敏感。

钾能促进生物固氮,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增强豆科牧草的竞争能力。

钾在土壤中往往容易被淋溶,潮湿地区的许多土壤缺钾,施用钾肥时,应当采取分期少施的办法,尽量避免养分流失。

•酸性土壤上的混播草地宜施用石灰。

如pH值不低于5.7,施石灰对产草量影响不大。

我国北方基本没有酸性土壤,一般不必施用石灰。

•不论施用何种肥料,都要考虑对混播群落草地牧草种类变化演替的影响,考虑是否有利于混播群落的稳定性。

一般施氮肥促进禾草生长,而抑制豆科牧草,提高禾草所占比重;相反,施磷、钾肥促进豆科生长,相对抑制禾草生长,提高豆科牧草所占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