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19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docx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西北工业大学庞小宁

授课大纲

绪论:

关于“自然辩证法”

第一部分:

人类应怎样看待自然界

第一讲:

自然观及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三讲:

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部分: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讲:

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

第二讲:

科学认识的理性方法

第三讲:

科学认识的综合方法

第四讲:

技术方法

第三部分人类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第一讲:

现代科学技术

第二讲:

当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

第三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第四讲:

当代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第五讲:

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绪论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of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也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分支、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三,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

第四,自然辩证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三、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四、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1、历史渊源:

古代----中世纪----17、18世纪----19世纪30年代

2、创立:

马恩:

19世纪40年代开始提出基本思想

恩格斯从1873年5月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

3、传播和发展:

1925年《自然辩证法》出版(前苏联)

4、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自然辩证法》及相关的经典在中国翻译出版(杜畏之,1932年)

五、学习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1.有助于提高哲学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2.有助于正确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规律问题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方法

1.学习经典原著,努力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2.要扩充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史知识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要努力促进自然科学学习与哲学思考的广泛联盟

 

第一篇自然观

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第二节中世纪(5—17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天堂-地狱图”的自然图景)

第三节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章现代自然观

第一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一、存在的自然界:

存在的自然界,也就是当前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够涉猎的对象总体。

人类探索存在的自然界的三个方向分别是:

1、向宏观层次方向发展:

我们研究“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个体-种群-人类社会”;

2、向宇观层次发展:

我们研究“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黑洞的形成,类星体和暗物质……”;

3、向微观层次发展:

我们研究“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二、演化的自然界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变化着。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现代自然科学获得的大量科学事实,像一根根清晰的线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发展、变化图景的主要轮廓,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科学的证据和说明。

1、自然界的演进过程

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2)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2、自然界演化的方向

1)可逆与不可逆

2)进化与退化

3、自然界演进的规律性

1)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

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2)自然界演化的渐变与突变

3)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三、人化的自然界

自在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人工的自然界

1、自在的自然界

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2、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观察而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界,包括所有进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

3、人工的自然界:

人类实践的成果、实践手段所及从而被改变了的那一部分自然界。

第二节自然界物质存在方式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一、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何谓“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二)系统——自然界物质联系的基本形式

1、系统是无机界存在的基本方式。

2、系统是有机界存在的基本方式。

3、宇宙总星系是由星系作为基本要素而构成的系统。

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特征

1、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2、物质系统的层次性特征

3、物质系统的动态性特征

4、物质系统的开放性特征

5、物质系统的功能性特征

6、物质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7、物质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三、自然界系统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由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物质系统的层次指的是构成物质系统的要素的等级和地位。

1、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层次结构的构成性特征

层次结构的构成性特征指的是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的纵向的构成关系。

(2)层次结构的相干性特征

层次结构的相干性特征指的是同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的横向的相干性关系。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1人的受动性方面

2、人的能动性方面

人不仅能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能通过把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使自然按人类的目的为人类服务。

如:

宇航员在太空中观察地球,在一片茫茫绿色中隐约可见荷兰的海堤。

这是人类在自然界留下的伟大杰作。

这就是所谓人工自然。

二、人工自然是人与自然界的中介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1、“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原始社会、渔猎社会)

2、“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

三、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人们正沾沾自喜于对自然开战的胜利时,自然界也正在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向人类施行报复。

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四个部分组成的。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

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物质能量的交换。

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是单向不可逆的;物质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

1、基本途径

(1)树立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念;

(2)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协调发展;

(3)良好的社会制度;

(4)开展国际性的全球合作。

2、前景

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前景 

1、从理论上入手,解决认识问题 

首先,树立一种观念: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第二,开辟一条道路:

自然,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开创一种意识:

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具体操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的使用效果;

第二,开展国际性和全球性的合作;

第三,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和法规;

第四,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

 

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是从科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则、规律,它们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时至今日,科学方法业已形成种类繁多、层次分明的有机系统,成为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和修养。

一、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含义

科学技术方法论(methodologyofscienceandtechnology)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分类

1、作为战略性认识工具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2、作为战术性认识工具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三、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章:

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

  

在科学认识的感性阶段,为了获取感性材料,必须借助于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主要包括科研选题、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等。

第一节 科研选题及其原则

一、科研选题

1、关于提出问题

什么是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

发现并提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问题,对科学研究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

①提出新问题可以指明科学发展的方向

②提出新问题标志着科学本身的进步

问题的来源和问题间的划界

(一)问题的来源

(1)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2)理论体系本身的矛盾

(3)实际需要与现行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二)问题的划界

(1)自然科学问题与非自然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与伪科学问题

(3)科学问题与表浅问题

(4)待解问题与已解问题

(5)关键问题与一般问题

2、提出或确定课题的程序和方法

 

二、选题和确定课题的原则

1科学性:

有没有道理?

依据如何?

2必要性:

是否需要?

是否最需要?

3可能性:

有客观条件吗?

你准备好了吗?

4合理性:

能否达到最优?

科研选题的技巧

选题调查的技巧

选题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选题前应求得导师或同行专家的指导

提出选题的技巧

选择前人没有做过的论题

选择社会急需解决的课题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课题

选择存在内部矛盾的课题

选择交叉学科中的课题

确定选题的技巧

选择自己能发挥业务专长的题目

选择自己有浓厚兴趣的题目

选题大小要适当

选题要做好课题的限定工作

第二节  观察方法

一、观察方法及其分类

1、什么是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它是科学研究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的起点。

2、观察方法的分类

 ①从观察的手段上分

 ②从对观察结果的描述上分

二、观察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连续性原则

3、典型性原则

4、辩证思考原则

三、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观察是取得原始材料的基本方法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3、观察是检验科学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实验方法

一、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①什么是实验方法?

②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的关系

2、实验方法的特点

二、实验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可以定向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法的类型

1、定性实验

2、定量实验

  3、析因实验

  4、模拟实验

第四节 感性认识方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

二、机遇问题  

1、机遇的本质及其发现的基本类型

2、机遇性发现的方法

第二章科学认识的理性方法

第一节 科学抽象    

一、科学抽象及其作用

1、什么是科学抽象?

2、科学抽象即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到里层,抽取出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3、科学抽象的作用

二、科学抽象的一般进程

三、科学概念的形成和作用

1、科学概念的形成

①什么是概念?

②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2、概念的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中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

一、比较和分类

1、关于比较

2、关于分类

二、类比、归纳和演绎

1、类比

2、归纳

3、科学演绎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

四、证明和反驳

第三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及其特征、构成和来源  

①假说的含义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理论,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做出假定性的说明或推测性的解释。

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②假说的特征  

⑴科学性:

假说是否有依据?

什么依据?

⑵假定性:

假说“假”在什么地方?

⑶易变性:

假说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变化的。

③假说的构成 

④假说的来源

2、建立假说的基本条件

①客观条件

②主观条件:

3、假说的模式

①达尔文模式:

突出归纳思维

②魏格纳模式:

突出演绎思维

③爱因斯坦模式:

突出思想实验

4、假说的检验

  ①逻辑分析:

看看是否有不符合逻辑规则的东西存在。

  ②实践检验:

到科学活动的具体环节中去检验,观察、实验、理论分析。

  ③证实与证伪:

最终确立假说是否成立,具有判决性实验的意义。

5、假说的作用

二、假说向理论发展

1、假说向理论发展的几种情况

2、假说向理论发展的标志

三、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的概念

  科学理论是人的一种认识形式,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自然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3、理论的发展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

§1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类型

§1.1概述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广义上的技术方法,是指主体在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所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但技术哲学视角下的技术方法,往往指的是上述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可以操作化的程序、规则或模式等。

它具有强实践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

二、技术发明的基本程序

技术发明所遵循的最一般程序是:

首先,根据社会需要、最新科学理论或科学发现原理,以及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以确立技术发明目标或技术目的;

其次,探索将新的科学原理转变为新的技术规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开辟创造技术手段的新思路及建立新的技术准则;

最后,在新技术规范基础上积极构思新的技术方案,以物化为实际技术系统中的具体工艺和设计。

(一)技术课题规划

此指对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的发现、提出、选择、评估及确定等所进行的全程式的谋划和决策。

并且因定题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等程序而比选题更复杂。

这具体包括技术目标的确立、预测、评估方法等内容。

(二)技术原理的构思

技术原理是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与内在根据,构思技术原理是技术研究与开发中的关键的、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

而通过各种方法构思出来的技术原理,必须通过工程设计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变为技术产品。

(三)工程设计

设计是为了制造某种新的事物,事先为它创造一种模式、模型或观念结构的活动。

(四)技术试验

科学理论和技术构思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物化为技术成果;技术成果也必须经过试验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技术创新机制与效应

§2.1概述

一、技术创新基本内涵

创新概念(Innovation)的提出

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eseph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著作中首次提出。

其主要论点

二、技术创新类型

1、从生产要素与条件组合角度可分为

2、依其规模、深度及对经济影响分

3、按创新来源分

§2.2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模型

主要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二者相互作用等模式

技术创新动力

具体包括:

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以及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激励等。

技术创新效应

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经大力推广、普遍采用,直至最终因落后而被淘汰的全过程就是技术扩散。

§2.3国家创新体系(NIS)

由英国学者弗里曼(C.Freeman)最早提出。

目前这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政策、规划或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总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从整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性质、体系和发展机制,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作用及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

第一章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

1、科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定义: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自然科学的特征:

⏹客观真实性——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

⏹普遍性——关于事物的类的普遍性知识;

⏹系统性——科学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系统化的;

⏹逻辑性——具有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和严密的逻辑证明。

2、技术的含义及其特征

可定义为:

它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技术有两个显著特征:

(1)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2)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1)从目的和任务看

(2)从活动过程看

(3)从形态上看

(4)从评价标准看

(5)从与社会相关的复杂程度上看

(6)从工作主体看

现代科学分类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1、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

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矛盾

理论内部的矛盾

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2、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共同体及其行为规范

1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科学共同体:

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默顿对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分析

普遍主义:

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与科学标准的普适性。

公有主义:

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

无私利性:

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决不未加分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创新性和谦虚(1957年后补)

2、科学的社会组织及其支持系统

科学的社会组织:

科学集团的具体存在形式.

(1)学派:

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2)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

(3)学会

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4)科研组织系统

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组织形式。

3、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①经济支持系统。

②信息支持系统。

③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

④教育支持系统。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和趋势

科学技术无论作为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还是作为特定的社会活动,均有其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必然趋势。

认清这种发展形式与趋势,无论是对科学认识,还是对科学的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发展是通过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交替出现向前推进的。

在渐进中完成量的积累,在飞跃中完成质的更替与范式转换,从而表现出节奏鲜明、螺旋上升的轨迹。

大科学与高技术

⏹大科学的本质特征:

⏹R&D经费惊人

⏹拥有巨大的研究组织

⏹既具有科学特征,又具有技术特征,二者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知识产业

⏹与经济联系密切,是国家介入,全球依存的事业

⏹实行系统化、科学化管理

(2)高技术

⏹高技术(High-Tech)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High-Tech的特点:

⏹技术高度密集

⏹高投资

⏹高风险

⏹高速度

⏹高竞争

⏹高渗透

⏹门类广

⏹更新快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

1、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3、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劳动条件的改善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经济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政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3、教育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4、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5、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1、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2、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3、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第四节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

1、科学技术的建设性

2、科学技术的“破坏性”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评价

(一)主要在于肯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

1、唯科学主义

2、技术至上主义

3、乐观主义与技术乐观派

(二)主要在于否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

1、反科学主义

2、悲观主义与技术悲观派

3、价值观念派和生态系统派

(三)中性主义或现实主义的观点

我们要客观的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注意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正效应的一面,也存在负效应的一面。

第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现代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