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11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docx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圆满落幕后,如何利用好亚运遗产,尤其是利用好亚运场馆成为广大市民和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不仅面临如何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还面临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拓宽全民健身空间的问题。

《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也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经广泛征询亚组委、市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兄弟城市成功的经验,按照“规划前瞻性、布局合理性、功能多样性、建设实用性、管理科学性、使用效应性”的思路和“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现制定总体方案如下:

一、亚运场馆的现状

广州亚运场馆共70个,其中市属、区属主要亚运场馆37个。

按照“因地制宜、分散建设”的原则建设,亚运场馆布局呈现多中心、多功能的空间格局,表现为:

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亚运城、大学城体育中心等场馆群为中心,同时辐射到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以及周边城市。

(一)亚运场馆建设和使用情况

第一阶段(规划设计):

2004年7月1日,广州成功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后,广州市政府马上启动亚运场馆建设空间布局的规划,提出了“文化广州,岭南古郡;商贸广州,国际都会;活力广州,体育强市;生态广州,山水名城”的“亚运城市”形象以及“两心四城”的亚运会重点发展地区空间格局,其中“两心”为天河新城市中心和广州新城中心,“四城”为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

随后六年,广州全面开展各项建设,着力打造亚运城市形象。

第二阶段(建设使用):

70个亚运场馆,其中12个为新建场馆,58个为旧场馆改造升级。

新建场馆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问题,在体育设施不足的海珠、南沙、萝岗、从化等区和县级市建设新的场馆,改善了这些地区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条件,同时填补了广州无自行车、马术、飞碟、棋类比赛专用场馆的空白。

对旧场馆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巧妙规划和精心布局,使场馆既能满足赛事需要,又兼顾了赛后利用。

广州亚运会期间,各场馆共承担了42个竞赛大项、476个小项比赛任务,接待参赛运动员9704名,注册参会人员38555名,接待870多批共14600多名国内外重要贵宾。

广州亚运场馆以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以及环保设计,向亚洲各国展现了广州的体育设施水平,让世人赞叹不已。

第三阶段(赛后规划):

市委、市政府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问题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作出指示,要求通过用好亚运遗产,造福于广州百姓。

为此,各有关部门赛前及早启动亚运场馆赛后利用规划,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场馆空间布局、场馆功能配套以及赛后需要、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制定相应规划。

例如:

亚组委场馆器材部委托华南理工大学编制了《第16届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专题研究咨询服务项目》。

市体育局专门组织人员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征询意见,编制了《第16届亚运会比赛场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书》,并结合场馆功能、特点,制定了符合大众体育服务需求的赛后利用实施方案。

(二)亚运场馆效益分析

1.亚运场馆社会效益分析

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积极向社会开放,为举办大型赛事、群体活动、公益活动、体育培训等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007年至2010年,广州市24个主要体育场馆举办高水平体育竞赛148场次,观众人数达183.84万人次,运动训练2,244,234小时,训练789,094人次,对社会开放149,442小时,669.76万人次参与群众体育活动。

开放时间最长、活动人数最多的是天河体育中心平面,日均开放14小时以上,共有210万人次在该场参加活动。

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2010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未安排比赛和训练任务的13个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累计进场人数超32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达8483小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肯定。

与此同时,广州市体育场馆还承担着专业运动队的训练任务。

2.亚运场馆运行成本分析

据统计,市属主要场馆2007至2008年平均每年运行成本为3,500万元。

随着场馆社会开放时间、项目不断增加,场馆运行成本也会相应提高,按2007至2008年平均3,500万元计算,考虑物价、人员工资及新增场馆等因素,2011年以后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每年需要5000万元左右,各场馆的运行成本压力增大。

(三)场馆目前存在问题和困难

1.体育场馆功能有待完善

尽管我市亚运场馆在建设改造之初,已经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及配套功能的设计,但由于首先要满足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赛时需要,部分设施特别是全民健身设施临时拆除,因此目前场馆还不能很好满足市民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的需求。

需要进行适当改造、恢复,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及配套功能,以便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服务,提高场馆利用率。

2.维修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活动之外,还积极举办如会展、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场馆经营性收入除了必要成本如人员工资、日常维护、税费等支出后,基本持平或有亏损,无法用收入的积累来解决体育场馆设备更新和重大维修问题。

另外,大型比赛之后财政给予的场馆维护经费投入相对办赛期间会略有收紧。

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场馆设备的使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3.缺乏税收优惠政策,场馆负担过重

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具有公益性特征,一般都采取低价位优惠措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但目前有关部门却将公共体育场馆等同于商业企业,采用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相同的税费政策,税种繁多,税率较高。

目前,场馆对外开放要缴纳5%的营业税,物业出租除了缴纳12-17%的房屋租赁税外,还要缴纳非经转经占用费。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尚缺乏足够的扶持政策和倾斜使得场馆运行负担重,影响到场馆开发的积极性、经营能力和经营效果。

4.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体育系统较为缺乏既懂体育又懂市场营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者仍然摆脱不了行政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束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现代营销手段,直接影响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和服务质量。

需要市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引进有关人才。

综上所述,建议后亚运时期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在向社会开放过程中,不断完善场馆的功能配套,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场馆经营环境,积极引进优秀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加大管理力度,实现体育场馆向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工作目标。

二、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亚运后续效益、充分利用好亚运资产服务市民的部署要求,以彰显亚运城市特色、共享亚运盛会成果为主线,以增强亚运场馆持续服务社会功能为目标,立足场馆实际、着眼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方式,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坚持以亚运丰富城市内涵、以体育增添城市魅力、以运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着力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不断增强广州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建设幸福广州和世界文化名城作贡献。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亚运场馆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站点;成为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充分体现广州城市人文精神的城市景观;成为体育符号鲜明、地域特色浓郁、体育内涵深厚的都市体育地标。

综合利用效益明显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以全民健身为龙头,以竞技训练、竞赛表演、技能培训等为补充的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一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和较高认同度的综合性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品牌。

(三)基本原则

1.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全民健身。

及时调整思路,把亚运场馆工作重点从满足竞赛需求转移到提供全民健身服务上来,着力增强场馆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亚运场馆赛后转型。

充分利用亚运场馆优势,因地制宜,更多地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把亚运场馆打造为场地设施先进、服务优良、健身氛围浓厚、健身指导专业,深受市民群众喜爱的区域性全民健身示范站点。

2.激发场馆活力,逐步减轻财政负担。

在确保亚运场馆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为市民群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场馆资源,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个性、时尚、专业的体育产品和体育休闲服务。

既要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又要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益,既要增强场馆的经营活力,又要为场馆创造效益,逐步减少财政对场馆的投入。

3.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民生”的理念,坚持把管理好、维护好亚运场馆作为衡量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市民持久享受亚运成果的重要标准。

认真总结天河体育中心以及场馆赛时管理运作的有效经验,及时转化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亚运场馆的损耗,做到长用不衰、常用常新,确保亚运资产保值增值。

4.弘扬亚运精神,打造都市体育地标。

亚运场馆是传承亚运精神用好亚运资产最直观的载体,广州城市地标性建筑。

亚运场馆要根据所承担的亚运项目特色和所在区域的体育文化特点,进行错位利用、差异化发展,把亚运场馆打造集中展示亚运城市的人文精神的形象标志,进一步擦亮亚运城市品牌,凸显亚运城市形象。

三、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服务功能体系

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紧紧围绕打造“四大平台”(全民健身休闲平台、青少年人才培训平台、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城市景观平台)构建,构建包含“十个方面”的亚运场馆服务功能体系,具体如下:

(一)全民健身服务

全民健身功能是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

要打造以亚运场馆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阵地,依托场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形成“活动有组织、健身有场地、锻炼有指导”的广州全民健身模式,使全民健身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开展。

(二)体育竞赛服务

体育竞赛功能是体育场馆的特有功能。

近年来,国内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持续活跃,职业联赛、商业比赛、各项目单项竞赛和综合性赛事增多,比赛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由于赛事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主办权就是发展权”,近年来围绕高端品牌赛事的竞争日趋激烈。

后亚运时期,广州亚运场馆应引进高端体育赛事,积极承担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竞赛活动,大力开发社会体育竞赛活动市场,为加快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基础。

(三)体育培训服务

体育培训功能是体育场馆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专业运动队对训练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体育培训市场的不断扩大。

广州亚运场馆要根据场馆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专业训练、青少年培训和大众培训的服务,推动体育培训市场发展。

(四)亚运文化传播服务

亚运场馆是传播亚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州亚运元素将成为亚运场馆重要的无形资源。

要充分利用广州亚运的无形资产,依托亚运场馆,组织开展亚运文化活动,展示亚运文化遗产,传播亚运精神,推广亚运文化和岭南文化,树立亚运场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体育用品集散地服务

大型体育场馆还可以为国内外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的厂商提供产品销售平台,成为体育用品集散地。

为方便市民在体育场馆健身、娱乐、休闲的同时,选购体育用品,参照国内外众多场馆的做法,可在亚运场馆建立一个体育用品集中销售的场所,以丰富亚运场馆的功能,吸引更多群众前来消费,并有效提高亚运场馆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六)会议会展服务

利用大型体育场馆宽敞的空间环境和优越的配套设施,发展会议会展已成为场馆多元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举办各种会议和会展还能集聚人气,扩大场馆的影响力,提升场馆的文化品味。

要利用亚运场馆的物业资源和优势,拓展会议会展项目,提升亚运场馆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七)旅游休闲服务

体育旅游是目前体育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我市旅游业具有资源丰富、客流量大、旅游需求旺盛的优势,而体育场馆旅游是后亚运的旅游热点,是开拓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

要利用亚运场馆,充分结合周边旅游资源、社会人文环境,打造一批集体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体育休闲旅游景点。

(八)文艺汇演服务

国内外经验证明,体育场馆的文艺展览等活动的收入在场馆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近年来,广州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日趋频繁,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国内外演艺明星经常前来举办大型演唱会。

亚运后,场馆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文艺汇演提供了更多选择。

要充分利用亚运场馆资源,做大文艺演出市场,进一步营造广州的文化氛围。

(九)应急避险服务

应急避险是大型场馆的重要功能之一。

发达国家将体育场馆视为一个紧急避难的重要场所,有齐全的配套设施,一旦灾难发生,立即启动。

天河体育中心曾经成为春运期间广州火车东站地区最大的“临时安置点”。

亚运后,场馆应急避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对于防御和减轻应急事件产生的损失,意义十分重大。

(十)配套服务

国内外场馆运营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合理设置停车场和一定范围内的餐饮、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既可以满足市民运动、休憩、餐饮、购物的多元化需求,又可以盘活场馆的资产经营,保障经济效益。

要按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亚运场馆配套,完善配套服务,为市民进场活动提供更多便利。

四、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应重视的基本问题

(一)场馆赛后利用应凸显公益性特征

体育场馆是政府代表纳税人投资建设的社会公共设施,政府建设体育场馆是为了满足民众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务大众是体育场馆的主要公益性特征。

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

为全民健身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提供服务,承担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训练竞赛任务。

后亚运时期,各级政府要不断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保障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服务,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场馆赛后利用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加上体育市场刚刚起步,目前在体育消费市场上还存在消费者主体单一,消费行为不稳定,消费层次低和消费整体水平低等特点,体育消费还没有普遍成为社会的消费热点,体育观赏性消费和参与性消费整体水平不高。

尤其是地处郊区的新建公共体育场馆(如亚运城场馆群、广州国际演艺体育中心等),由于周边环境设施不配套,还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不能形成消费规模,依靠自身的经营很难达到收支平衡。

鉴于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要完全自负盈亏还存在较大困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提供必要保障。

逐步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

同时,对非营利的公共体育服务行业给予税收、用水、用电、用地等相关政策扶持。

(三)场馆赛后利用应紧扣体育本体业务

体育产业中所指的体育本体是体育行业独有的、能够发挥体育自身功能和体现体育运动价值的那些经营领域,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

亚运场馆赛后利用要加大体育公共服务力度,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范围,积极服务社会、服务全民,促进民众、民族素质的提升。

市民通过参加、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体育消费行为。

(四)场馆赛后利用应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

我国《体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法规,赋予了体育行政部门行使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管理职能。

广州体育场馆服务业目前还是刚刚起步、效益不高的行业,体育场馆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尚未完善,尤其是体育事业中的训练、竞赛和全民健身服务并未完全市场化,仍然需要通过体育部门对体育场馆的有效调控,保证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等体育发展战略的实现。

因此,在目前体育事业承担着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等重要任务的现实状况下,将体育场馆脱离体育行政部门,交由政府其他部门进行管理,或脱离体育行政部门的监管,委托企业独立经营,都会因为忽视体育事业发展规律,而无法保障体育场馆为国家体育事业提供足够的服务。

深圳市政府在市属体育场馆企业化转轨的早期方案中,曾将体育场馆的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全部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分离,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最后将管理权交还给体育部门,充分反映出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必要性。

五、广州市亚运场馆的分类及服务功能定位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场馆条件、配套设施、区域经济、体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功能定位要考虑场馆的个性特征,又要科学定位。

根据场馆的个性特征,可将广州亚运场馆分为三类:

(一)综合性场馆群

该类场馆是指场馆类型多样、功能较完善、开展项目较丰富的场馆群,包括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场馆群、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亚运综合馆、广州大学城场馆群,此类场馆是广州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是广州的城市名片,是广州市民休闲娱乐的胜地。

综合性场馆群在赛后利用功能定位方面应引入高端文体资源,打造广州市综合竞赛表演平台、休闲娱乐平台、体育文化传播平台,力争体现场馆的功能多样化,整合社会优秀资源为丰富广州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服务。

(二)大型场馆

此类场馆是指规模大,可用于专业性体育竞赛和大型群体活动的场馆,此类场馆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城市景观。

南沙体育馆、广州市花都东风体育馆、广州越秀山体育场、广州市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等场馆具备了承接大型文体活动的条件,可重点开发大中型文体活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入优秀资源,打造区域性文体活动中心。

广州棋院、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增城龙舟赛场、广州马术比赛场等场馆地理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胜地。

(三)中小型场馆

此类场馆是指规模较小,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主,承担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场馆。

该类场馆是广大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阵地。

主要包括:

广州越秀游泳场、广州市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广州市沙面网球场、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体育中心、广州市荔湾区体育馆、广州市海珠体育馆、广州市海珠区全民健身中心、广州市番禺区英东体育馆等场馆。

中小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功能定位方面应着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证开放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市民基本体育权利。

根据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分类和功能定位,各场馆按照“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开展后续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有关工作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成员为市体育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等负责人,相关区(县级市)政府分管领导、相关区(县级市)体育局负责人、各场馆负责人、国内外体育产业专家。

具体工作由市体育局牵头落实。

2.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

从确保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和提高场馆的养护能力出发,统筹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促进“国际体育名城”建设,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研究、制定、实施广州市区两级主要公共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规划。

(二)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推进亚运场馆集约化管理

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体育事业特征的亚运场馆运营管理新模式。

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市体育局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结合广州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市属场馆实际,拟定了《广州市属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初稿)》(待审批)。

本方案以“突出管理创新、优先促进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增强公共体育场馆的生机活力。

把促进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作为改革目标,确保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主要做法是将现有体育场馆单位重新整合,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形成有效的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同时鼓励我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尝试采用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公益性为主的场馆采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经营性为主的场馆采用公开方式选择市场主体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不断改革,使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实现场馆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及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亚运人才资源为场馆服务

根据亚运场馆的特点,着力做好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力资源,加快建设一支谙熟体育市场开发和体育产业经营规律,具有良好的经济专业知识背景和市场运作能力,懂管理、善经营,能把握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场馆人员培训。

强化场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专业化管理团队的建设。

二是加大引进人才力度。

积极与亚组委联系,吸收亚运专业人才。

大力引进高端经营管理者,启用猎头全球招聘机制,积极实行人才柔性引进,通过兼职、定期服务、专业咨询、人才租赁、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强体战略有机结合,创新人才的管理、培养、选拔任用、监督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引进重大体育赛事和品牌体育项目

为确保亚运后我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同时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体育赛事,建议参照国内主要城市和文化产业的做法,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广州市品牌赛事和重大体育项目专项经费,以扶持体育赛事的举办和引进重大体育项目,繁荣我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注:

据了解,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2006年颁布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每年提供5亿元作为体育产业扶持资金,用于引进重大赛事)。

同时建议根据投资单位和维护、运营经费投入渠道的不同,按现行市、区(县级市)财政经费管理方式由市财政和所在区(县级市)财政承担。

(五)优化场馆运营管理环境,减轻场馆税费负担

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

为了体现公益性特征,公共体育场馆一般都采取低价位优惠措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按现行的税费政策,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税费等同于商业企业收费标准。

税种繁多,税率较高,甚至存在一些重复设置、目标多元且交叉的税种。

各场馆每年都要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税(含地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防洪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给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带来巨大困难,需要相关税务部门给予优惠政策。

(六)加快场馆信息化建设,为广州市民提供优质体育公共服务

充分利用亚运会留下的场馆设施、信息化系统设施,建设一个沟通政府、企业、市民、各种体育组织的信息化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接收信息等功能。

发挥光纤网络性能稳定、安全快捷的特性,建设“广州体育信息网”网站,建立起广州市体育信息通信平台。

可用于发布政府体育管理信息,开展网上订场服务,实现体育竞赛表演门票网上预订,提供市民体育比赛交流等功能,为广州市民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

(七)建立场馆绩效考核体系

体育场馆绩效考核是为准确了解场馆运行情况,特别是了解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准确分析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按照“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思路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评估体系框架。

市政府批准《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后,市体育局将牵头制定实施细则,通过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将《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落到实处。

同时建议广州地区各级各类亚运体育场馆参照此《方案》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