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84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docx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全文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

研究背景

自从20XX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各高校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10年时间已经过去。

我国高校中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情况如何?

具有哪些研究成果?

在新闻传播学科大规模开展双语教学10年之际,笔者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上一个10年(2020—20XX),在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期刊中有关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研究主题有哪些;这些研究由哪些学者做出,他们隶属于哪些机构。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利用ZG知XX(CNKI)数据库,提取“新闻学与传媒”期刊专辑,检索了发表于20XX年—20XX年间的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的“双语”所指有两种:

一种是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一般话双语教学;另一种是我国高校正在兴起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汉语双语教学。

本文讨论的双语教学是指后一种。

因此,利用文献分析法,剔除论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语教学的期刊论文、采访札记、新闻信息等,共得到26篇关于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期刊论文,即本文统计的有效文本量为26篇。

(二)研究策略。

研究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步,运用ZG知XX(CNKI)检索2020—20XX年间发表的文献,选出主题中包含“双语教学”的文章作为文献分析的样本;第二步,对各样本的刊名、题名、刊物类别、研究主题、XX姓名、公布时间、专业等信息进行记录编码。

研究结果

(一)期刊名分析。

将期刊按照累积刊登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论文的数量进行排序,清楚看出,在全部刊物中,刊载论文数量第一位的是《新闻界》,有4篇,占其发表总量的15.3%;居第二位是《教育理论与实践》,3篇,占其发表总量的11.3%。

(二)XX分析。

26篇论文中,第一XX25位,绝大多数XX在过去10年里只发表过一篇文章。

绝大多数XX所在专业主要是新闻、传播或外语。

对注明XX单位的文献进行分析,第一XX来自19所不同高等院校。

按论文发表数量对院校进行排名,累积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计3篇;其次是清华大学和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各计2篇。

(三)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文章的主体内容,笔者把26篇论文归入各种研究主题类别中,以便分析和推断过去10年里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主题哪些受到了重视。

(如图一)

由上表可见,讨论最多的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计20篇文献提到此主题。

其次是教材问题,计15篇;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和师资培也普遍受到研究者关注,计13篇文献讨论了这两个问题。

结果讨论

(一)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上述统计说明,在过去10年中,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的意义,已基本获得各研究者共识。

每篇文献都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

但是,不少文献都提到,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在于学生对教学目的的认识。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严俊曾对该院236名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他们最显著的帮助是“提高了英文水平”,只有16.1%学生认为“掌握学术前沿知识”是双语教学对他们最显著的帮助。

实际上,《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

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从教学目的上看,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专业教学,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一门孤立的全英文及双语教学。

(二)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唐孝详曾撰文介绍了该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双语教学体系”。

该校形成了学科、专业、方向三者整体联动,学科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主干,方向课程为补充,培养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本科人才的模式。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毛家武、张文峰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撰文提出了“内外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倡导“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要打破高校专业封闭的办学传统思路,主张尝试与校内外语专业合办,资源共享;并与外国大学合办;与新闻媒体,尤其是与有双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广西省新闻媒体合办;与XX和政府的对外宣传部门共建。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何天云在《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新闻界》20XX年第6期)中提出,外语院校培养新闻人才,是新闻教育专业化的产物。

人才培养定位是“英语+新闻”的复合人才,将英语置于前在位置,以“双语教学”为核心课程体系。

上述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都是基于各自的办学特色形成的颇具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三)双语课程选定。

双语课程选择方面,所有论述都承认: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

但是,对于具体哪些课程适合开设双语教学,却各持一词。

有学者认为,双语课程应选择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如传播学、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经典论著选读、舆论学等少数基础理论课程;英语新闻写作、西方经典新闻赏析等专业实践课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师谢毅却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纳双语教学。

华南理工大学的严俊也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提出双语课程的开设首先应避开那些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摄像等。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赵莉提出了开设双语课程模块的建议。

认为:

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各有其特点,而基础类、专业类和综合类的课程都可以各成模块,每个模块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一至二门双语课程。

如广电专业类模块中,英美报刊选读、传播学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传播学经典选读、媒介战略治理综合类模块可以开设。

究竟哪些课程适宜开设双语教学?

笔者以为,不以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作为绝对标准,也不以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作为最终考量,双语课程的确定,最终根本标准应该是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特点。

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来源于西方,舆论学、传播学等经典理论本就发端于西方;从新闻传播业进展现实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当前的进展阶段也还临时落后于西方。

因此,哪些课程领先新闻传播理论前沿,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哪些课程就是我们开设双语教学的可选择课程。

唯有如此,双语课程才能有利于学生领会传播学西方经典理论的精髓;也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实践经验。

基于此,再根据特点,选择组合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最终形成学科、专业、方向三者的整体联动双语课程体系,是当下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进展方向。

(四)双语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所有文献普遍认为,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

但是,不少文献反映,外文教材与我国学生实际不符。

许多原版教材内容过于庞杂,语言过于生僻,没有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另外,在意识形态方面,很难选择原版教材。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赵莉对该院25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材也是阻碍学生对双语课程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

在回答“对原版教材的中意度”这个问题上,29%的学生认为“合适”,35%学生认为“基本合适”,36%认为“不合适”。

对此,赵莉建议一方面引进和使用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同时,充分利用XX络教学平台,弥补原版教材的不足。

具体来说,是指讲授内容采纳原版教材,并在XX络教学平台上上传多媒体教案,补充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供几本汉语版本的参考书,也不失为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办法之一。

同时,教师最好配备一本汉译本,作为教学参考书,以保证英语较差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五)双语课程开设时间。

所有文献都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课程,开设在大学三年级阶段是最佳时机。

此时,学生经过两年基础专业教育和大学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接着开设双语课程,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衔接作用。

不少开设双语教学较早的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ZG传媒大学等的双语课程,则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比较成熟的课程模块,其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则不在此列。

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课程究竟该在什么时间开设比较适宜?

笔者以为,新闻传播学科开设双语课程的时间并无一定之规,应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进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

提出分层实施双语教学,缘于我国新闻传播专业设置鲜亮的层次性。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甚至包括师范类、体育类、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

各高校在办学目标、办学规模上差异大。

另外,受教育资源的配备、生源水平、地域等条件的制约,迫使双语教学在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必定存在很大的差异。

统计文献中,扬州职业大学教师柏莹的《高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职业时空》第6卷第9期),探究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双语教学;衡水学院教师郭晓丽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浅论》(《高教高职研究》20XX年第65期)中,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问题。

(六)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所有文献都认同双语教学应分阶段进行,由“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到“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再到“沉醉式双语教学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唐孝详曾撰文具体介绍了该校的“三阶段、三水准”教学法。

据其介绍,在第一阶段,该教学法建议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其它章节中文教学。

即使在双语教学的章节,重难点内容也可以采纳大量汉语板书和讲授,浅显易懂的部分则相反。

具体到英语口语和汉语教学的使用比例,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课程学时是决定的关键。

第二阶段,可以在全部章节采纳双语教学。

板书用全英文,英语口授比例可以占到50%左右,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完成50%的英文版作业。

第三阶段的第三水准为全部章节双语教学,板书全英文,英语口授力求70%以上。

(七)师资培养途径。

几乎所有文献都提到双语师资的匮乏是当前开双语教学的困境之一。

如何培养双语师资?

不同文献方法各不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是选拔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建立开放的、动态的教师用人机制,加强校际、院际教师互聘、交流,聘请外籍教师、专家等等。

笔者认为,从事双语教学,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基础知识、英语水平等都有较高要求;况且,从事双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没有成熟经验基础上慢慢探究。

因此,建立成熟的师资培养制度,是当下解决双语教师匮乏的必要举措。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教材建设立项、评优评奖等方面,均有激励和鼓舞政策。

与激励制度同时制定的还有考核制度,比如双语课程主讲教师申报制度、任期教学评估制度等。

(八)双语教学效果。

已有数篇文献采纳访谈与调查法,定量分析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赵莉教师的调查结果为:

双语教学优势明显,学生欢迎程度较高,但是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缺乏优秀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意度不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贺心颖在《关于西方新闻传播史双语教学的探究与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年第5期)中,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得出结论:

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因素。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严俊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中意,但问题依旧存在。

在教学内容的有用性、新颖性和适度性上,不少同学表示“很不中意”,这些因素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注释:

李希光:

《用新理念打造国际一流新闻人才》[J].《ZG大学教学》20XX年第10期

严俊: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27卷

唐孝详:

《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双语教学体系规划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27卷

毛佳武、张文峰: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探究》[J].《采写编》20XX年第5期

赵莉:

《传媒类专业双语教学创新改革探析》[J].《新闻界》20XX年第5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