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823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非选择题专练之过程次序类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伍湖位于卢旺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两国交界处,湖区周边生活着约200万人口。

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周围群山环抱。

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水深250m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

目前,卢旺达与邻国刚果(金)合作开发湖中的甲烷气体。

下图为基伍湖位置图。

(1)简述基伍湖的形成过程。

(2)与世界其他深湖相比,基伍湖深水区被称为“生物荒漠”,试分析其原因。

(3)科学家认为基伍湖看似平静,却杀机重重,如同一个可怕的恶魔,给在周边生活的数百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试说明原因。

 

2.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分布特征。

(3)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2020年6月某日某时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分布图,此后一周,丙地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

丁地终年高温,降水稀少。

(1)说出乙地的风向并分析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差异及原因。

(2)判断锋面a的类型和移动方向。

(3)推测丙地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

(4)说出丁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图所示)。

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

(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

(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札达盆地地处西藏阿里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为4000m。

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象泉河由东向西穿过该盆地并切穿喜马拉雅山脉流入印度。

在象泉河两岸深厚的半固结砂泥岩中可见土山林立,蜿蜒曲折达数十里,形成独特的“塔林”地貌——古格地貌景观。

下图分别为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土林景观示意图。

(1)从气候、水文、植被的角度,简述古格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据图比较札达盆地南北两侧坡度特征的差异,并解释南坡特征的成因。

(3)古气候学家可以根据古格地貌中各岩层厚度的差异,推断地质历史时期该地气候的冷暖状况。

简要说明古气候学家进行判断的依据。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铁板洲位于长江下游距离河口约600km的微弯河段,其下游200m处有一个相邻沙洲——和悦洲,可认为是一对子母洲。

甲图示意铁板洲、和悦洲的地理位置,乙图示意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的面积变化状况。

(1)分析铁板洲、和悦洲的形成过程。

(2)指出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3)列举研究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可采用的方法。

(4)指出铁板洲被水流侵蚀的主要部位,并说明原因。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阿拉伯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部,浅海大陆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德干高原地区。

喜马拉雅山脉与德干高原输入的陆源碎屑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受到南亚季风强度变化、温度、海平面及印度河流系变化影响。

研究表明,岩石风化剥蚀速率对季风降雨变化的反应敏感,从而影响大气组成成分。

材料二: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导致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影响南亚季风的形成和演化。

通过对东阿拉伯海M区域沉积物来源分析发现,距今2.7百万年,南亚季风强度增大,沉积物以德干高原沉积物碎屑为主,来自海洋的有机碳含量高。

距今1.7~1.2百万年,南亚季风强度较弱,以干冷气候为主,喜马拉雅山脉沉积物碎屑沉积速率加快。

距今1.2百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南亚季风强度增大,沉积速率进一步加快。

材料三:

下图为东阿拉伯海M区域位置图。

(1)结合材料,说明图示M区域喜马拉雅山脉沉积物碎屑的形成过程。

(2)距今2.7百万年,南亚季风强度增大,推断其对全球气温的响应过程。

(3)试分析距今1.7~1.2百万年,M区域喜马拉雅山脉沉积物碎屑沉积速率加快的原因。

(4)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预测未来M区域喜马拉雅山脉沉积物碎屑的沉积趋势并说明理由。

 

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

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图1示意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

图2示意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

(1)指出阴山山脉南北坡的地形差异。

(2)简析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地处东非大裂谷带内,板块张裂运动强烈;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2)基伍湖湖水密度上小下大,阻碍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之间的交换,底层水体相对静止,不利于湖水的更新;水体流动性差,水体含氧少,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盐类物质集聚湖底,破坏湖底生物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物无法生存。

(3)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气体聚集在湖底;湖区附近火山活动频繁,喷发的熔岩流可能造成湖底甲烷燃烧爆炸,导致湖水水位猛涨,淹没湖区周围的低地和城市;甲烷爆炸的同时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湖泊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缺氧窒息或中毒)。

解析:

(1)由材料“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可知,该地板块张裂运动强烈,地壳下陷,积水成湖。

(2)由材料“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水深250m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可知,该湖湖水密度上小下大,不利于水体的垂直运动,且底层湖水相对静止,影响湖水的更新;水体流动缓慢,水体溶解氧少,且大量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生态环境较差。

(3)由材料可知,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集聚湖底;地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岩浆活动频繁,可能引起湖底甲烷爆炸;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影响周围的大气构成,威胁周边居民生命安全等。

2.答案:

(1)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自西向东(A→B)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A→B)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或者说由多变少)。

(3)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地貌。

解析:

(1)据图可以看出:

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根据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可知:

自西向东(A→B)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A→B)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或者说由多变少)。

(3)首先介绍冲积扇的物质来源,然后介绍受流水沉积作用在出山口位置形成沉积扇。

具体如下所述: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地貌。

3.答案:

(1)乙地的风向:

西北风(或偏北风)。

风力大小差异:

甲地风力小于乙地(或乙地风力大于甲地)。

原因:

甲地等压线较稀疏(或乙地等压线较密集);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或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2)锋面a的类型:

暖锋。

移动方向响南(或向西南、或顺时针)移动。

(3)暖锋过境前:

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

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4)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的主要原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沿岸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解析:

(1)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反之风力较小。

结合图可知,乙地的东北方向为一个高压中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从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向左偏,因此偏成西北风或者是偏北风。

结合图可知乙处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甲处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因此乙处的风力比甲大。

(2)锋面气旋系统是天气系统的一种。

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就形成了锋面气旋。

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

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锋面气旋的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只是锋前锋后的位置不同。

结合图可知,锋面a位于锋面气旋的东侧,因此为暖锋,由于该地在南半球,南半球的气旋呈顺时针旋转,因此锋面a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或者向西南。

(3)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结合题2可知,锋面a为暖锋,锋面a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

丙地位于暖锋锋前,因此会经历暖锋过境。

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因素、人类活动。

结合图可知,丁地位于澳大利亚的西侧,为热带沙漠气候。

该地纬度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再加上西侧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降水少。

4.答案:

(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

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

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

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

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

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

(1)由图可知,金沙江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非常活跃,强烈的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使岩石破碎。

(2)由所学知识可知,断裂处岩层破碎,容易被流水侵蚀,从而发育河流。

(3)由题可知,金矿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该区域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强烈,河谷中岩层裸露多,金矿石出露的几率增大。

另一方面,该区域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也增大。

(4)出露地表的金矿石首先要经过外力作用进入金沙江;进入金沙江后,金矿石受到磨蚀进一步破碎;当金沙江的流速减小,金矿石便在河床上堆积,形成沙金。

5.答案: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大量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获得的热量,降低了温度;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继续降低气温。

(2)沙尘作为营养物质,促进海洋藻类的旺盛生长;藻类的增加促进鱼虾等海洋生物的旺盛生长。

(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雨林生长,维持了动植物生态平衡。

(4)沙尘削弱太阳辐射;促进海洋藻类和雨林的生长,减少CO2含量;抑制全球变暖,令全球气温降低。

解析: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沙尘大量反射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所以地面的温度降低,由此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大西洋蒸发的水汽遇到沙尘成为的凝结核,容易凝结成雨。

(2)沙尘中的氮磷铁等元素会迅速的溶入海水中,被海洋浮游生物吸收利用,促进藻类的生长,对海洋生态有加快生长的影响。

(3)亚马逊平原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地面排水不良,雨水必向下渗透,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尘在亚马逊平原沉降会带来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土壤,使土壤肥力增加,有利于促进热带雨林的生长,维持雨林地区的生态平衡。

(4)沙尘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减少地面辐射,降低气温;沙尘会增加土壤肥力,促进雨林的生长,雨林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的温室气体含量,使全球气温下降。

6.答案:

(1)流水沉积形成砂泥岩;地壳抬升后,地势高,气候寒冷,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象泉河流经,河流侵蚀、切割岩层;地表植被稀疏,对岩层的保护作用差,受雨水的淋蚀作用强。

(2)南坡陡峭,北坡和缓。

成因:

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喜马拉雅山抬升明显,从而造成札达盆地南坡陡峭的特征。

(3)该地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由河流挟带泥沙沉积而形成;该地冰川融水量大,气温影响河流流量,流量影响河流挟沙量,挟沙量影响沉积岩的厚度。

解析:

(1)据图可知,札达盆地受板块挤压,地壳下陷而成;又因为盆地里土林林立,土林应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故札达盆地之后又受到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而最终形成。

加上当地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且地表植被稀疏,对岩层的保护作用差,受雨水的淋蚀作用强。

(2)据图可知,南北两侧坡度特征的差异是南坡陡峭,北坡和缓。

南坡坡度陡峭的成因:

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喜马拉雅山抬升明显,坡度陡峭,从而造成札达盆地南坡陡峭的特征。

(3)据图可知,该地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由河流挟带泥沙沉积而形成,该地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而且各岩层厚度也不同,可分析当时气候的冷暖状况。

7.答案:

(1)长江中上游支流众多,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铁板洲、和悦洲所在河段的下游变窄,排水不畅,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堆积。

(2)变化状况的异同:

铁板洲、和悦洲的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铁板洲的下降速度更快。

原因:

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游水库的修建,使得泥沙含量减少,沉积量变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河流沉积作用减缓,侵蚀增强,导致沙洲面积减小;铁板洲位于和悦洲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面积下降速度更快。

(3)方法一:

采用遥感测量数据,与相近水位时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直观地反映洲体面积变化。

方法二:

采用人工实际测量的数据,也可反映洲体各部分的面积变化情况。

(4)铁板洲的侵蚀作用主要位于洲头及洲体西北侧。

原因:

洲头正对上游来水方向,侵蚀较强;受到洲头的阻挡,水流分为左右两只,洲体西北侧的水流较大,加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侵蚀作用更为明显。

解析:

(1)结合长江相关知识可知,长江中上游支流众多,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读图可知,铁板洲、和悦洲所在河段的下游变窄,排水不畅,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堆积。

所以形成了铁板洲、和悦洲。

(2)变化状况的异同:

读材料可知,铁板洲、和悦洲的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铁板洲的下降速度更快。

原因:

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游水库的修建,使得泥沙含量减少,沉积量变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河流沉积作用减缓,侵蚀增强,导致两个沙洲面积减小;而铁板洲位于和悦洲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所以面积下降速度更快。

(4)方法一:

采用遥感测量数据,与相近水位时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直观地反映洲体面积变化。

方法二:

采用人工实际测量的数据,也可反映洲体各部分的面积变化情况。

(4)铁板洲的侵蚀作用主要位于洲头及洲体西北侧。

原因:

洲头正对上游来水方向,侵蚀较强;受到洲头的阻挡,水流分为左右两只,洲体西北侧的水流较大,加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侵蚀作用更为明显。

8.答案:

(1)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地形雨,降水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流携带侵蚀的碎屑物,遇河流入海口,地势趋于平坦,流速减慢,在水下堆积∶阿拉伯海夏季沿岸海水自西向东流,将入海口沉积物搬运至此。

(2)南亚季风增强,夏季风增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导致化学风化速率增强;温暖湿润的气候使生产力提高,有机碳埋藏增多,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致使全球气温降低。

(3)印度河流域面积扩大,入海水量增加∶青藏高原挤压变形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剥蚀速率明显加快。

(4)趋势:

沉积趋势减慢。

理由:

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升高,冰雪覆盖面积扩大,岩石风化剥蚀速率降低,入海碎屑物质明显减少,沉积速率减慢。

解析:

(1)考查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沉积物碎屑受印度河的侵蚀、搬运,堆积在河流入海口,遇海水运动搬运至东阿拉伯海某区域。

(2)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通过局部的大气运动来反映对全球性气温的影响。

南亚季风增强,带来南亚地区暖湿变化,加剧化学风化的速率,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同时暖湿气候使海洋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加强,大气中二氧化碳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全球气温下降。

(3)考查侵蚀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

喜马拉雅山沉积物碎屑沉积速率加快说明侵蚀作用增强,结合材料可能跟印度河流系变化和青藏高原隆起抬升有关。

(4)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青藏高原断隆起,南亚季风增强,喜马拉雅山海拔不断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冰雪覆盖面积扩大,岩石风化剥蚀的速率反而下降,入海碎屑物质明显减少,沉积速率减慢。

9.答案:

(1)北坡:

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小,山岳形态不显著;  南坡:

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山岭巍峨。

(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持续变干。

 原因:

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

综述,阴山地区历史时期气候持续变干。

解析:

(1)由材料和图1可知,阴山南北坡坡度不对称,北坡坡度较缓,南坡坡度较陡;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起伏小,南坡断层陷落,相对高度大。

(2)从图1可知,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为:

在阴山南坡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平坦,河流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洪积扇形成后,由于山脉不断抬升,已经形成的老洪积扇也随之抬升,与此同时,新洪积扇在不断形成,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阴山南坡的气候持续变干。

原因:

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下宽上狭,说明河流降水量减少,径流量减少,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减少,沉积物减少;同一位置自下而上沉积物的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减小,径流量减小,降水量减少,河流搬运能力减小。

故推测阴山南坡的气候持续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