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6763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谈科研方法DOC.docx

二谈科研方法DOC

学习漫谈(93):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二谈科研方法(上)

已有1125次阅读2013-7-3008:

55|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关键词:

学习漫谈科研方法学习方法

楔子

本文开始讲述科研工作的准备,分别述及“学习”、“选题”、“调研”和“立项”这四个环节。

首先简述贯穿于科学探索始终的关键环节——学习,陈述的要点如下:

◆学海无涯勤为径,梅花香自苦寒来;

◆终身学习不停顿,夯实基础方成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带着问题涉书海;

◆广闻博览穷道理,厚积薄发攒能耐;

◆寻根问底探究竟,独立思考放异彩;

◆设计人生须趁早,建功立业展雄才。

文章较长,为了便于阅读和修改,这里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发布,敬请朋友们指正。

大纲

一、引言

二、认真学习志存高远

三、勤奋学习争分夺秒

四、热爱学习痴迷专注

五、终身学习学以致用

六、灵活学习融会贯通

七、深入学习寻根问底

八、广泛学习一专多能

九、懂得学习巧用方法

十、设计学习周密筹划

十一、结束语

一、引言

大致说来,科研工作有如下六大环节:

学习——选题——调研——立项——运作——总结

前四个环节是科研的准备阶段必须做的事情,而“学习”则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环节。

笔者认为,要成为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必须终身学习。

关于学习,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问底线?

这些问题,不仅科研工作者要想清楚,任何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搞明白。

概括地说,作为科研的基本环节,我们在学习方面应该做到:

1.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终身学习,学以致用;

3.带着问题,追求学问;

4.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第一点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需要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英国著名的科学方法论专家贝弗里奇说:

“所谓在科学上成年人思维上的发展,只能到达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到达的高度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任何人在科学探索中要取得成绩、成果或成就,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

知识基础的扎实程度。

我们的古人有一副劝勉联: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只有平时勤学好问,待真正要用到知识时,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后三点涉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们下面要展开来讲,只是先说明一下:

第四点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随园诗话》,说的是:

既要拜前人为师,努力向他们学习本事,又不要处处效法前人、亦步亦趋,学习中要培养和发扬创造精神(详见链接中的[21])。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极其重要。

最不可取的是如下几种做法,亦即“学习五忌”:

1)通盘接受,食古不化;

2)死记硬背,头脑僵化;

3)贪多求全,难以消化;

4)时停时续,漫无计划;

5)追求细节,漠视方法。

二、认真学习志存高远

前辈古人主张:

立身先立学,立学先立志(参看链接中的[1.2])。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他强调指出:

“百学须先立志。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也就是说,只有树立宏大的志向,才有可能“立学”:

真正掌握知识,学到东西。

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常有人给我们讲立志的大道理,现在讲立志的频度低了(近来在逐渐变高),但是我们仍要时刻想到:

为了实现大目标而学习。

现如今,我们中国人的大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如果我们时刻想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学习就会有无限动力,就会真正懂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语);就会真正明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语);就会像苏东坡那样“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人生苦短,“读尽人间书”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像海绵吸水那样吸收知识,并努力用于实践,包括科学探索。

三、勤奋学习争分夺秒

宋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学家朱熹也力主“立学勤为先”,他说: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还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曾一再强调:

“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

这就是说,始终都必须不辞劳苦、勤奋努力,都必须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

”正因为他懂得这一点,在他漫长的人生里,无论身处顺境或是逆境,从未中断过学习,并不断创造出优秀业绩。

学问是靠时间堆砌起来的,许多大学问家的成功经历都证明了此点。

我的导师郭永怀曾说:

“要有知识积累,才能无往而不胜。

”他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四、热爱学习痴迷专注

我非常欣赏爱因斯坦的名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历程,要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并非易事,只有热爱学习,才有可能不断有所长进,正如孔子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很喜欢这一说法,在所开设的两个博客中,都以此为卷首语。

我把其中的三个关键词:

“知之”、“好之”和“乐之”理解为“追求知识”、“喜欢追求知识”和“乐于追求知识”(或“从追求知识中寻求乐趣”)。

孔子还说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可见孔子反对“天才论”,强调要热爱学问,敏于追求知识。

作为一位教育家,他一生阅人无数,平时绝少夸奖学生后辈,而对热爱学习的学生颜回却称赞有加: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贤者,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特别推崇那种在艰苦环境中孜孜以求地快乐地学习的人。

我还特别欣赏曾国藩在学习和教育方面的一些言论和实践。

他幼时的志愿是想成为一个学问家,然而时势把他推上仕途,到了晚年他还对自己未能如愿成为学问家而抱憾,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

“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也就是说,年轻时就应该痴迷专注地学习,不要心猿意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百无一成”。

他还告诫两个儿子: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

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

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

……此一集未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

”他所倡导的“专”字诀对每个学人都非常有用。

(见链接中的[4])。

我读过不少大学问家的传记,他们的共同点是一辈子用心学习,并以此为乐。

数学家苏步青说:

“当我埋头在数学公式里的时候,我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刻。

”他年轻时就把数学教科书上的上万道习题一一做完,连在刷牙时还在算题目。

“两弹一星”元勋、物理学家王淦昌说:

“学习是一种享受,学无止境。

”在他九十一年的人生长途中从未停止过学习,曾为我国的氢弹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听到过许多科学家废寝忘餐、痴迷专注地做学问的故事。

例如,牛顿与“鸡骨头”的故事,伦琴一个月足不出户发现X射线的故事,乃至陈景润“撞树”的故事等等。

这里讲一个青年钱伟长与青年华罗庚比早起的故事。

且说钱伟长1931年进清华时,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愤而弃文学理,想进物理系,由于理工科基础太差,起初遭拒,经过软磨硬缠,系主任吴有训批准他到物理系试读一年。

此后,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苦读。

学生宿舍夜里十一点钟熄灯,他就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读书。

他自以为自己是清华的“第一用功生”,但很快就发现:

清华园里有人比他起得更早,此人就是清华数学系新来的文员(相当于现时的教学秘书)华罗庚!

从此他们之间有了默契的“起早”竞赛。

自学成才的华罗庚说过:

“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工作八小时,我要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

”我们后辈叹服华罗庚、钱伟长等人的渊博学问和卓越成就,殊不知:

这是他们超乎寻常的勤奋学习的结果!

让我们记住巴甫洛夫对当年的苏联青年科学工作者所说的话:

“记住:

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

就是有两次生命也不够用。

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

五、终身学习学以致用

学无止境。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因此,很多学术前辈强调终身学习。

例如,钱伟长先生说过: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终身教育,我不大赞成这个口号,我主张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实践,终身思考。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着。

拿我来说,我一辈子都在学,我的许多知识都是离开大学以后学的。

……我不主张天才教育、神童教育。

人的才能主要是艰苦奋发学习得来的,是后天获得的。

”他还说:

“我提倡终身自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自己获取知识。

”“我主张艰苦奋发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要有实践的学习,有思考的学习。

”钱伟长先生把道理讲得很透彻,与“终身教育”相比,他偏爱“终身学习”的提法,他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受教育”是被动的,而“学习”是主动的,而且必须进行一种有思考的自主学习。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告诫有志青少年:

“为学应尽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也就是说,每个人应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曾国藩写道: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总结的“有志,有识,有恒”做学问三要点言简意赅,其中“有识”所强调的就是有终身学习的见识。

做学问必须细水长流。

两千多年前荀况在《劝学篇》中写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的“跬(kuǐ)”指的是一举足的距离。

也就是说,追求学问之路必须一步一步地走;每个人的“知识库”如同江河,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

记得六年前笔者到长沙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曾访问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参观了他上过课的教室。

据说,教室按几十年前的原样布置,墙上挂着他当年喜欢的治学格言。

我坐在他曾坐过的座位上,环顾四周,左边墙上的格言映入眼帘: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这是朱子的话。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有过在小木船上逆水行舟经历的人都知道,无动力无桨的木船,就靠着船夫一篙一篙地“点篙”前行。

做学问犹如这种“点篙”行舟,必须“一篙也不放缓”,才有可能攻坚克难,迎逆流而上,这一比喻非常形象。

那次长沙之行中,我还在长沙工作的学生陪同下参观了我国古时有名学府岳麓书院(曾有博文谈及)。

在书院的大讲堂里,陈列着历代名人的训诫,其中有三百年前岳麓书院的一位著名院长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共有18条,前九条涉及修身,后九条是关于立学的,现录下后九条:

“…………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尽管那时学习内容与现在不同,但岳麓书院所提倡的学习精神至今仍适用,我曾撰文剖析(见链接中的[3])。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

所以,自古以来的学问家无不强调学以致用,古人常有“格物致知力行”之说,曾国藩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

此致知之事也。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也在此。

”而现代教育家钱伟长的诠释则更为生动:

“我做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需要,我就干;有不懂的,我就学;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只要对岸有果子要摘,再宽的河也要过。

我敢于过河,不怕摔跟头,不怕呛水。

”“我们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的‘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一辈子欣赏自己制造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