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570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

单元一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总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

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期:

以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A、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汉唐宋元明---清朝(形成、发展、顶峰)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一)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二)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三)主要内容:

1、分封的对象:

周王的同姓亲族(核心)、功臣、先代贵族遗民

(1)鲁国:

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

(2)燕国:

是周的同姓召公爽的封国;

(3)卫国:

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主要统治殷遗民;

(4)晋国:

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

(5)齐国:

是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菑(今山东临淄);

(6)宋国:

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平息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微子启,让他统治殷遗民。

此外还有陈国为舜后人统治;枸国为夏王室后裔建立的封国;楚国为颛顼后人的封国

2、诸侯的权利:

爵位世袭;卿大夫的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义务:

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提供力役等。

(四)作用影响:

1、开拓疆土,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西周初年);

2、西周后期诸侯势力逐渐壮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五)分封制的瓦解:

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经济基础。

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明显,维系分封的宗法关系松弛,加之周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分封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

二、西周宗法制:

(一)含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

(二)目的:

维系宗族,解决内部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三)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各等级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评价: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合法性,避免内部纷争;但“立长不立贤”的规定使一些庸才成为统治者,也会影响统治

2、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关系是相对的。

在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四)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国”与“家”密切结合

(五)作用、影响: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宗法制所蕴含的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

宗法制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浣的影响,如民间的修“家谱”、“尊敬祖宗”、“认祖归宗”,人们重视亲情、团聚等社会现象,同时也出现了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1)积极作用:

A宗法观念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B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2)消极影响:

宗法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六)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共同作用:

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观念建立和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

三、礼乐制度:

(一)含义: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二)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含义:

1、君主专制:

主要从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最高统治者(皇帝)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

针对地方分权而方,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二、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

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

3、思想:

法家思想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历朝的演变发展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1)背景: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疆域的不断拓展。

(2)内容(特点):

A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和最终集中于皇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皇帝独尊;(“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

C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3)评价:

A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奠定基础;提高国家政令制定和推行的效率;在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B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造成决策失误和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内容:

A丞相协助皇帝管理政事;B太尉主管军事;C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

D九卿是中央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2)如何看待三公九卿:

A以皇帝为中心,协助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统治者决策的失误;但没有决策权;。

B官位不得世袭,加强了皇权;

3、郡县制:

(1)背景:

秦统一后,为消除分封制的影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郡是隶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管行政、军事、监察。

县隶属于郡,设乡、里两级行政机构;

(3)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

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同:

A地方行政制度;B都为了巩固统治;

异:

A基础: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为基础;

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B权利:

分封制王位世袭,拥有封地;

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有俸禄没有封地;

C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

郡县则绝对服从中央,由中央垂直管理;

D影响:

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二)汉朝

1、汉承秦制;建立“中朝”制度;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

2、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三)唐朝:

1、完善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1):

内容:

A中书省: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决策机构)

B门下省:

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议机构)

C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执行机构,下辖六部)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礼部:

国家礼仪制度,科举;兵部:

军政;刑部:

刑法;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

评价:

A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

B三分相权,大大加强了皇权。

C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地方分为道、州、县三级,加强中央集权;

(四)宋朝:

A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散宰相的行政权;

B设枢密史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三司总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大都沿用宋朝)

(五)元朝:

行省制(P16)

1、含义: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区划);

2、设置: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行政区划: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宣政院辖区;下设路、府、州、县各级。

3、权力: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民政事务上报中书省,军政事务上报枢密院。

官员不得更改赋税,不得调动军队,定期觐见皇帝,述职。

受监察机构监督,并省官互迁。

4、影响:

(1)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六)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1)原因: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2)结果: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

(1)原因: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无法应对,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

(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①明太祖时,设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正式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3)内阁的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4)评价:

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法法制约皇权;

②明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导致明朝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5)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内阁首辅”≠“宰相”

比较异同

宰相制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法定,有一定权力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6)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①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②西方近代的内阁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力,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七)清朝;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目的:

加强皇权;

3、军机大臣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4、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5、作用(影响):

提高了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6、明清政治所呈现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七)监察制度的演变P12-13

(八)选官制度的演变P12-13

1、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吸纳人才,强化和维护专制统治;

2、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

实行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官位世袭,下层民少有参政的机会;

(2)秦汉至南北朝:

推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由考察个人的才能、品行,发展到后来主要依据个人的出生门弟;

(3)隋唐至明清时期:

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由以血缘、家世、门弟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世袭,到地方评议推荐,再到自上而下的选拔考试的形式;

4、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负气的形成;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2)消极:

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四、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2、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3、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4、加强监察机制;

5、加强思想控制

六、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

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七、君主专制建立及不断强化的影响:

1、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高生产力,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2、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3、易于形成暴政;封建专制不断强化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引发社会动荡;

4、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阻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全面认识科举制(隋至清)

1、科举制的演变发展

(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605年),始建进士科(考试的科别,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

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作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定制。

依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记载,孟郊于贞元十二年(西元796年)登进士第,时四十六岁。

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是说:

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是而立之年,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应该是不会存在,因为是知天命之年。

难怪孟郊四十六岁登上进士榜,高兴的心情,从他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诗来看,几乎把几十年为仕途的努力和艰辛,都一扫而空。

(4)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在皇帝手中,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湖名法”。

录取人数比唐朝更多。

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不再生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考律令、断案。

(5)明代科举考试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人个见解。

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板书:

第一课: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

二、宗法制

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含义

二、产生条件

三、发展历程

四、加强的主要方式哪些方面

五、演变趋势(特点)

六、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南平市高级中学

2018年高考

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