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41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绵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送审稿)

 

绵阳市科学技术局

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机遇与挑战-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机遇-4-

(三)面临挑战-6-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8-

(一)发展目标-8-

(二)主要任务-10-

1、建设三大载体-10-

2、实施六大专项-11-

四、重点发展领域-13-

(一)电子信息-13-

(二)先进制造-14-

(三)新材料-14-

(四)环保与新能源-15-

(五)现代农业-15-

(六)科技服务民生-16-

五、主要措施-17-

(一)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17-

(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17-

(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18-

(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19-

(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19-

(六)强化基层科技工作-20-

(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20-

“十二五”是我市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

未来五年,科技工作的主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此,根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国省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坚持实施“科教兴绵”和“人才强市”战略,狠抓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环境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稳步发展。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拥有在绵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建设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四川省创新型企业49家;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个;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科技经济园区2个;综合孵化器4个。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国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0余项,国省科技拨款4亿元,比“十五”增长66.9%,市本级财政不断大加科技投入力度,增设绵阳市地方创新基金,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累计实施了710项,资助资金1亿元;全市共申请各类专利5140件,授权2906件,分别比“十五”增长195.1%和162.1%,年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居四川省第二位;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各级科技成果奖励近500项,年均转化技术成果1500项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54%;到2010年全市拥有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2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有突出贡献专家900名,人才密度达到1200人/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先进制造、精细化工和节能环保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0家,重新认定69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4.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3%。

绵阳科技城机床数控产业基地、国家数字视听产业园、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二次雷达系统及空中交通管制装备的科研生产基地已具雏形。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如:

长虹公司研发的“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技术,九洲公司研发的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东材科技集团开发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无卤阻燃共聚酯树脂、薄膜和纤维生产技术,新晨动力公司研发的D20柴油发动机、V19汽油机等。

——军地结合创新取得新进展。

依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丰富科技资源,军地联合坚持推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搭建军民结合创新平台,转化军民两用技术成果。

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院地、军地联合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

设立了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和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设立了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有机融合,成功培育军民融合型高技术企业100余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军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初步探索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有机衔接的军民融合发展有效途径。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市9个县市区先后被列为国、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其中国家级4个),列入国家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1个,国、省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各1个,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

围绕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种养加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共培育引进新品种210个,研发引进新技术120项,开发新产品60个,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以上。

——科技服务民生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突出科技服务民生主题,列入了国家“十城万盏LED应用示范工程”城市,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山地丘陵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江油附子、银杏,平武天麻,安县枣皮,三台麦冬等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深入推进。

建立省级科普教育基地8个。

坚持开展了每年的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经常性开展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科技宣传、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

(二)发展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孕育出新的科技革命。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新兴科技革命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应用转化速度加快,深刻改变着各国经济和社会面貌。

面对国际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新挑战,各国纷纷吸引创新要素聚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我市必须抓住这一机遇,规划布局,集成资源,大胆创新,积极抢占制高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进行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和重要途径,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才有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

我市作为我国实践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重要试验示范区和西部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必须坚持将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和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作为主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部署:

今后10年,必须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发展方式正在从传统的“输血型”向内生的“造血型”转变。

这就要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把发挥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科技城建设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来,绵阳科技城建设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军民融合体制创新、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成果显著,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速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

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科技创新就必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面临挑战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压力日渐加大。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不仅是对各级政府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绵阳科技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多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国防科技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尚待提高等。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产业主导、军民结合、注重实效”科技工作思路,着眼绵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实际需求,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军民融合为特色,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优先。

把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科技、技术、管理、知识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运用市场竞争和产学研结合机制,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

——坚持军民融合。

激活绵阳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坚定不移的走军民融合道路,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民用产品为方向,形成军品、民品、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以带动相关产业成长和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市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扩大和深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借助外力提高创新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

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市场与政府资源,发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各类要素集聚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绵阳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民科学素质大幅提高,民生科技进步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对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在西部城市中名列前茅,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产业集中地,把绵阳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数达2600件,其中发明专利数占30%以上,年专利授权数超过2000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技术自给率达60%。

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到2015年,全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5个,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把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集群和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5年,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25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15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9个,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5个,开发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特色产品,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加快聚集。

到2015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人才密度达到1300人/万人;万名劳动者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高于全国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科技发展环境明显完善。

认真贯彻落实以《科技进步法》为主体的各项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制度,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到2015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7%以上,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主要任务

按照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积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十二五”绵阳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建设三大载体和实施六大专项。

1、建设三大载体

——知识创新载体。

提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强势学科的知识溢出效应、人才支撑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构筑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动力新城,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创新平台,建成以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依托的知识创新载体。

——技术创新载体。

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通过创新型企业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整合,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

建成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载体。

——成果转化载体。

创新科技成果转换应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国家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园区的各类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综合科技服务网络,构筑和完善内外结合、军民结合、高效运行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交易载体。

2、实施六大专项

——工业强市产业推进专项。

旨在推动“工业强市”、推进“三个加快”。

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路径,倾力打造“2+4”重点优势产业,促进绵阳经济发展,支持大型骨干企业攻克影响、制约其发展壮大的技术难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科技需求,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融合创新产业专项。

旨在按照“一院所、一园区、一产业”的思路,打造院所创新产业带,促进和推动绵阳雄厚的军工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优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运行机制好、经济效益佳的军转民引导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

旨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相关高新技术领域中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竞争力、市场前景好的研究开发项目,培育、形成一批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产业群。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旨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

优选一批已取得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示范或推广,具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和能够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科技富民及新农村建设专项。

旨在推动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围绕我市优势特色农经产业,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战略重点产品,以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服务民生专项。

旨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活、生产、生态发展中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

重点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灾区生态重建与城乡环境保护研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生物工程及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等。

四、重点发展领域

壮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参与国家重大专项。

加大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向高端发展力度,推动电子信息、汽车、食品产业向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发展,尽快实现产业、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产品、效益同步提高;加大以三网融合及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非核动力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力度;重点解决现代农业、人口与健康、城建与交通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

(一)电子信息

突出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和基础性软件技术的研发,重点研究开发物联网传感技术、设备及系统集成,“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设备;三维直显(裸眼3D显示)技术及设备;航空航天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应急通讯指挥系统;大吞吐量无线通信技术和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及设备。

掌握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制造技术、大功率激光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及装备;智能电网通信、控制技术及装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家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面向云存储、云计算的软件产品、设备安全与信息安全系列新产品等。

开展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先进制造

重点突破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高功率激光器、磁流变精密抛光、大功率激光加工成套装置;突破风力发电机设计技术,研制风、光发电关键设备;掌握高档机床数控系统设计与制造、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工艺技术及装备、高危险物自动化装配技术及生产线、辐照加工设备、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及装备;进行汽车电子组件高端技术及产品开发,发展新型汽车发动机总成、汽车零部件生产关键技术;开展制造业信息集成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

(三)新材料

发展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相关工艺技术,开展军民两用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高分子复合材料设计合成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电化学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第三代光伏材料、车用储氢材料、人工晶体材料、核材料、同位素材料、辐照材料、超硬材料、特种钢材新工艺和新产品;加强生物质材料、环保新材料、节能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发展可辐射拓展到农药、医药、日用化学品等众多领域的医药中间体产品研究与开发,形成新型安全高效低毒农用化学品产业链。

(四)环保与新能源

重点开展脱硫脱氮、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重大技术研发;推进液体固废和污泥治理、废旧家电汽车回收再利用、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开发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加强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研究开发。

攻克燃料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掌握高性能电池、动力电池等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产品;推广化工及建材行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突破低成本、高性能LED功能性照明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

(五)现代农业

重点开展优质、抗逆、高产农经作物新品种培育、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猪、牛、羊及小家禽和水产优良新品种(系)繁育引进及健康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粮油、畜禽、果蔬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储运包装、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充分利用绵阳本地特色资源为原材料开发特色食品、饮品;大力开展现代节水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示范;畜禽绿色饲料添加剂研制;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技110等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试点示范;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训。

(六)科技服务民生

加大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治疗技术、生物制剂的研究力度;开发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绵产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新传染病、重大疾病和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加强艾滋病流行因素及高危行为干预研究;进行老年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加强食品安全、灾害预测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地震、暴雨、洪水、干旱、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灾区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与应用;城乡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认识科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推进科技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目标责任制考核。

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加大军民融合机制、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等三大机制创新;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和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落实科技人才培育、引进的各种优惠政策,切实激活现有人才队伍,提升科技竞争力。

通过创新军民融合领导体制,构建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体系,推动国防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速国防军工企业市场化进程,实现军民高技术双向转移,突破军民融合体制障碍,鼓励军地联合培育新型产业组织,加速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科技合作,本着“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合作”原则,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标准共定、基金共设等途径,创新建立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支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开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试点,推动院企、校企互动联盟,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成果流向企业。

(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等投资机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

创新贷投结合方式,探索银行业与创投机构间的多渠道融资和综合性金融服务模式,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加快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推动企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品牌。

支持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扩大风险补偿贷款范围。

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科技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解决方案,推行科技专家参与的贷款评审机制,提高贷款决策专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通互联。

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手段,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资源合作互动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紧密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上,鼓励产学研各方发挥综合优势,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成,协同抓好一批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传统产业改造重大项目。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

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完善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加大专利实施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其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和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