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39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docx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篇一: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本书,最近刚看不久,可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对哲学的看法改变了很多。

虽然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也没有在细节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过这本书和我所查找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思考和关于波普尔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在这里不仅了解了波普尔的对于科学哲学的思想,还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从这里我改变了对传统的看法,对我们一直所接触的和学习的主流科学与哲学有了另外的较为理性的思考;另外从这里我再一次深刻思考了关于理性和感性。

波普尔从爱因斯坦和康德那里找到了两个思想来源:

批判和唯理主义,找到了这个出发点、基石和内核。

他建立了同逻辑实证主义针锋相对的科学知识观,就是他提出的反归纳主义-伪证主义,其结论是:

知识和假说。

他认为,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科学的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新的经验参与,科学就是理性不断做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评即被伪证。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标准应当以―可伪证性‖为判据。

作为科学知识表征的可伪证性可以定量加以刻画,因此引入―可伪证度‖的概念,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而科学陈述的可伪证度越高,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经验含量就越多,即知识含量也就越多。

首先我认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观点基本上和他的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与反驳两部分:

对于他的猜想,他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北批判。

‖其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犹如我们在老师的课上所讨论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一样,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

那么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

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

可以将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的观点和思路表达为:

理论(命题、问题)的出现——观察、思辨(直觉)——猜想(假设)——证伪性检验。

对于反驳,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

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

对于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关于命题的提出和证实是这样的路线:

由观察到归纳到命题证实。

这样就是命题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证明。

而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不是这样,证伪主义的关于命题的提出发展路线是这样的:

思辩到猜想到证伪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继续证伪。

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由实际观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学家(科学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关于命题的证明,波普尔认为命题的永远不能够被证实正确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来证明这个命题还没有错误,而这个证明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命题被证明是错误的(即证伪),从而通过思辨提出下一个命题,并接着进行证伪,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

由这样的区别确实可以有

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

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猜想-理论体系-证伪的检验,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

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而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由是科学逐渐接近真理。

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处于哲学家和科学家大脑中的这种反反复复的批判和被批判作出了深刻的分析,这算是对于哲学本位之本位的思考。

对于波普尔的观点,我是基本支持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永远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度。

只有暂时的、一定范围内的适用,而没有绝对的和永恒的真理。

譬如我们所熟知牛顿力学及三大运动定律,在牛顿体系建立以后有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终极理论了,因为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时所能观察到的绝大部分现象,从微观到宏观,一直到星球的轨道运行,并且运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准确的预测许多现象,并得到了证实。

但是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这个理论体系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出现了,从而导致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物理基础理论的一次大革命。

另外我联想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很有趣的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大都来源于他的思考,而不是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如果我们运用波普尔的观点来看,也许这个就很容易解释了:

在牛顿体系建立的时期及其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是用证实主义来分析科学问题的,人们从当时所观测到的现象,运用了证实主义―证实‖了这个体系的绝对正确性,并把它推为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其中出现了关于机械的人和机械的社会的哲学观点)。

而当科技的发展最终打破了这个―终极理论‖的适用范围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它是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的,于是作为终极理论,这个牛顿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证伪了的(被反驳掉的)。

这个时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体系正在逐渐建立成熟起来,这两个科学理论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是基于科学家的思考想象提出来的,我想这个或许就是波普尔理论中所说的由思辨而提出猜想吧。

关于这两个理论的证伪,现在还没有重大的突破,不过已经有些矛盾的东西出现了,例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两个理论却是不相容的。

我个人认为这将是另一个更高级的理论的生长之地,当然了,或许这两个理论本身的不断修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又重新定位了我的哲学观,我以前的哲学观(也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哲学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排他性很强,而且我们所受到的哲学教育也有故意贬低其他哲学流派和观点的嫌疑;对于其他的哲学理论批判的态度很多而且对于西方的其他的哲学观点也是知之甚少。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发现如果真正的要想了解哲学,就需要稍微抛开阶级和政治的思想;学习西方哲学家们的思辩和逻辑的思维,学习他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去考虑他的流派的问题,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想财富,从古代的苏格拉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复兴时期的笛卡尔、牛顿、康德等,到近代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这里面我对康德的看法是改变最大的,在我们的学习里一般认为他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但是康德的很多观点确实值得让我们好好的思考;他说:

―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强加于自然。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类社会正是如此,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人造出来的都是人为的制度和规律,这些东西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的知识是人的思想,虽然我们存在与物质之中,但是我们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无法证明这样的规律在自然中是正确的,我们只能批判它的错误;这正是波普尔的观点的来源。

【篇二: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031610171刘腾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哲学类的书无疑是我们的要害,我们不喜欢哲学累的书籍,因为我们认为它很空泛、很难理解、很乏味,但是自从我读了著名科学家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时,就对哲学类的书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善。

开始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抱着无聊就随便看看的态度看的,但是当我真正的去读时,我才发现了它内在的精华。

我认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观点基本上和他的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与反驳两部分:

对于他的猜想,他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北批判。

”其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犹如我们在孙老师的课上所讨论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一样,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

那么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

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

对于反驳,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

批判;具体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

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

对于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关于命题的提出和证实是这样的路线:

由观察到归纳到命题证实。

这样就是命题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证明。

而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不是这样,证伪主义的关于命题的提出发展路线是这样的:

思辩到猜想到证伪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继续证伪。

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由实际观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学家(科学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关于命题的证明,波普尔认为命题的永远不能够被证实正确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来证明这个命题还没有错误,而这个证明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命题被证明是错误的(即证伪),从而通过思辨提出下一个命题,并接着进行证伪,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我了解到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

由这样的区别确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

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到猜想然后再到理论体系最后到证伪的检验,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

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而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由是科学逐渐接近真理。

在如今科学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猜想与反驳的思想是必不可少

的,只有拥有这种思想,我们才能不断的在科学上取得进步,不断的让科学为我们服务;只有拥有这种思想,我们才能去验证一些理论的真与伪。

【篇三:

波普尔读书笔记】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科学知识的增长(196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对波普尔的介绍:

摘自中译本序

karlpopper,1902—1994,生于奥地利,是一名犹太人,是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

二战后定居英国,1965年授予爵士称号,英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其哲学涉及科学,社会问题,但他的煊赫声名和重大影响主要来自他的科学哲学。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

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流派纷呈。

打开此局面并居于中枢的人是波普尔。

他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

它的提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它是对现代自然科学作出的唯利理主义反应。

他据此基本观点建立起了呈严密理论形态的“猜想—反驳方法论”。

这个科学方法论就是他的科学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主体。

他的科学哲学的其他部分则是对这主体的发挥,即主张知识客观性的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自然科学革命的第一个哲学产儿。

它本质上是从经验主义观点出发,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对这场科学革命所作的方法论总结。

囿于经验主义,它把科学知识归纳为通过归纳法从经验确立起来的即得到证实的真命题,科学的发展是这种命题和由它们构成的理论的累积;它把方法论分析局限于用形式逻辑工具对现成知识——概念、命题、理论——作静态的分析。

因此它最终建立了关于科学证明的现代逻辑方法论。

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方法论是关于科学发现的方法论。

他从爱因斯坦和康德那里找到两个思想来源:

批判和唯理主义。

首先,他建立了同逻辑实证主义针锋相对的科学知识观。

即反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其结论是:

知识是假说。

科学的精神是批判,即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

这就是说,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

因为可证实性判据不可能,不合理。

可证伪性是合理的可能的。

它的工具是否定式假言直言三段论这种演绎法,因为据之可借助判决性实验从单称陈述的真论证作为科学知识的全称陈述的假,即可实现证伪。

他还认为可证伪可以量度,引入了可证伪度。

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而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经验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识含量越多。

】不懂

他从证伪主义出发对科学作出分析。

突破把知识看做静态的积累而加以逻辑分析的框框,把科学看做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加以分析,从而把这过程通过“理性重建”而复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

“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尝试性解决就是科学发现,排除错误需要诉诸经验,接受那些较好的经受住了经验检验的理论(尝试性解决),尽管它最终被证伪。

较好的经受住证伪的理论被认为是确认度高的理论。

此外,他还用逼真度取代“真理”作为对科学进步的量度。

他认为一个理论的内容包括真性和假性两部分,而逼真度是真性内容减去假性内容的差。

波普尔根据这个知识增长图式建立他的理论。

他提出,科学发现包含猜想和反驳两大环节。

科学家根据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证伪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说,这样的假说具有较多的真性内容。

这里无需经验参与。

尝试性的理论即假说提出后,就进入反驳,这时要根据经验,按确认度高的要求进行排除错误,保证理论的假性内容减少或不增加。

通过猜想-反驳,科学发现便获致逼真度高的理论。

他分别为猜想和反驳制定了具体的方法论原理。

猜想的原理包括4点:

理论不是始于观

察,观察中渗透理论;形而上学起重要作用;科学发现的心理学;猜想应满足简单性、可独立检验性和不会很快就被证伪这三个要求。

反驳的原理课归结为3点:

批判;排除错误;判决性实验。

不明白。

波普尔的贡献是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而他的问题是看不到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本身的合理性。

首先,可证实性划界标准是科学的必要表征,尽管科学的标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种划界标准。

其次,证明方法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波普尔方法论的反驳环节中的确认和确认度要求也具有证明方法论的意义,可以作为对证实的证明方法论的一种补充和修正。

总之,波普尔企图以自己的方法论取代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不免失之偏颇。

这已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后来的发展所证明。

从波普尔自己开辟的科学方法论发展方向来看,他的方法论主要在2个地方显得过于狭隘。

1、他对“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因而囿

于主要用“理论”这个逻辑范畴来重建过程。

这样他的科学发现方法论同科学

实际相比仍然显得贫乏。

2、他片面地把证伪、批判、革命等方面强调道不恰当的程度,抹杀了科学正常时

期的建设性活动,因而方法论未能反映科学实际的这一方面。

但是波普尔方法论的这一局限性却给后来的发展指示方向,留下了广阔地盘。

库恩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所谓科学哲学“历史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在西方自然科学家中间也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

波普尔作为科学哲学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极感兴趣,把他的猜想反驳论运用于这个领域,提出了他的社会哲学。

这个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反对历史决定论,采取反马克思主义立场。

这些思想系统的反映在2部书里: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50年。

波普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决定论加以反对。

他提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否认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作出科学预言的能力;认为资本主义本性已经改变,反对进行社会革命,主张逐步的社会工程。

他认为历史决定论是把牛顿和达尔文的决定论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产物。

而他的科学哲学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是试错性(他把猜想反驳法称为试错法)的猜想,因此科学中决定论是站不住脚的。

这样,历史决定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经验是人们给他们所犯的错误取得名字。

——奥斯卡维尔德。

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是尽可能快地犯错误——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

序言(波普尔自己写的)

这本书论及一个十分简单的论题,即我们能从错误中学习。

文章和讲演构成了关于知识及其增长的理论、这是一个理性的理论,它规定理性论证的适度的但却重要的作用,即批判我们在尝试解决问题时所犯的错误。

还是个经验的理论,规定我们的观察的同样适度和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即检验,通过检验可能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

虽然这个理论强调了易错性,但不屈从怀疑论,因为它强调了知识能够增长,科学能够进步的事实,而这正是因为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和对我们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进步的。

猜想受批判控制;就是说由包括严格批判检验在内的尝试的反驳来控制。

猜想可能经受住这些检验而幸存;但它们决不可能得到肯定的证明:

既不能确证它们确实为真,甚至也不能确证它们是“或然的”(在概率演算的意义上)。

对猜想的批判极为重要:

通过指出错误使我们理解我们正试图解决的那个问题的困难。

我们会越来越熟

悉问题,提出越来越成熟的解决:

对一个理论的反驳——始终是使我们接近真理的前进的一步。

正是这样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由于从错误中学习,我们的知识在增长,尽管我们决不可能知道——绝不确实的知道。

既然我们的知识能够增长,就没有任何理由对理性感到失望。

既然我们决不可能确实的知道,就不可能存在有权声称是权威的权威,有权为我们的知识沾沾自喜或者自命不凡的权威。

兼而有之,这本书提出的基本论点,适用于许多主题,从哲学、自然、社会科学史问题到历史、政治问题。

?

?

?

?

我使用的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指在英国使用的那种意义(但在美国或许不是那样适用):

说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不是指一个同情任何一个政党的人,而是指一个珍视个人自由和懂得一切形式的权力和权威所蕴藏的危险的人。

1962年春于加利福尼亚,伯克利。

目录

导论

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p3—p46

猜想

一、科学:

猜想和反驳

附录:

科学哲学的若干问题

二、哲学问题的本质及其科学根源

三、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

1、伽利略的科学和对它的新背叛

2、利害攸关的问题

3、第一种观点:

终极的对本质的解释

4、第二种观点:

理论是工具

5、对工具主义观点的批判

6、第三种观点:

猜想,真理和实在

四、关于一种理性的传统理论

五、回到苏格拉底哲学家

附录:

历史上的猜想和赫拉克利特论变化

六、谈贝克莱是马赫和爱因斯坦的先驱

七、康德的批判和宇宙学

1、康德和启蒙运动

2、康德的牛顿宇宙学

3、批判和宇宙学问题

4、空间和时间

5、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6、自主性原则

八、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地位

1、康德和经验逻辑

2、哲学理论的不可反驳性问题

九、逻辑演算和算术演算为什么可应用于实在

十、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

1、知识的增长:

理论和问题

2、客观真理论:

合乎事实

3、真理和内容:

逼真性与概然性的对立

4、背景知识和科学增长

5、知识增长的三个要求

附录:

可能错误但形式上却高度概然的非经验陈述

反驳

十一、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

十二、语言和身心问题

十三、身心问题的一个说明

十四、日常语言中的自我涉及和意义

十五、辩证法是什么

十六、社会科学中的预测和预言

十七、公众舆论和自由主义原则

十八、乌托邦和暴力

十九、我们时代的历史:

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观点二十、人文主义和理性

附录

若干技术性的注释

1、经验内容

2、概率和检验的严格性

3、逼真性

4、数值的例子

5、人造语言和形式化语言

6、对逼真性的一个历史注释196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