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无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docx
《完整版无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无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无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
《无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限1000字)
18世纪近代化学的建立,就是从无机化学开始的,相对沉默一段时间,到了20世纪下半叶,无机化学复兴了,发展非常凶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使得无机化学复兴的首功应该是配位化学的出现和兴起,自Werner于1893年创立配位化学以来,对配合物的研究就成为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1951年Wilkinsen和Fisher合成出二茂铁及夹心配合物而获得诺贝尔奖,目前已经有20多位科学家从事与配位化学有关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配位化学和配位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研究领域和许多工业领域。
由于Robson等化学工作者将晶体工程和超分子自组装的概念应用到配位化学中,开创了配位聚合物的先河,在配位聚合物中,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者原子簇之间的相互排列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0维、一维、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的功能配合物,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
在20世纪中,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合成新材料,无机固体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制备新材料,晶体材料具有在光电、激光、通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晶体工程是根据分子堆积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超分子化学的原理、方法、控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策略用于生长晶体,设计和制备出奇特新颖,种类繁多,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新晶体已经成为设计组装各种光、电、磁、离子交换、催化等新型功能材料的主要合成策略,可以指导合成出具有预期品质功能的晶体结构,是当今最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20世纪30年代,随着量子化学的发展,提出了化学键理论,80年代,Lehn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从起初的超分子主客体化学向识别生物分子和了解生命调控机理的生命化学发展,从配合物分子向簇合物及超分子组装结构,再向分子基磁性、光电功能、氢气储存等材料发展,构建分子化学与固体化学的桥梁,微观尺度与宏观尺度的连续;从超分子的特异性能向催化剂、光电转换材料等发展,使超分子化学成为通向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桥梁,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预期21世纪的无机化学构筑了分子与固体之间的多层次的桥梁和通道,打通了微观、介观、宏观的界限,打破了化学家合成高纯度化合物和电子学家制造芯片与器件的分工,把无几材料的研究开发的不同层面组合起来,达到最高的效率和发展速度,发展超分子化学,体现了化学向多交叉、多层次、多尺度、多整合、多方法发展的大趋势,无机化学与生命、材料、能源科学、纳米科学、电子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合成新的化合物,向分子以上的层次发展,直到分子器件、分子机器,设计调控颗粒的形貌和尺度分布,特别是纳米尺度,向分子以上的层次发展,采用多种方法协同攻关,直到分子器件、分子机器。
二、学科概况(限1000字)
无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主干化学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起重要的启蒙作用,课程内容上与无机材料科学、无机合成科学、环境科学、绿色化学、新能源科学、生命科学、金属有机化学、纳米科学等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紧密相连,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无机化学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和应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和结构部分。
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始终存在2条主线,即用结构知识和热力学知识解释和预见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先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目的是反映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关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的适时提问、课堂讨论、课后辅导、介绍学术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创者当属舒注、李成善等。
28年前,他们讲授了全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化学教育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使用教材是获得全国优秀教材的《无机化学》(化学教育)(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随着专业的增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在使用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和应用化学技术专业)编写的无机化学教材。
1982年后李田、金劲松、葛秀涛、吴林森、韩有月、吴刚、冯剑等陆续进入并承担无机化学课程主讲和实验教学,使无机化学教研组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随着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新生力量的加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从系创建至今,无机化学实验设施在所有的化学实验室中尚好(有4间110m2无机化学实验室和少量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投入不断加大,添进了不少仪器设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实验都开了,同时随着新的专业开设,如化学教育,科学技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都开设了无机化学课程。
进入21世纪后,教学和科研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发表四十多篇研究和教学论文。
随着西班牙贷款的到位,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光谱等其他大型仪器的购进,教学、科研实验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8名教师全部毕业于化学科学专业,其中有教授职称3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3人。
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涉及到物理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热力学判据、电极可逆性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8名教师全部毕业于化学专业,其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1人、博士后1人、硕士2人。
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涉及到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问题和实验的改进,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
8名教师中,45-60岁2人,36-44岁4人,25-35岁2人。
我院现在每年有六个专业、八个班约360名学生开设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
一般一个班配备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与学生数的比例接近1:
40,实际上实验课时,一般一名辅导教师指导9名学生。
学
术
队
伍
2008.12
(在编共8人)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人
副教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
人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人
具有
博士学位
人
具有
硕士学位人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2
2
2
36至45岁
1
1
1
1
46至55岁
5
3
1
1
56至60岁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名;省、市优秀专家名;省百千层次人才名;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名;省级教学名师名。
科
学
研
究
2004.1
至
2008.12
发表论文
共47篇
在学术刊物
发表45篇
在学术会议
发表2篇
SCI、EI、ISTP
收录20篇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发表论文篇/年·人
出版学术专著共部
出版译著共部
获国家级奖
共项
获省部级奖
共项
获高校人文社科奖
共项
获其他科研奖
共项
获得发明专利
共项
科研成果转让
共项
科研成果被采用
共项
直接经济效益
万元
2004.1
至
2008.12
支配科研经费合计万元(不含配套),平均每年万元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万元/年·人
2004.1
至
2008.12
承担科研项目共8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0项
省(部)级项目8项
厅(市)级
项目项
承担的横向课题项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15万元
教学与人才培养
2004.1
至
2008.12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项
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项
获国家精品课共门
获省部级精品课共门
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共1篇
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共部
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共部
出版教材教学用书共部
工作条件
2008.12
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200M2
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9台(件)
仪器设备值
合计1200万元
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种
2004.1
至
2008.12
投资仪器设备费合计80万元
用于购置本学科图书经费合计万元
用于改善本学科点工作条件的其他投入合计万元
2、主要研究方向(2~4个)
主要介绍本研究方向内容、主要研究成果及队伍概况;(每个方向不超过300字)
以与环境化学物质(如气体)之间作用所引起的电阻改变来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敏感材料探索为主的功能材料研究始于1997年。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粉料合成手段、气敏元件制备工艺设备、电化学分析仪和电池循环系统及部分表征等设备,并有校级“功能材料研究所”依托。
先后负责主持此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在SensorsandActuator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半导体杂志、仪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独撰或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
在新型气体敏感材料探索、制备方法、导电性能和气敏效应及高性能锂电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相当水准。
对配合物的研究就成为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现在已经发展到研究配位聚合物的在配位聚合物中,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者原子簇之间的相互排列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0维、一维、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的功能配合物,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
本学科组已经开展了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在中外有影响的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计算化学研究“复杂体系微相分离,两性聚电解质溶液热力学”。
用化学缔合统计力学理论构作了Yukawa链状流体以及两性聚电解质溶液的状态方程。
用耗散动力学模拟对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地位领先,其中管道约束体系模拟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cromolecularTheoryandSimulations杂志(MTS,2006,15,674)。
有较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3、教学与人才培养
按“教学、科研、服务”团队建设需要,引进“教授、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和有相当科研成果并能纳入科研团队或有可能开辟新的研究阵地的博士以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重点本科学历并有相当科研和应用成果背景)企事业单位双师型”教师,按本科水平评估对“学历学位、学缘”结构合理的要求,引进优秀硕士和本科。
在院整体规划下,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鼓励硕士教师在条件容许时攻读在职博士。
完善“教学、科研、服务”考评细则,促进五高(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高师德、高奉献)教师与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让每位教师都能有自身价值的体现并充分享受到“思维理念知识能力”所带来的成果与快乐。
在学生培养上: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则;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敬业奉献精神。
掌握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
4、已有物质条件
本学科点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2100)”等仪器,资产总额270余万元。
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D8ADVANCE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V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3DCE毛细管电泳仪,HeliosAlph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ARIANCary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热电Thermo-iCAP6300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近800余万元的大型仪器即将到位
滁州学院校园局域宽带网为教师和学生检索文献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大多数网络终端都尽可能供学生自由上机、上网,进行网络学习和资料查阅。
我系拥有50台计算机的仿真模拟实验室,在供学生实验预习、精密贵重仪器仿真模拟的同时,还为物理化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对物理化学教学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提供了极大之便利。
5、优势和差距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有较高学历和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奉献精神,我们也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
但是在实验课教学中,仪器不足,因此强调验证的实验占的比重较大,综合实验较少;烧杯、试管的实验较多,现代仪器的实验较少。
另外教材建设比较薄弱,文献资料尤其外文资料不足,信息闭塞。
三、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
1、学科队伍建设
8名专业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讲师2人,且9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博士(含1名在读)3人、硕士2人,平均年龄不足30。
年龄、学历、职称、学缘(在不同学校学习1年以上的教师比例100%)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资格100%。
我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培养计划(学生的修业年限和总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教学时间分配及实践活动的安排)等(详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师资的“数量,职称、学历学位、学缘结构,教学、科研、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2、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重要体现是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和学术成果。
“功能材料,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是本学科根据我校实际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凝练出具有区域特色并能体现自身优势的学科方向;充分使用好1200万元国外政府贷款购置的“GC、XRD、DTA-TG、IR、HPLC、毛细管电泳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功能材料研究所”实验室;争取在科研立项、课题经费、论文﹙检索﹚论著、发明专利以及各类成果的获奖等方面获得突破。
精心组织协调学科成员、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和学科基地的自身条件、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需求,与相关学科、其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做强做大学科方向、积极寻求新学术生长点,管好、用好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服务、完成横向课题,多出标志性成果,乃本学科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
5、主要措施
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范各教学环节并使之成为自觉行动,引入其他高校优质资源,使本学科组整体素质再上新台阶。
每位成员都是响当当的教学和科研能手。
实现“省级教学名师或省级教坛新秀”突破。
在教学上,研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加速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规划教材”。
争取省部级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企业获取的经费支持逐年增加。
四、本二级学科对应的一级学科规划
1、本一级学科中尚未授权的二级学科名称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2、本一级学科5个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体现了化学向多交叉、多层次、多尺度、多整合、多方法方向发展,从主客体化学向识别生物分子和了解生命调控机理的生命化学发展,从配合物分子向簇合物及其超分子组装结构,再向分子基磁体和光电功能材料发展,是分子工程学的延伸及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分子过渡到材料的重要过程,它的目标是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识别机制,设计并合成具有所希望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超分子、超分子组装体及特殊功能的材料,它同化学、材料化学、医学、石油、精细华工及信息科学密切相关,在无机化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晶体工程:
是分子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分子或化学基团在晶体中的行为、晶体的设计、结构与性能的控制以及晶体结构的预测等,是实现从分子到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新颖的材料及其固相反应,近年来,已经成为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和前沿领域之一,其中有限结构分子聚集体和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和规律的探索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如何通过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构筑块并通过某种特定组装来获得具有预期结构和功能的材料是晶体工程的核心任务。
(3)磁分子材料
含开壳层分子单元的分子固体的磁性-分子磁性研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跨学科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分子中自旋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揭示分子磁性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发展和研究新的物理现象,获得磁功能及相关的功能材料,为分子电子学提供材料基础。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分子内自旋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b)三维有序分子磁体,尤其是高相变温度的分子磁体;(c)低维分子磁体,如单分子磁体和单链磁体;(d)自旋转变与分子双稳态,(e)具有复合功能的分子磁性材料。
(4)模拟生物矿化研究:
生物矿化通过有机大分子和无机物离子在界面处的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控制无机矿物相的析出,从而使生物矿物具有特殊的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多级结构和组装方式。
如由细胞分泌的自组装的有机物的形成对无机矿物的形成起摸板作用。
生物大分子矿化摸板作用的结果使无机矿物具有一定的形状、尺寸、取向和结构,从而具有一般矿物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能。
生物矿化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常矿化,如骨骼、牙齿和贝壳等的形成。
另一种是异常矿化如结石、动脉硬化、骨质增生、牙石和龋齿的形成。
可见生物矿化的研究对生物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及医学上治疗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验室模拟生物矿化过程,通过提供一定环境用表面活性剂、LB膜、一些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DNA等作为摸板在化学体系中进行生物矿化过程的模拟研究,深入研究生物矿化的特征和生物矿化的机理,不仅有助于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有助于治疗异常矿化引起的人体疾病。
发现生物矿化为人工合成具有特种功能晶体材料和智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且合成过程中所用的能量极少[3],因而引起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实验中通过在非水溶剂的蛋白质体系中模拟生物矿化,控制无机矿物相的成核和生长,寻找合成有特殊性能的无机生物材料,这对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有关生物矿化方面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
(5)纳米技术:
纳米科技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研究于纳米尺寸时,物质和设备的设计方法、组成、特性以及应用。
纳米科技是许多如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在技术上的次级分类,其定义为“1至100纳米尺寸间的物体,其中能有重大应用的独特现象的了解与操纵。
”纳米科技是尖端科技,却早就存在身旁。
举例来说,就是莲花表面的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
莲花表面的细致结构和粗糙度大小都在纳米尺度的范围内,所以不易吸附污泥灰尘。
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是自然天成,这比人类的任何清洁技术还高明。
这种莲花表面纳米化结构,自我清洁的物理现象,就被称作莲花效应。
纳米科技是学习纳米尺度下的现象以及物质的掌控,尤其是现存科技在纳米时的延伸。
纳米科技的世界为原子、分子、高分子、量子点和高分子集合,并且被表面效应所掌控,如范德瓦耳斯力、氢键、电荷、离子键、共价键、疏水性、亲水性和量子穿隧效应等,而惯性和湍流等巨观效应则小得可以被忽略掉。
举个例子,当表面积对体积的比例剧烈地增大时,开起了如催化学等以表面为主的科学新的可能性。
微小性的持续探究以使得新的工具诞生,如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
结合如电子束微影之类的精确程序,这些设备将使我们可以精密地运作并生成纳米结构。
纳米材质,不论是由上至下制成(将块材缩至纳米尺度,主要方法是从块材开始通过切割、蚀刻、研磨等办法得到尽可能小的形状(比如超精度加工,难度在于得到的微小结构必须精确)。
或由下至上制成(由一颗颗原子或分子来组成较大的结构,主要办法有化学合成,自组装和定点组装。
难度在于宏观上要达到高效稳定的质量,都不只是进一步的微小化而已。
物体内电子的能量量子化也开始对材质的性质有影响,称为量子尺度效应,描述物质内电子在尺度剧减后的物理性质。
这一效应不是因为尺度由巨观变成微观而产生的,但它确实在纳米尺度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物质在纳米尺度时,会和它们在巨观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
不透明的物质会变成透明的(铜)、惰性的物质变成可以当催化剂(铂)、稳定的物质变得易燃(铝)、固体在室温下变成了液体(金)、绝缘体变成了导体(硅)。
纳米科技的神奇来自于其在纳米尺度下所拥有的量子和表面现象,并因此可能可以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和制造许多有趣的材质。
3、本一级学科预期授权时间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