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32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docx

语文版教案7年级下

 

语文版

 

初中语文电子教案

 

城西中学

欧阳鑫编辑

2011年9月

语文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全  

册  

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7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6课,略读课文(标*号)14课。

其中包括5个现代文单元,每单元4课。

第一单元状物,第二单元传记,第三单元童话,第四单元现代诗,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第六.七单元:

古诗文。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四篇与动物有关的状物文章,托物言志的《石榴》;咏物抒情在《海燕》;细描动物性格特征的《白鹅》和《鹤群》表现出齐心协力、友爱互助。

  第二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

有文学家自己的生平经历的《鲁迅自传》,有革命家口述的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还有足球明星贝利的《第一千个球》,还有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的《少年爱因斯坦》。

  

      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骆驼寻宝记》赞扬了骆驼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坚忍不拔、执着无私的性格特征;《地毯下的尘土》告诉人们做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巨人和孩子》阐明了爱心你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 讴歌友谊、友情的《蟋蟀在时代广场》。

  

      第四单元中的文章尽是诗歌,《我爱这土地》用象征手法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乡愁》表达思乡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期盼;《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阐述了热爱生活、热爱青少年、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纸船》表达了对儿童的热爱之情。

  

   第五单元说明文。

先总后分的《苏州园林》,大胆想象的《桥梁远景图》,采用拟人手法的《洲际导弹自述》.语言生动的《珍稀的动物——针鼹》。

  

    第六单元是古代散文单元,让同学们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的文体特点。

《黔之驴》;《陋室铭》;《爱莲说》;《口技》;《诗词五首》。

   第七单元是古代传记和寓言单元,让同学们了解【传记】【寓言】的文体特点。

《强项令》;《包拯》;《岳飞》;《列子》;《诗词五首》。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三次综合性练习分别是:

【为本地人物立传】、【文学风采】、【主题探究学习——桥】,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4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3、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单元章节  

教学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授课形式  

教学节数  

教学进度  

备注  

   

第一单元:

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目标:

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第二单元:

传记单元。

   目标是:

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第三单元:

童话单元。

   目标是: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第四单元:

现代诗单元。

   目标是: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五单元:

事物说明文单元。

   目标是: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第六单元:

古诗文单元。

   目标是:

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度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目标是:

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第七单元:

古诗文传记单元。

   目标是:

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状物类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

要求学生在课前总观单元全貌,课上让学生自己略读课文,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认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精读一至二篇课文,其余课文在学生自读之后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组织验收和讲评。

课文学习顺序可灵活安排,“思考与练习”中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最好在学习课文时完成,可以将阅读理解题作为学生研读课文的切入点或话题,开放性练习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传记的文章的阅读和写作。

在学之前应对这些名人作一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深入课文之前应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总的框架,然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童话,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认知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课堂教学可采用默读、朗读、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课堂气氛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

课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

  

【四】本单元选取四篇诗歌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著名的诗人,在教学课文前,宜先作简单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的难点,课后练习已基本涉及了,可借助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加以解决。

对课文艺术上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总结。

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五】本单元说明文阅读教学,四篇课文说明的事物不同,方法各异,教学中要有所侧重:

《苏州园林》着重学习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桥梁远景图》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并展开想象;《洲际导弹自述》着重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珍奇的动物——针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上。

握  

【六.七】

1了解每篇古文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特点;  

3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启发

   

   

   

   

   

   

剖析

   

发散思维

   

   

诱导

   

   

   

引导观察

   

   

   

归类分析

   

   

   

12节

   

   

   

   

   

   

12节

   

   

12节

   

   

   

12节

   

   

   

   

12节

   

   

   

12节

   

   

12节

   

   

   

1  

|

3周

   

   

   

   

4  

|

5周

   

6  

|

7周

11  

|

13周

   

   

14  

|

15周

   

8  

|

10周

   

16  

|

18周

   

   

   

 

第一单元

1、石榴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

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

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

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主要作品有:

《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

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

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

可分几部分?

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

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

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

(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

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

“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

似“破口大笑”。

    子粒:

“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

(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

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

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

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

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

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

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

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

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

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

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

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

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

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

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

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

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

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2.海燕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

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

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

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

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

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

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

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3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

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

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

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

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