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258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0题;共124分)

1.(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

豫章之临川人。

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

见者啧啧曰:

“汤氏宁馨儿。

”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

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

每试必雄其曹偶。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

“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曰:

“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

“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

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

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

家人笑之:

“老博士何以书为?

”曰:

“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

”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

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

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

人劝之请托,曰:

“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指床上书示之:

“有此不贫矣。

”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

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

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

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

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

公非自信其心者耶?

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

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

②蹠戾:

乖舛,谬误。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

称雄                

B. 酬以馆选           酬:

应酬

C. 以乐留都山川       乐:

喜爱                  D. 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

考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 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 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 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者益复啧啧曰:

“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②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

公非自信其心者耶?

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2.(2019•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

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

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期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3.(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4.(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5.(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

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

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

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

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

“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

“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

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②矩钱:

犹规则、法度。

③碱:

似玉的石头。

④考功郎:

吏部官员。

⑤参:

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

⑥岛寇事:

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

符合                

B.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

诘问

C. 字不得累句         累:

积累                   

D. 以不能附会         附会:

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 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 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路者丧

D. 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 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 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

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闺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 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

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②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6.(201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嗟夫!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

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

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

学官名。

③乾道:

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元本本                      元:

探索

B.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

察看

C.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

符合

D. 兵其细也                      细:

小事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 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 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 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 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②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③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7.(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

“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8.(2019•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①曰:

“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

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囊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溃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②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

且曰: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

抑人事乎?

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

而日是川之为尤!

又曰: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

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伯阳父:

周朝大夫。

②澒洞轇轕:

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概于圣                    概:

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

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

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

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

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

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

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

途径、原因

A. ①⑦                            B. ②⑧                            C. ③⑥                            D. 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 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 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 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 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 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