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6686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电

第一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

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

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

大的电器有哪些?

小的用电器有哪些?

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

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

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讨论:

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反思:

关于电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们能提出或发现一些问题。

调查活动前,除了强调注意安全外,必须要做两件事:

一是对需要调查什么,怎样开展调查等相关内容进行引导,第二是要给学生准备一本科学文件夹。

 

 

第二课时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

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

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

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说说电线的特点;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 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 分别试着连一连。

•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反思:

点亮小灯光看起来似乎简单,实际上有很东西值得研究。

学生拿到电线、电池立即就能一个小灯泡点亮,但是,他们还没有去认识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

 

第三课时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

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

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发现问题:

一个人操作很难。

(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

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

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

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

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

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

为什么?

板书设计: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反思: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

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的实物图画下来。

 

第四课时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

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

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

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

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

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

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

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

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反思:

教学的关键是要给学生设置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去查找出故障的原因。

为此,要精心准备一些有结构的材料。

 

第五课时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

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

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

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

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

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反思: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课中的意图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在于开展一项有价值的研究。

 

第六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

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给小电灯做一个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