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览14.docx
《中国文化通览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通览1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通览14
第五节节日文化
节日的起源
节日起源于古代历法,所以要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历法。
我国传统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习惯上称为农历。
农历基本的历算方法是:
以月亮的朔望周期来定月,用置闰月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
因为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称中历、夏历,也称阴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
逆言之:
古代以十二时(辰)为一日,日分昼夜;五日为一候,共得七十二候;三候为一节气,共得二十四节气,;二节气为一月,共得十二月,月有阴晴圆缺;三月为一季,共得春夏秋冬四时(季);四季合为一年。
其中,对形成节日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四时八节和年月日时。
具体来说,就是古代历法当中的节气、月和干支3个因素。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
每季分别以孟、仲、季表示,比如孟春指农历正月,仲春指二月,季春指三月;孟夏指四月,仲夏指五月……以此类推。
八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8个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节气。
大概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关,我国历来就非常重视时令。
早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就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即“二至二分”,后来又在二至二分中间安排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共谓之八节。
秦以后,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定。
具体说来:
从小寒之日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约历时30天),即过渡到另一个节气,一年一共得十二节气(简称“节”)。
从冬至之日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历时也是30天),便开始过渡到另一个中气(简称“气”),一年也得十二中气。
如下表: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节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
在这里,节(或气)正是对岁时的分“节”(“节”的本义是指竹节)。
两节交接过渡的时间,谓之交节;交节之日,则为节日。
伴随着二十四节气,出现了不少节日。
流传到现在,有些节日仍与节气有关,比如立夏、夏至、立冬、冬至等。
有些节日,则逐渐脱离了节气的本来意义,演变成了传统节日。
还有些节日,则逐渐与传统节日合流,比如原属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与传统纪念节日寒食节现在已合为一体。
“年”是一个象形字,从禾从人,是一个谷子成熟、人在负禾的形象。
后来便引申为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即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一个太阳年的时间为365.24219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月”的本义是月亮,历法中是指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
古代的农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包括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总共是354天,比实际太阳年的日子要少11.24219日。
因此,古人采用了置闰——设置闰月的方法,经过实践,最终得出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规律。
其中,每月月亮的朔望晦,也是形成节日的主要标准之一。
朔为“上日”,是每月的初一,又称“元日”。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乃农历新年之始,是一年中最早的节日。
《初学记》引《玉烛宝典》曰:
“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
”辛亥革命后,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新年,可民间仍将农历正月初一视为“新年”,并且是“大年”,而公历一月一日则谓之“洋历年”。
望日月圆,为每月之十五。
古有“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上元”,乃天官生日,主赐福;七月十五“中元”,乃地官生日,主赦罪;十月十五“下元”,乃水官生日,主解厄。
后来都发展成为节日。
八月望日,即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秦汉时期,中秋即“仲秋”,指农历八月份,该月内主要以白露节为节日,一般节前筮卜,择节后吉日祀神。
后来逐渐将日子确定到月圆之日,即十五日。
唐宋时,中秋节已极为流行,现在则成为汉民族除春节之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历法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则是干支纪时。
所谓干支纪时,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
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取其最小公倍数60作为一个循环周期,俗称“六十甲子”。
干支纪时法也使得许多平日逐渐上升为节日。
比如先秦时期的“上巳节”,原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以郑国之俗为代表(可参见《诗经·郑风·溱洧》),是日“祓于水滨”,即在河边举行招魂续魄之礼,并举行盛大的露天舞会。
魏代已将日期确定为三月初三,而不必巳日。
以后便形成了三月三的各种节日习俗,比如踏青、放风筝等。
与此相类的还有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
干支纪时形成的节日,后来多附会一些传说,演变成为传统节日。
比如五月五日端午节,后来便附会了屈原的传说,成为一个传统节日。
值得注意的是:
古代有些干支日不仅不能成为节日,反而规定为忌日。
比如古代有“子卯不乐”之说,每月的子日和卯日为“恶日”,是日不能举行庆祝或祭祀活动,这就是《左传·昭公九年》中所说的“辰在子卯,谓之疾(忌)日”。
此俗流传数千年之久。
但是,古代的一些忌日,后来却演变成了传统节日。
比如五月五日端午节,源于五月子日,即恶日。
因时值初夏,病毒渐趋猖獗,于是日有驱五毒之俗。
现在端午节仍有戴荷包、系五色线(指五色毒龙)等习俗,均起源于此。
从时间、日期等表象上看,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历法,与节气、月历、干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从精神、观念等深层次上看,节日的形成又与古人的信仰有关。
在传统节日的形式背后,有着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实用需要。
节日的出现,大都与古人的祭祀,亦即信仰、崇拜有关。
其目的不外乎两条:
“求福”与“避祸”。
因此又可以说:
节日起源于古人对鬼神的恐惧心理,他们企图通过对鬼神的祭祀,达到“求福”、“避祸”的目的。
而这种特殊的祭祀日,便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节日。
比如春节(即古代的立春节)、腊八、端午等。
腊八,即十二月腊日,原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后固定为初八日,先秦时为重要的农事祭日,或谓“祭猎(腊)神”,或谓庆贺一年的丰收,其规模相当于现在的春节。
后来,腊祭改为只供五祀,即门、户、宅、灶、井五神,同时祭祖。
再后来,与佛教的“释迦牟尼得道日”相融合,便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节日。
Section5TheFestivalCulture
TheOriginofFestivals
ChinesefestivalsoriginatedfromtheancientChinesecalendricsystem.TounderstandtheoriginofChinesefestivals,onemustfirstknowsomethingabouttheancientChinesecalendricsystem.
ThetraditionalChinesecalendricsystemisacombinationofthesolarsystemandthelunarsystem,whichisknownasnongli,theagriculturalcalendar.Thebasicprincipleofnongliis,amonthisaperiodaslongasacompletemoonchangecycle,andayearisaperiodapproximatelyaslongasasolaryear.Whenevernecessary,aleapmonthisadded.Accordingtothissystem,24jieqi(24seasonalperiodsindicatingtheobviouschangesofweatherwhentheycomearound)aredesignedtoguideagriculturalactivities,sothesystemiscommonlyknownastheagriculturalcalendar,anditisalsoknownaszhongcalendar,summercalendarandlunarcalendar.
Generallyspeaking,theancientChinesecalendardevidesayearintofourseasons,24jieqi,72hou,360days.Tobemorespecific,adayconsistsof12doublehours(shichen);fivedaysmakeupahou,sothereare72houinayear;threehoumakeupajieqi,soayearhas24jieqi;twojieqimakeupamonth,soayearhas12months;threemonthsmakeupaseason,andfourseasonsmakeupayear.Thefourseasons,theeightjieqi,theHeavenlyStemsandtheEarthlyBranchesareallimportantfactorsintheformingofChinesefestivals.
Thefourseasonsrefertospring,summer,autumnandwinter.Accordingtothelunarcalendar,thefirstthreemonthsmakeupspring,thenextthreesummer,thefollowingthreeautumn,andthelastthreewinter.Eachseasonissubdividedintothreeequallylongperiods,namelyearly(meng),middle(zhong)andlate(ji).Forinstance,earlyspringreferstothefirstmonth,middlespringthesecondmonth,andlatespringthethirdmonth.
Thefirsteightjieqirefertotheearliestdesignatedandthemostimportanteightseasonalperiods.Sinceancienttimes,Chinahasalways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seasonaltiming,whichiscloseflyrelatedtoagriculturalactivities.AsearlyasintheZhouDynasty,thefirsteightjieqiweredefined,namely,theBeginningofSpring,theSpringEquinox,theBeginningofSummer,theSummerSolstice,theBeginningofAutumn,theAutumnEquinox,theBeginningofWinterandtheWinterSolstice.DuringtheQinDynasty,all24jieqiweredefined.
Whenevertwojieqimeet,afestivalcomes.Alongwiththedesignationof24jieqi,manyfestivalscameintobeing.Uptillnow,therearestillsomefestivalscloselyrelatedtojieqi,forexample,peoplenowstillcelebratetheBeginningofSummer,theSummerSolstice,theBeginningofWinterandtheWinterSolstice.Todaysomejieqi-relatedfestivalshaveevolvedintotraditionalfestivals.
TheChineseideographnian(year)showsapersoncarryingripecrop.Thecycleofplanting,growingandharvestingapproximatelyequalsthelengthofayear,i.e.thetimeduringwhichtheearthgoesroundthesun.TheoriginalmeaningoftheChinesecharacteryue(month)was“themoon”,intheChinesecalendricsystem,itreferstothemoonmovementcycle.ThetraditionalChinesecalendardividesthewholeyearinto12months,amongwhich6monthsconsistof30daysandanothersixconsistof29days.Thus,a“Chineseyear”is364days,whichis1.14219daysshorterthanasolaryear.Tomakeupforthegap,ancientChinesesetup“theleapmonth”.Intheend,theydecidedthatinevery19years,thereshouldbe7leapmonths.Thefirstdayandthefifteenthdayofsomemonthshavebecomeimportantfestivals.
Afterthe1911Revolution,thefirstdayofthelunarmonthwasdefinedastheSpringFestival,whilethefirstdayofthesolarmonthwasdefinedastheNewYear.TodaymostChinesepeopleattachgreaterimportancetotheSpringFestival,theyregarditasthe“bignewyear”,andtheycallthefirstdayofthesolarmonth“theforeigncalendarNewYear”.TheMid-AutumnFestival,whichfallsonthe15thoftheeighthlunarmonth,wasverypopularduringtheTangandtheSongdynasties.Todayithasbecomethesecondlargest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forpeopleoftheHannationality.
InthetraditionalChinesecalendricsystem,thedesignationofyearsbyHeavenlyStemsandEarthlyBranchesdemonstratestheuniqueculturalcharacteristics.TherearealtogethertenHeavenlyStems,namely,jia,yi,bing,ding,wu,ji,geng,xin,ren,gui,andtwelveEarthlyBranches,namely,zi,chou,yin,mou,chen,si,wu,wei,shen,you,xu,hai.ThetenHeavenlyStemsandthetwelveEarthlyBranchesarecombinedandtheirleastcommonmultiple,whichis60,isregardedasacycle,commonlycalled“thesixtyjiazi”.SomeChinesefestivalshaveevolvedfromthisdesignation,forinstance,February2nd,March3rd,May5th,June6th,July7thandSeptember9th,areallChinesefestivals.Amongthem,somehavebecometraditionalfestivals,e.g.,May5thhasbecometheDragonBoatFestival,andthereisastoryconcerningthegreatChinesepatrioticpoetQuYuanattachedtoit.
Anotherfactorrelatedtotheformingof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sispeople’sspiritualdemand.Studyingmorecarefully,wecanfindthattheformingoffestivalsactuallyhavesomethingtodowithancientpeople’sbeliefs.Behindthe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s,wecanseepeople’spsychologicalandpracticaldemand.Onmostoccassions,peopleheldmemorialceremonies,offeringsacrificestoheavenandtheirancestors.Thepurposesarenoneotherthanaskingforbessingsandprayingforprotectionagainstdisasters.
春节
中国人通常所说的过大年,实际上就是指春节,也就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逐渐融合、衍变而成的一个综合性节日。
从节日的时间上来说,现在的春节实际上就是古代农历的元旦,是古代的新年。
元旦一词起自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当时规定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元”是一岁之始,“旦”则是早晨的意思。
“元旦”亦即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但古代过元旦的日期并不统一,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复为正月初一,此后延续2000多年至今。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说: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元历,将元月1日定为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正式将公历元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但中国老百姓仍然重视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过大年”或径称为“过年”,而将公历的元月1日称为“阳历年”(或写作“洋历年”)。
从节日的名称上来看,春节来自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春。
古人所谓的春节实际上是指立春节,而过年则是指农历的元旦。
立春节是一个典型的农事节日,它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来临,所以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据《礼记·月令》记载:
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率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
后来在漫长的衍变过程中,人们用“春节”来指称农历的元旦,而“立春”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农事节日一直流传到今天。
从节日的性质上来看,现在的春节来自于古代的腊祭。
腊祭,或称大蜡,是中国古代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
周朝时,腊祭与大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祭祀活动,腊祭祖先,蜡祭百神。
《礼记·月令》中记载:
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即指腊祭。
秦汉时期将两者合而为一,成为一个年终祭祀众神的节日。
腊祭的时间为腊日,腊日原为冬至以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定为腊月初八,古人于是日祭祀祖先、众神,同时兼有庆贺一年丰收的含义,其规模相当于现在的春节。
后来,腊祭改为只供“五祀”,即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再后来,又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得道日融合,便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
而原来腊祭当中的祭祖、祭众神等内容,则转移到了春节当中。
(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因此,腊祭便在孟冬十月。
)
伴随着过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物,它的大小和形状有点像一头牛。
老百姓辛辛苦苦地忙过了麦、忙过了秋,到了正月初一元旦总想轻轻松松地玩乐一番,可每到腊月三十这一天晚上子时,年就要出来吃人,老百姓深受其害,因此,老百姓就把农历的元旦叫做“过年关”。
后来,老百姓知道了年的一个弱点,就是它最怕烧得噼啪作响、火苗乱窜的大火,所以,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老百姓就围坐在一起,中间点起一堆篝火,再将竹子投到火中使其噼啪作响,以便把年吓跑,就这样一直等到过了子时。
等躲过了年之后,早晨人们便互相道贺。
一直到现在,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还是合家团坐在一起,到了半夜子时要燃放爆竹,子时过后则要拜年。
实际上,老百姓所谓的过年,并不仅仅是指正月初一的春节,而是有一个更大的期限。
除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民间俗称“年除日”或“年三十”。
除日的晚上则称“除夕”。
除夕与春节前后相连,所谓的过年至少包括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
而民间过年的期限则更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过花灯才算过好年。
过去北平有一首年谣叫《腊月忙年》:
“二十三,糖瓜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