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665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docx

整理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SpinalCord

教学内容

一、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

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

(二)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2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前正中裂

6条纵沟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脊神经前根走出

后外侧沟:

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

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终丝:

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

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

脊髓节段

平对椎骨的序数

举例

C1~C4

同序数椎骨

C3平对第3颈椎

C5~T4

同序数椎骨-1

T3平对第2胸椎

T5~T8

同序数椎骨-2

T7平对第5胸椎

T9~T12

同序数椎骨-3

T10平对第7胸椎

L1~L5

第10~12胸椎

S1~S5,Co1

第1腰椎

二、内部结构:

(一)中央管:

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灰质:

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缘层: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后角胶状质:

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后角固有核:

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

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胸核(C8~L3):

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

中间带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中间外侧核(T1~L3):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S2~4):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肌

前角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前角外侧核:

支配四肢肌

Renshaw细胞:

抑制α-运动神经元

灰质前、后连合

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板层

神经核

后角(Ⅰ~Ⅵ)

缘层

胶状质

Ⅲ,Ⅳ

后角固有核

中间带(Ⅶ)

中间外侧核(T1~L3)

骶副交感核(S2~4)

中间内侧核

胸核(C8~L3)

前角(Ⅷ,Ⅸ)

前角内、外侧核

中央灰质(Ⅹ)

(三)白质

前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三个索外侧索:

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

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

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网状结构:

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1.上行纤维束

纤维束名称

位置

功能

薄束

后索内侧部

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后索外侧部

同侧上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

外侧索边缘后部

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性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

外侧索边缘前部

脊髓丘脑束

外侧索和前索

肢体对侧伴痛、温觉和粗触觉及压觉

2.下行纤维束

纤维束名称

位置

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外侧索

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

前索

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网状脊髓束

前索和外侧索

协调随意运动

顶盖脊髓束

前索

协调颈肌的随意运动

内侧纵束

前索

协调眼球和头、颈的运动

2.固有束:

位于灰质周围,负责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络

一、脊髓的功能:

传导,反射

 

第二节脑干BrainStem

教学内容

组成:

延髓(medullaoblongata)、脑桥(pons)、中脑(midbrain)

一、脑干的外形

(一)脑干的腹侧面

锥体:

锥体束

锥体交叉:

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延髓橄榄:

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基底沟:

基底动脉

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

脑桥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

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

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大脑脚底:

下行纤维束

中脑脚间窝:

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后穿质

(二)脑干背侧面

上部:

菱形窝的下半

延髓薄束结节:

薄束核

下部楔束结节:

楔束核

小脑下脚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脑桥小脑上脚

上髓帆:

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树)→上丘臂

中脑

下丘(听觉反射种树)→下丘臂

(三)第四脑室

1.位置:

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下外界:

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境界上外界:

小脑上脚

外侧角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

蜗神经核

内侧隆起、髓纹

结构面神经丘:

展神经核、面神经膝

舌下神经三角:

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背核

分隔索、最后区、闩

蓝斑:

蓝斑核

3.第四脑室顶

前部:

上髓帆

后部:

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

(1),第四脑室外侧孔

(2)

4.

连通关系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一、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脑神经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中脑上丘

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下丘

上斜肌

展神经核

脑桥

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延髓

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桥

咀嚼肌

面神经核

脑桥

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

疑核

延髓

Ⅸ,Ⅹ,Ⅺ

软腭、咽、喉及食管上部骨骼肌

副神经核

延髓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下泌涎核

延髓

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延髓

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4.内脏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孤束核

延髓

Ⅶ,Ⅸ,Ⅹ

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

5.一般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中脑

咀嚼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

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延髓

头面部痛、温觉

6.特殊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前庭神经核

脑桥、延髓

平衡觉

蜗神经核

脑桥、延髓

听觉

(二)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非脑神经核

位置

红核、黑质、上丘灰质层、下丘核

中脑

脑桥核、蓝斑核

脑桥

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

延髓

(三)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丘系交叉

薄、楔束<○<○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三叉丘系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4.外侧丘系

×斜方体

蜗神经<○<○

蜗神经核外侧丘系下丘核

(四)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锥体束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

(五)脑干网状结构

1.位置:

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

2.功能

1)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

2)躯体运动调节系统:

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

3)生命运动中枢:

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

第三节小脑TheCerebellum

教学内容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

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蚓vermis:

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 

2.形态小脑半球cerebellarhemisphere:

两侧的膨大部

小脑脚cerebellarpeduncle:

上、中、下三对

小脑扁桃体:

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二)

(三)(6)列出选定的评价方法,并作简单介绍。

小脑的内部结构

(三)安全预评价程序1.小脑皮质:

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髓体:

小脑内部的白质

齿状核

3.小脑核中间核:

球状核、栓状核

顶核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将环境污染引起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

直接经济损失有:

预防和医疗费用、死亡丧葬费;间接经济损失有:

影响劳动工时造成的损失(包括病人和非医务人员护理、陪住费)。

这种方法一般通常用在对环境有明显毒害作用的特大型项目。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审(三)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2)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

前叶:

小脑上面原裂以前小脑体

1.形态学分叶后叶:

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

安全评价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绒球小结叶:

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 

2.机能分区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原小脑

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旧小脑

1.依法评价原则;大脑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新小脑

(四)

(五)意愿调查评估法(简称CV法)是指通过调查等方法,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他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在很多情形下,它是唯一可用的方法。

如用于评价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3)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1.前庭小脑vesteibulocerebellum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功能: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脊髓小脑

①小脑蚓→顶核→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前角→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前角

②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

→对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大脑小脑cerebrocerebellum

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丘脑、红核→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

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四)小脑的功能:

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原小脑综合症:

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征:

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

 

第四节间脑TheDiencephalon

教学内容

位置分部:

1.位置: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

背侧丘脑

上丘脑

2.分部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二)背侧丘脑dorsalthalamus

1.外形;卵圆形灰质团块;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借丘脑间粘合相连 

2.分部:

以“Y”字形内髓板分为前、内、外侧核群

前核群

背侧丘脑内侧核群联络性核团,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背侧部

外侧核群腹前核←小脑上脚、纹状体、黑质

腹侧部腹中间核→躯体运动中枢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及脊丘系

3.功能:

皮质下感觉中枢,可能感知粗略痛觉

(三)后丘脑metathalamus

1.内侧膝状体:

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2.外侧膝状体:

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

(四)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

属内分泌器官,产生褪黑素,抑制性腺功能,16岁以后钙化 

缰三角:

含缰核,接受经髓纹来自隔核的纤维,传出纤维经后屈束至脚间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起于下丘脑,止于缰核(属边缘系统) 

后连合

(五)底丘脑subthalamus

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及部分红核、黑质,与纹状体联系密切,属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 

(六)下丘脑hypothalamus

1.位置:

背侧丘脑的下方

上界:

为下丘脑沟 

境界下界:

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下连垂体)、乳头体

前界:

终板

后:

续中脑被盖

2.内部结构

(加压素)视上垂体束

视上核神经垂体

(催产素)室上垂体束

室旁核神经垂体

(促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门脉系统

漏斗核腺垂体

乳头体核:

发出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等,与背丘脑、端脑、脑干、脊髓之间有广泛的联系

3.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

(2)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

(3)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4)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起搏点

(七)第三脑室thirdventricle

1.位置:

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顶:

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

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2.境界前界:

终板

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

侧壁:

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两侧:

经室间孔→侧脑室

3.连通

后方:

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第五节端脑TheTelencephalon

教学内容

一、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

大脑与小脑之间

外侧沟:

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

三条恒定的沟中央沟:

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

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

额叶frontal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parietallobe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五叶颞叶temporallobe外侧沟以下

枕叶occipitallobe背外侧面:

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岛叶insularlobe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叶掩盖

(二)各叶主要沟回

1.上外侧面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叶额上回:

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

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

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中央后沟、顶内沟

中央后回:

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顶叶顶上小叶:

顶内沟与大脑上缘之间,

顶下小叶:

顶内沟以下的区域,主要脑回有缘上回和角回

颞上沟、颞下沟

颞叶颞上回:

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颞下回:

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内侧面与底面的沟回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延续部分 

扣带回:

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内侧面距状沟: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

楔叶:

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舌回:

距状沟下方皮质

额叶下面:

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 

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

枕颞外侧回:

枕颞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底面枕颞内侧回:

枕颞沟与侧副沟之间 

海马旁回:

位于侧副沟的内侧

钩:

海马旁回前端的弯曲

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

边缘叶:

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1躯体运动区

(1)位置: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第1躯体感觉区

(1)位置: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3.视区:

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4.听区:

颞横回(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

5.平衡区:

中央后回下端

6.嗅觉区:

钩附近皮质(34区)

7.味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8.语言中枢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

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

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大脑半球,即善用右手(右利)者在左侧半球,善用左手(左利)者其语言中枢也多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侧半球

(四)端脑内部结构原皮质:

海马、齿状回三层结构

1.大脑皮质旧皮质:

嗅脑

新皮质:

6层结构(Ⅰ分子层、Ⅱ外粒层、Ⅲ外锥体层、Ⅳ内粒、Ⅴ内锥体层、Ⅵ多形层)

2.基底核:

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

尾状核新纹状体

(1)纹状体corpusstriatum壳

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

(2)屏状核:

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

(3)杏仁体:

位于海马旁回的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

3.侧脑室lateralventricle

(1)位置:

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2)分部前角:

伸入额叶的部分

后角:

伸入枕叶的部分

下角:

伸入颞叶的部分

(3)连通:

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4.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

弓状纤维:

联系相邻脑回

钩束:

连接额、颞两叶的前部

上纵束:

连接额、顶、枕、颞四叶

下纵束;连接枕、颞叶

扣带:

位于扣带回、海马旁回深部,连接边缘系的各部

(2)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

胼胝体:

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分

前连合:

连接左、右嗅球和两侧颞叶

穹隆和穹隆连合:

穹隆的部分纤维越至对侧,连接对侧海马 

(3)投射纤维:

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通过内囊

内囊internalcapsule

1.位置:

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

(1)内囊前肢:

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

(2)内囊膝:

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

(3)内囊后肢:

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

(五)边缘系统

1.组成:

边缘叶及相关皮质、皮质下结构(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等)

2.纤维联系:

前脑内侧束、穹隆、乳头丘脑束、终纹(杏仁体一隔区)、脑髓纹(隔区一缰核)等

3.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2)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

3)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