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649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考点】“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的“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我;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考点】“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5年题组

1.(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20世纪50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B项正确;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会远不止“28个国家买去专利”,故C项错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由“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以判定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在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

表2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解析】据表中数据变动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故①正确;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②错误;从图表中可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时期”,这些内容构成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③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考点】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毛泽东主张借鉴苏联的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进行,而题干中思想表明毛泽东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项正确;毛泽东肯定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与1945年,此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谈不上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解析】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1920年至1922年高的平均税款,并不能说明1922年以后平均税款低的原因,故A项错误;1921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1922年至1924年低的平均税款,故B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在1930年开始推行,不在本题的时间阶段内,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4·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突出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工业化有关,而从题干材料关键词“苏维埃制度……个体小农经济”可见斯大林指出的是当时苏联农业生产关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此后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逐步在经济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故B项错误;为满足苏联工业化对粮食、资金、原料等的需求,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项正确;“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3年题组

1.(2013·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

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

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

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选择D项。

【答案】D

2.(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答案】A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

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B

4.(2013·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

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

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理解教材,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

故选C。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江苏单科·17)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月,列宁决定调整政策。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即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项错误。

【答案】D

2.(2012·福建文综·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56年以后排除D。

【答案】C

3.(2012·广东文综·22)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关键信息:

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1924年苏联成立,AB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西方国家国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013·福建文综·38)(节选)(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

(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0分)

【考点】苏联工业化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1)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政权、国家巩固问题,所学知识则联系课本,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第

(2)题材料摘自《斯大林选集》,所以答案应该出自斯大林上台后,材料中斯大林强调不靠外,因此从国内考虑,再结合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答题;

【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