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史.docx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一主流思想近代化
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这个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纲领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之相联系,也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近代次译介西方的高潮。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儒学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他们与洋务派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他们主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19世纪7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康有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他企图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来变革现实,它所宣扬的儒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一种体现着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
这成为戊戌时期新文化的主流。
它是那一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在甲午战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弱小,它在政治上虽然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意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在文化上,它有破除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愿意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文化彻底决裂,不能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
第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思想、新观念主要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他们的认识了解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
第三,在19世纪60~90年代,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输入的主要是“西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而很少“西政”——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康、梁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苦索,能构成此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派已属不易。
由于以上原因,戊戌时期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带有古色古香,不能完全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中脱胎出来。
儒家思想虽然受到冲击,但其主流地位却并未撼动。
0世纪初年革命思潮逐渐取代维新改良思潮而成为时代的主潮,以国内新式学堂师生和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
他们已不借助传统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孙中山的许多论著,以及革命派发表在报刊上的大量时论,都是用鲜明的时代语言来表达资产阶级的新思想。
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资产阶级新文化都有了更加独立的形态。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观念广为流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在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主义,进而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一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向往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新文化运动由此应运而生。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字。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它猛烈冲击着中国千百年以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它还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尽管在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一些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但并不影响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典型例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边疆不断的文明?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所以,要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
材料一据《论语》记载,孔子说: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他还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孔子还强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材料二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后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材料三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
康有为认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
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著手。
”
材料四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上,陈独秀著文指出:
“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
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顺答下列问题:
概括说明“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并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概括说明他们在文化政策上的相同之处。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同样的倡导社会改革,康有为、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
试分析造成二者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评价。
评论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对儒家思想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
核心内容是“仁”,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与人际关系。
政治思想:
要使天下安定,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
相同之处: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影响:
使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并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
康有为的态度:
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借助传统思想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以减轻变法阻力。
评价:
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陈独秀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北洋军阀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评价:
解放思想,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存在局限性。
地位:
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深远影响。
正确态度:
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要对它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提出: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提出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同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个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实践:
1912年,孙中山按照三民主义思想,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发展: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含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
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诞生:
①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因,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
②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的时期,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全党智慧,先后发表许多,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④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③1987年,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把邓小平理论提高到新高度。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
理论要点:
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般外国模式。
②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发展生产力。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⑥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⑧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⑨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⑩对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