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41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含答案师生通用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  )

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2.北京地区在周朝属于燕国。

下表是周朝《燕国国君世系表》(部分),它能够反映出(  )

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实行

3.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4.有学者指出:

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  )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5.

表1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表1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                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

6.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

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

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    B.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

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    D.《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7.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以后两国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分别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

1862年英文同文馆设立,随后法文同文馆也设立。

由此可见,同文馆设立的目的是(  )

A.推动外交的近代化                                B.开启教育的近代化

C.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D.维护政府统治利益

8.下面两幅图是甲午战争时期的漫画。

这两幅漫画都(  ) 

《威海卫大战得胜图》(清朝人绘制)         《日清战争笑乐画会》(日本人绘制) 

①反映战争的真实情况  ②能作为研究战争的一手史料  

③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④体现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

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10.民国初期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在回忆录中谈到:

“要是我们或者英国人让自己陷入这场动乱,那就愚蠢到极点了。

它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绝非排外。

我明确指示驻沪总领事,劝告美国社团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文中所提的运动(  )

A.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    B.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D.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1.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他投身中国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路,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对他的革命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北伐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

B.中共一大→井冈山道路→中共七大

C.国民党一大→八七会议→北伐战争

D.“工农武装割据”→南昌起义→《双十协定》

12.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3.1941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该规定(  )

①推动了国共两党军事合作  ②有利于协商民主的发展  ③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促成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此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丧失的主权完全恢复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性强国

C.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                    D.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15.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

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

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16.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17.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18.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

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挠

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19.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

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

这种决议案(  )

A.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20.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

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二、材料阅读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

……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

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

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

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

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

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

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4分)

 

16.(15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

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光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5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

(15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莒县二中2017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ABDAB6.BDCAB11.B12.B13.B14.C

15.【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产生,到汉代的察举制和唐代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主张明君贤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C项;中国古代官方思想是汉代确立的儒家思想,民本主义并非其执政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系是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设置,而非制约皇权,排除B项;题目要求的是对皇权的制约因素,而非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制约,排除D项。

【答案】C

16.【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结合所学,这种变动既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时也体现了政治中心的由西安向北京的转移,故D项正确,故A.B.C项错误。

【答案】D

1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由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传统宗教信仰的淡化及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而非民间宗教组织的兴起,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是农民的贫困和破产使得乡村宗法社会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排除D项。

【答案】C

18.【解析】中国共产党人探寻革命道路经历了曲折,但逐渐找到了正确方向,体现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学者没有强调城市道路是照搬苏联的产物,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左”倾错误,不是右倾错误,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影响的大小,排除C项。

【答案】D

19.【解析】据材料“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说明决议案主张城市中心论的道路,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可知城市工人力量薄弱,敌人力量强大,故A项错误;据材料“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体现的是“左”倾思想,故B项错误;据所学,八七会议的总方针是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而不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故C项错误;据材料“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结合所学中国国情可知,城市中心论会给革命力量带来损失,故D项正确。

【答案】D

20.【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时间点,即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自然科学事业并没有取得重大成就,故A项错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为了提升中国军民抗日的信心和决心,“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的必选项目,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对“三大发明”认识问题,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成就不属于思想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材料阅读

21.【答案】

(1)变化:

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

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

选举程序趋向严密:

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

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任意3点6分)积极影响: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

(任意3点6分,如学生单纯从科举制的角度作答减半给分)

(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

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

(任意3点9分)

(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

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任意2点4分)

22.【答案】

(1)原因:

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3分)价值:

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

(1分)问题:

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

(1分)

(2)参考思路: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

(1分)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6分)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2分)(共9分,其他言之有理、论证充分,亦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