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04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docx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卫生部石光、央视任学安谈就业难、看病难

您还是再为工作而奔走在大街小巷吗?

您还在为大医院里排队等候而犯愁吗?

您还在为手中药品价格而咋舌吗?

您还在为医生的“快餐式”看病方法而不满吗?

  9月2日13:

3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卫生部医改办石光、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任学安做客强国论坛,以“就业难”“看病难”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简历

张丽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石光:

卫生部医改办正处级调研员

任学安: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

全文实录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期访谈的嘉宾。

第一位是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老师。

 [13:

33]

[张丽宾]:

网友好 [13:

33]

[主持人]:

第二位是卫生部政策法规司石光老师。

 [13:

34]

[石光]:

大家好 [13:

34]

[主持人]:

第三位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任学安老师。

 [13:

34]

[任学安]:

人民网网友们大家好。

 [13:

34]

[主持人]:

欢迎三位嘉宾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

首先看一位网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想问任学安老师,他看过《七个怎么看》这个系列的节目,想问您的是,这一系列节目制作的背景是什么?

 [13:

39]

[任学安]:

其实从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从事经济报道的电视媒体人一直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的观众对于宏观经济问题越来越关注了,我们过去一涉及到宏观问题收视率很低,但是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观众对这种宏观性的重大问题特别关切。

这是2008年底。

2009年,再加上我们身边的一系列的重大事情的出现,成为热点,比如我们的社保改革、房价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是百姓呼声最高的一些领域。

因此有了这样一个百姓的关注之后,正好我们的中宣部理论局也在做这样的调研,他们调研的过程中也是发现了这么七个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房价过高的问题、教育公平的问题、看病难的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地看待反腐败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也进入了他们的调研报告里面来。

因此,2010年中宣部理论局和央视的财经频道合作,当时我还在财经频道,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大概是在2009年制作过节目,叫《六个为什么》,当时也是六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的解读。

到了2010年,再次提出来《七个怎么看》,中宣部理论局要求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完成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宣传任务。

于是成立了一个联合的创作小组,和这个书《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由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是理论局一个品牌性的项目,每年都会针对当年的重大问题做出回应。

今年把这个理论的书籍的撰写和电视片的创作同步进行,一个班子分头来做,理论局这一块有一个理论的撰写班子,他们主要来写书,这个书又指导于电视片的创作,电视片的创作主要是由电视的导演和理论局的撰写小组共同完成,然后再在各个部委的相关研究人员的支持之下形成了这么一个创作。

创作的背景大概就是这样。

 [13:

39]

[主持人]:

我们想问石老师,《七个怎么看》这一系列节目在卫生系统反馈怎么样?

 [13:

41]

[石光]:

应该说《七个怎么看》在卫生系统反馈非常热烈,我也曾经参加了CCTV和群众座谈《七个怎么看》,当时在场参加交流的听众、观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包括《七个怎么看》里面怎么阐释这些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反馈,而且非常认同。

卫生系统看到这本书以后,我想我的同事以及我接触的一些医务人员,都认为这本书非常及时,尤其是在我们2009年4月份开设新一轮医改之后,把这个内容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介绍,特别是《七个怎么看》在形式上比较生动,图文并茂,而且内容非常贴近群众。

所以,大家认为,我们非常需要借助央视、借助人民网这样的主流媒体,引导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所以,医改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涉及每个人的健康,非常需要大家了解医改,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支持医改,形成全社会推动医改、参与医改,使我们的医改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13:

41]

[主持人]:

我看到在《七个怎么看》这本书中的第二部分就是写到了怎么看就业难。

也想听听张老师的看法,不知道这本书在人社部这方面的反馈怎么样?

 [13:

42]

[张丽宾]:

实际上这本书就我个人看,搞得特别好。

这本书出版以后,我们系统的人都有一本,每人一本以后,我们看了以后觉得我们国家也能做这样的事情,把这样宏观的一个大事,又是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大事能够定出来,通俗性地普及性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特别好。

而且这本书本来相关的篇章我们有关人员也参与了。

所以,我觉得做这本书,搞这样的宣传的意义非常大。

为什么呢?

我们都说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它是关乎老百姓的,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一个基本的问题。

就业首先是劳动者生存的手段,获得自身发展的手段和融入社会的手段,所以,我们这些年遇到的农民工的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包括下岗职工的问题,包括城市低素质青年的问题,他们面临的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实现就业,通过实现就业来获得生存的条件,发展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融入社会。

所以,我觉得,把就业问题能够提出来,而且用通俗的方式让老百姓去了解它,了解政府怎么办的,采取什么措施,这个问题怎么形成的,使整个社会达成一个共识,促进我们这个就业问题的解决,我觉得搞这样一种书面的、媒体的宣传都是非常好的。

 [13:

43]

[主持人]:

我们有一位网友想了解《七个怎么看》制作的过程,任老师,您觉得亮点在哪里?

 [13:

44]

[任学安]:

我们接到这样一个宣传任务之后,在中宣部理论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这样一个创作。

为什么谈这个呢?

中宣部理论局有一个全国非常知名的刊物,就是《理论热点面对面》。

因此,这次在创作的时候,最开始的想法就是,能不能够把它做成专题片,用专题的方式,很气势磅礴地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后来我就建议,既然是理论热点面对面,那么我们能不能够把这个面对面功夫做到家,真正地体现百姓的关切和我们政府之间的面对面的碰撞,面对面的沟通。

这样可能会真实感更强。

这个提法提出来之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于是我们就开始了这样的创作。

你会看到,在这七个重大理论问题中,每一个问题中都有来自最底层的、最基层的,这个问题的切身的感受者,他们进入演播室,和我们七个怎么看的每一个问题中的最上层的主管部门直接面对面,就是说会有七个部委的部级干部面对我们各个阶层的基层的人民大众。

我觉得这应该说是一个最大的亮点。

权威部门的权威解答,回应了基层百姓来自生活中最真实的关切,这两个东西应该说是针锋相对,只有面对面之后,才能够把这种热点问题阐释得比较清楚,之所以是热点问题,之所以它构成理论热点问题,坦率地讲,每一个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很快地在我们的生活中马上今天提出来明天就办掉的,不是像修座桥铺条路这么容易的事情,它都需要很长的调研、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策,政策的发布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充分论证之后,尤其国家这么大,不同区域之间的情况又不相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沟通是最重要的,解决问题需要倾听民意、民情。

同时,还需要百姓的理解,给予政府相当长的时间来应对这些问题。

所以,这是我们这个节目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考虑。

现在看来,通过播出之后,应该说这个效果是达到了。

我们很多的部长们过去在调研过程中也曾经接触过这些热点问题,不同层次的,但是,当他这么面对面地近距离地在一个演播室,比如教育公平的问题,他直接面对了河南的某一个学校,一个大班挤进去170个人,上厕所排队走出教室都需要5分钟的时间,他面对这样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面对贵州一个孩子为了上学要坐一个滑锁,从江的对岸到江的那面去上学,面对这样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官员们确实还是有很深的触动。

包括我们谈到看病难的时候,我们的卫生部部长现场眼中含着热泪,很感慨,我记得他在现场说,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所以,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人最怕的是什么?

是见面,解决重大热点问题也是面对面,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13:

45]

[主持人]:

像您刚才说到的那一幕,卫生部部长看到小片中老百姓看病难这些场景也是很触动,我们有一位网友也问到了这样一个话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不是也时刻牵动着我们卫生系统的从业人员的心呢?

 [13:

46]

[石光]:

应该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牵动着卫生系统的从业人员的心,也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上上下下,包括我们卫生部内部的公务员的心。

我们接触的这些现象或者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些情况非常多,就像刚才任总监说的,我们的部长在看到了这样的情形,我记得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天津站看到那个患白血病的孩子要回家的时候,总理眼里也是含着热泪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公务员,尤其是卫生部的公务员,对这些问题确实都是发自内心的要尽快地解决它,但是就像刚才任总监说的,好多这样的社会问题有非常深刻的历史的原因,包括现在的一些原因。

以后网友会提这些问题,或者我们也要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但是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每个公务员确实都有这样的一个关爱民生、关注老百姓看病就医的朴素的情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我们现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卫生部的党组对青年的公务员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现在又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我们这些活动其实都是要把党对群众健康的关怀和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这些方面,这个感情,包括卫生系统的干部和我们医务人员,包括医生,他和群众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夫,尤其是大医院的大夫,一上午要看五六十个病人,他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或者他不敢喝水,因为他怕上厕所。

所以,这个感情大家都是有共性的,而且每个人都有家庭,都有亲戚朋友,都有可能患病,所以,对这些问题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

我想全社会都是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尽快解决它。

我想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卫生系统对我们看病难、看病贵,大家都愿意尽快解决它。

 [13:

49]

[主持人]:

还有一位网友提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尹部长在怎么看就业难中也表达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同时,也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了,特别是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信心。

网友想问张老师,您觉得这种信心是从何而来的?

 [13:

50]

[张丽宾]:

我觉得这个信心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主要是我们有非常强有力的,而且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党在领导我们。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党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十七大就提出,要把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

另外,把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这个指标在诸多指标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并且我们在“十二五”时期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优先战略,这样的话,由于政府对就业问题对民生的重要性有很清楚的认识,而且有很先进的理念,再加上它强有力的引导,使得我们的就业工作有了基本的政治的保障。

所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对就业问题也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系统地促进就业的一些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我们有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此外,包括农民工,我们都有系列的政策措施,我们已经形成了被国际上公认的行之有效,并且是对国际有借鉴经验的,我们称为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

而且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我们这个政策体系又进行了完善,出台了帮助企业应对危机的五缓四减三补贴的政策,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这个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我们叫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

我们有很好的政策体系,而且在不断地完善,而且有很多政策实践,我们有很多经验去知道怎么做。

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有就业促进法在2007年出台,为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承担起促进就业这个责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所以我觉得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部长有这样的信心,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党和政府领导下,带领我们这个经济社会发展为就业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首先我们的经济保持了长期高速的增长,即使今后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但是在全球来看仍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

所以,经济增长是就业扩大的前提,所以我们有这个高速经济增长,就为就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其次,由于我们这个市场机制也在逐步地完善,所以,从劳动力供给,就是劳动者这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企业这一方面,从政府这一方面,大家对市场机制的熟悉和自主的程度越来越高了,我们认为市场机制是人类文明以来最有效率的一种机制,所以,随着我们市场就业机制逐步地完善,我们觉得就业的形势,我们也有这个信心做好这个就业的工作。

另外,我们也知道我们国家教育部门方方面面,包括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随着劳动者素质提高,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会创造更多适合劳动者需要的就业岗位。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我觉得,基于党的很强有力的领导,基于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很有效的措施,基于社会对就业问题的广泛的越来越多的认知和理解,所以,我们觉得,做好就业工作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13:

54]

[主持人]:

我们看到一位网友想问任老师,您觉得这个节目播出以后,观众的反馈怎么样?

 [13:

56]

[任学安]:

节目是上上周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应观众的要求,这周已经开始继续在央视财经频道重播。

包括我们今天来人民网做这样一个访谈,也是进一步地将这样一个节目推荐给我们的观众朋友。

应该说,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反响是非常好,好在几个方面:

一是,解决了怎么看这七个问题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七个问题到底是不是就是政府不管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制度的问题,有人说是官员不作为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通过很理性的我们的分析,在演播现场不光是部级领导、部委的主管领导,还有各级政府主管的官员,他们都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和解决问题存在的一些困难。

我们回顾来看,很多问题刚才两位专家都讲了是历史形成的,既然是历史形成的,它在解决起来,就会克服各种各样的历史包袱,它又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很难。

政府解决问题的诚心、诚意和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演播现场直接传达给了老百姓,让百姓们知道了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这是一个。

包括解决问题的难点,问题形成的原因,也给老百姓说清楚了。

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以,老百姓感觉到,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鲜明的。

二是,《七个怎么看》并没有停留在“看”的问题上,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是为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演播现场,有两种情况,一个就是现场的观众建言献策,对于这七个问题怎么来解决他们提出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来自一些试点地区的基层的官员和政府,他们也带来了他们的措施。

比如我印象比较深的,青岛在解决房价过高问题上,他们有特别好的做法,就是在每一个商品房开发的小区都要配套一些廉租房、公租房,使得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并没有独立于社会的商品房,最后造成这个地方类似贫民窟一样,而且通过这个抑制了商品房的价格。

比如来自神木的官员讲怎么解决关于医保的问题,在神木那个地区,农民和城市人看病都是一样的,铜陵带来了如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他们有很好的做法,他们有一种尖子班、优秀学校的校长实行大轮换,这样的一些很好的做法。

然后部领导,各个主管部门的部级干部,又从国家层面上解释了国家准备怎么办,比如反腐败的问题,李忠杰教授是我们党史研究室的副主任,他从国家层面介绍了中国反腐败的一些政策法规,以及具体的措施。

我们的教育部部长、我们的卫生部部长、住建部的部长,还有人社部部长,都从各自的层面解释了国家正在制定的或者已经制定的政策措施,怎么样进一步推行下去。

不光停留在怎么看,还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怎么办的问题。

几个层面互相沟通,互相表达了对这些热点问题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此在现场,有了这样一个真情的互动,节目播出之后,至少大家感觉到,第一,这个节目动真格的,它表达了真情实感,就是各个层面面对一个热点问题的真情实感。

第二,在解读这些问题的历史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上,体现了一个权威性,因为确实是嘉宾的身份、地位以及权力性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非常好的重大理论问题宣传方面的探索,这是我们在播出之后接到的各个层面的观众的反馈。

因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七个相关部委的各个层面的专家、学者、官员以及涉及到基层的一些百姓的支持,因此,我们觉得,还是敢于针对社会矛盾,直面社会矛盾,敢于面对面地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反馈。

我们感受,作为国家媒体,能够及时地回应百姓的重大关切,能够及时地解决社会的热点问题,即使不能够解决,能够组织相关各方面进行探讨,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也体现了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

我们财经频道有一句话,“和您在一起”,媒体始终和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始终在一起。

我们这么做了,所以就得到了观众的非常热烈的反馈,所以,要求我们尽快地安排重播,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人民日报等其他媒体也都做了相应的类似问题的探讨,我觉得效果很好。

 [14:

01]

[主持人]:

我们有关于看病难的问题有很多网友都给石光老师提问题了。

其中一位网友就问到了,看病难的问题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网友杨再昌说是因为投入不足吗?

 [14:

02]

[石光]:

从看病难的成因来看,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主要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大家收入提高了,而且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加,每个人得了病之后都希望最好的大夫来看,而且是在第一时间看到好大夫,因为得了病之后,大家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但是,社会的优质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能在看病的时候,都会蜂拥到大医院来看病。

这就形成了所谓大医院车水马龙,但是基层,大家认为它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还存在问题,大家又不愿意选择基层去看病,这样就形成了大家蜂拥到大医院去看病的情况。

但是,大医院的规模、服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它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所谓的投入问题,一方面是对基层的投入仍然是不足的,所以,基层的医疗设施、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都存在着问题。

另外,由于大家就医流向都到了大医院,更多的资源随着病人又都流到了大医院,所以形成了这种不均衡。

归纳起来,所谓的看病难的问题,一个是由于刚才网友说的,长期以来的卫生资源的投入是不足的,也就是供需有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很尖锐。

另外,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所谓结构的问题,就是优质的资源更加稀缺,而且大家的就医流向更多地向大医院就医,这样就增加了困难,所谓看病难,肯定是从时间上来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从距离上来说更长,耗费的精力也多,而且一个人得病,全家要陪着等等。

所谓看病难都是这些综合因素的结果。

 [14:

04]

[主持人]:

有一位网友问到了张老师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我们也常说。

在节目中也看到了很多大学生非常真实而且很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困惑。

您觉得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应该有哪些观念的转变?

也想请您给他们一些建议?

 [14:

05]

[张丽宾]:

大学生就业确实是一个热点问题。

它热可能也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大学生本人来说,毕竟是同龄人中还算是佼佼者,都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他自身期望比较高,毕业以后,他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所以他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

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来说,父母实际上算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投资也需要回报,从家庭的角度来讲,父母角度来讲,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也是很高。

另外,实际上从社会角度来讲我们也高度关注,为什么?

因为青年本来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更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当中更宝贵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社会也是有这个责任,怎么样开发好这个宝贵的人力资源宝库。

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少年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而且这些年越来越突出。

为什么?

现在我们国家每年大概的大学毕业生有700万人,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的一半都是大学生。

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时候,整个农民工的就业也受到冲击,大学生的就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为用人单位的需求受到了影响,所以,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

另外一个方面也值得一提,大学生或者青年人永远是这个社会的新生力量,他永远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未来和它发展的方向,所以也是这个社会当中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

我觉得,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就业现在有很多好的迹象,一个就是他们不再挤在大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会更理性地选择到其他一些能够给他提供个人才能发挥舞台的中等城市或者其他的中小城市,不再挤在大城市,这就是他的区域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另外,有些大学生也不再都去千军万马挤这个独木桥,因为现在城镇的就业比重中,50%是在企业当中,30%是灵活就业或者非正规就业,剩下的20%才是我们讲的公共部门或者是这些大学生比较愿意去的好的就业部门。

这些公共部门为主的优质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而且需要的岗位增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求这些稳定的岗位,以往很多大学生都是一个岗位甚至有上千人去竞争、报名。

现在很多大学生这个观念也在转变,他们也意识到事实上很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些市场化的主体反而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因为在这些市场中,这些企业成长得非常迅速,大学生到了那里以后,有很好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他在这个迅速成长的企业里面,他的成长也非常迅速,而且这些企业往往实行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所以,他的收入报酬也比较高,很多年轻人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已经在这些市场的用工主体里面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我觉得对于就业的所有制类型的观念也在转变。

另外,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他们不再干等着去求职,他们可能在上学的过程中就有一些创业的实践,有些工作以后就选择了创业,我们也是鼓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有创业意愿的人都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因为创业才是真正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迹象。

另外,大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他们天然的与市场适应的观念也特别强。

我们现在调查发现,大学生很多人从学校到工作有一个转换期,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他们可能需要通过一年、两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所以他们不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所以,我觉得,大学生对市场的灵活就业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这都是我们看到的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出现的一些非常好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等靠要,或者觉得我是精英人才,我大学毕业就必须有工作,可能还有一些这样的人,但是我觉得更多的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观念转变是在社会层面,首先是家长,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说我这个孩子出来,到一个民营企业,我好象不太放心,要去一个政府部门,我就觉得很稳定,家长的观念需要转变。

其次是政府的观念可能也需要随着就业越来越市场化也应该转变。

我们可能不是非要硬性地给大学生安排工作,可能就是要提供好服务,怎么样帮助他们树立一些典型,让他们看到真正市场化就业的例子,去发动自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实现就业。

所以我觉得政府的观念,包括它的政策导向可能也需要逐步地调整。

另外,教育部门。

教育部门要看到市场化的就业倾向。

为什么呢?

因为高等教育,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阶段。

所以,大学生也是整个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部分,他也不是特殊的一个群体,需要特殊的政策。

在这种市场化竞争条件下,教育部门作为提供高等教育的一方,你应该想办法如何传授给高校学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市场化就业的能力,这是高校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比如你怎么样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