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我是苹果》教学设计.docx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我是苹果》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我是苹果》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我是苹果》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我是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2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感受它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怀。
3.感受苹果的快乐,培养积极高尚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幸福观。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想象、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感受苹果博大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朗读、想象、感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苹果头饰、一只苹果、苹果卡(生字词)、用于欣赏的诗歌投影片、配乐朗诵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入境,转换角色。
1.师:
今天,咱们请来了一位苹果诗人,咱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一个带着苹果头饰的学生走入)。
2.苹果诗人:
我特别喜欢诗,常常用诗歌来说自己的心里话,你们想听听吗?
“苹果诗人”范读,学生仔细听。
3.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喜欢我吗?
喜欢我什么?
(漂亮、有用处等)
4.师:
把你们对这位苹果诗人的感觉送入课题中,读读课题(此时,教师要有所评价,如“你真是只快乐的苹果”)。
(设置“苹果诗人”的环节,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带领学生听范读、表述对它的喜爱,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读课题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
)
二、自主学习,掌握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画记生字词。
2.不懂的字词,用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与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等)
3.请大家到“苹果识字乐园”摘“苹果”。
(1)学习“会写字”——“凝、康”。
①指读。
读准字音:
强调“凝”是鼻音、后鼻韵母“níng”。
②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书写时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指导学生分辨清楚“凝”第十画“横撇”和第十二画“横钩”的区别;“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里边的下半部分不是“水”)
③写字。
要求边写边记,之后,请学生上台听写,大家评议。
④说字义:
生活中,你知道什么东西怎么样时会凝固?
进行“健康的()”词语搭配练习,让学生了解健康的词义范畴。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阅读,看看发现了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求全。
如:
一、三、五自然段完全一样——反复;有些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把苹果当做人来写——想象丰富等。
)
2.如果请你给此诗配乐,是配优美舒缓的,还是高亢的,还是忧伤的呢?
(让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格调)
3.配乐朗读。
四、多角度探究赏读诗文。
1.形象感知:
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鼻、嘴进行摸、看、闻、尝,请学生说说“我是一只()的苹果”。
2.读文质疑:
课文中哪一节是夸赞“我”的优点的?
(第四节)读一读,看哪些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不懂的做上记号“?
”。
3.交流讨论。
(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向纵深进行点拨、引导。
)
第一句: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得到苹果,会开心地笑起来?
我们经常把孩子的笑脸比作什么?
第二句:
在漫天黄沙中,一个人行走了几天几夜,一口水也没得喝,他会是副什么样?
此时,如果有一个苹果出现在他的面前,会给他带来什么?
第三句:
请学生演示病中的人,想想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哪位“爱心小苹果”去安慰安慰他?
说说,当病人看着苹果那红红的颜色,闻着淡淡的清香,他会看到什么?
4.联系生活,仿写句子:
平时,人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也会用上苹果呢?
能否把刚才所说的,仿造第5节的句式说说?
(“我给……”“我使……”)
5.体会内心:
现在,请大家说说“我”是一只怎样的苹果?
当听着人们对你的赞美,你心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自豪)如果要你在第六小节“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后面,再续说几句,你会说些什么?
6.朗读释情:
心里已经产生自豪之情的小苹果,请站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来释放你们的情感。
(5、6节)
五、作业。
1.仿写诗句:
我给()
我给()
我使()
我使()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2.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苹果卡”上的生字词。
2.背诵诗歌。
3.说说,你觉得“我”是一只怎样的苹果?
二、学习第2、3小节。
1.与学习同伴一起读第2、3小节,思考:
到底是谁造就了苹果呢?
2.学生汇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
太阳给了“我”光明和温暖,大地给了“我”生长的土地和营养。
“我”是在叶子和花儿的共同努力下才成长起来的。
第二句:
“我”如月亮、星星、珍珠、贝壳一样美丽。
第三句:
“我”是农民们晶莹的汗水的“凝固”,是清晨沾湿农民们衣衫的露珠的“结晶”。
“我”是农民们的希望,“我”要为人们奉献自己,来感谢那些赋予“我”生命的“人”。
3.齐读第2、3小节,想想“我”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感激)如果要在第一小节后面,再续说几句话,你准备怎么说?
三、再读全诗。
1.分小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2.讨论,第1、3、5小节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感情一样吗?
第一节是苹果对孕育它的“人”的感激之情,第三节是表达乐于奉献的情感,第五节是为自己能奉献于人们而感到自豪。
3.这首诗给了你什么启发?
4.这首诗的作者是傅天琳,当代女诗人。
1961年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缙云山农场种果树。
现在重庆出版社少儿编辑室任编辑。
她的诗风格细腻,构思新巧。
喜欢她的诗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读读她的诗《梦话》《母亲》等。
四、作业设计。
1.喜欢傅天琳的诗歌的同学,可以去读读她的诗《梦话》《母亲》等。
2.敢于大胆尝试的同学,不妨拿起笔来,也写写你心中的诗。
附送:
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抓阄》教学设计
7抓阄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练习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受到情感熏陶。
3.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人物评价。
4.联系上下语境,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情功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2.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语境,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情功能。
教学准备:
词语卡,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画人物肖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入境。
1.看图,听老师叙述进入文章情境(第一自然段)“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起来。
几头黄牛在微风中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
2.图上有几个人?
(姐姐、弟弟、父亲)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则故事……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准,入情地读。
2.检查: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充满亲情,让人流泪)
3.合作: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4.复述:
要求说的同学语言流畅,内容完整,不一定要按课文原话说。
听的同学要仔细听,待会儿说出评价意见。
5.评价:
从语言、仪表、内容(完整、准确)、感情(是否投入)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理清顺序,感知情节的一波三折。
1.做练习,整体感知:
出示练习题:
你觉得这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A惊险如瀑布B平缓如溪水C曲折如波浪
2.再读:
小组合作,找找情节发展中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
3.汇报:
先读读这些出乎意料的环节,再用“我本来以为……没想到……我觉得……”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次,父亲说“明天学校开学”,姐弟俩本来以为都可以上学了,没想到“你俩只能去一个”。
②第二次,弟弟明白了父亲的暗示,却停住手,说:
“姐,你先抓吧!
”
③第三次,发现姐姐不会抓到“能去上学”的长草茎了,弟弟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抢先抓住了“要当牛倌”的短草茎。
④第四次,明明姐姐抓的是长草茎,没想到姐姐把自己的草茎折去了一截。
⑤第五次,父亲改变初衷,决定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4.小结:
是什么促使这个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呢?
(父与子、姐与弟之间的亲情)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把“亲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能让人深感此文的语言美。
四、作业。
1.把故事说给家人听。
2.画记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画一幅“父亲”肖像图。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说说情节的曲折。
二、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的无可奈何”。
1.小组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父亲肖像图,说说是根据哪些词句画的?
2.品析词句,体会人物内心。
师:
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内心?
①“蹲……一声不吭……抽……”为难,在考虑如何向姐弟俩开口。
②“迟疑了一下……”还有些犹豫。
③“沉吟了半天……”决定很艰难。
④“尴尬地笑笑,咳了一声……”不忍心,难过。
3.看省略号,体会人物内心。
师:
除了这些入木三分的词句外,还有文中的省略号,它也蕴涵着丰富的感情。
①“明天……学校就要开学了……”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
②“不过,你俩……只能去一个。
”不忍说出这个痛苦的决定,决定很艰难。
4.人物形象再现:
从此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贫穷,饱经沧桑,爱孩子却又无可奈何)
5.自主选读:
把本段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6.小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体会父亲内心的?
(品词句、看省略号)
过渡:
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用此法继续学习第3、4、5自然段,体会人物内心。
(二)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姐弟俩互相谦让,父亲为儿女不辞辛劳”。
1.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你要给文中三个人物选画一幅图,你准备从三、四、五自然段中选出哪个场面呢?
为什么?
2.交流讨论:
要求运用“品词句、看省略号”的学习方法,感悟人物内心。
在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向纵深方向引导的契机,及时进行指导。
弟弟:
①“忽然他又停住了……说:
‘姐,你先抓吧。
”弟弟很诚实,把抓阄的好机会先让给姐姐。
②“忽然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喊:
‘……应该我先来’……毫不犹豫地掰开……拿出……放在……”弟弟的苦心,他是要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姐姐。
③“伸出手嚷道:
‘我的短……’……眼角分明含着泪珠。
”弟弟的话怎么说不下去了?
他为自己的“诡计”得逞而激动,却又忍不住为自己不能再读书而心酸。
姐姐:
“缓缓地伸出手,说:
‘看,我的更短……’……父亲……掰开她紧攥着的小手……”姐姐平静而又坚决地谦让。
姐姐在说这句话时,她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父亲:
“忽然,父亲猛地站起来在老槐树上狠拍一掌……喃喃地说……”父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
父亲被感动了,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
你喜欢文中的谁,你准备怎么展现他的形象呢?
可以与学习同伴合作。
(或朗读、或绘画、或表演、或描述等)
四、作业。
1.把你认为描写细腻、感动人心的好句子,收集到自己的“美文佳句”本中去。
2.搜集一些诉说亲情的故事,可以是听来的,看来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自己家里的。
第三课时
一、评价人物。
1.快速地重温课文,看看,在抓阄过程中,父亲对两个孩子有没有偏向?
找出语句读一读。
2.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在抓阄时,父亲对弟弟的“偏心”?
以及,最初他为什么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只让一个孩子去上学?
3.你最喜欢文中的谁?
为什么?
二、评议故事。
1.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2.最后一段写夜空中的星星,有什么意味呢?
(人物内心安静又明亮)
3.学了这则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法?
三、识字与写字。
1.认读:
师:
文中的生字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已经跟它们反复见了很多次面,现在,老师把它们单独请出来,大家是否还认识它们呢?
指名认,开火车认,齐读。
一声不吭拴牛咳了一声瞬间一瞥犹豫僵住
2.识记:
师:
这篇课文的生字有一定的难度,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书写:
师:
先照着课本,把要写的字写两遍,再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四、质疑。
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作业。
向大家推荐阅读《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