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800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6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docx

医学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

一概况:

(一)中药的概念:

1.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的药统称的中药。

中药与草药区别

中药:

全国公认、普遍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记载

草药:

全国未公认、局部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未记载

中药来源

中药贡献

1.防病

2.治疗

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

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不同,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依赖产地自然条件(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

量、肥料)

具备:

地域特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称“地道药材”

(二)采集

根据不同中药类别,选择不同时节(有效成分含量最多)和方法采集:

1.植物药

全草类:

枝叶茂盛,花朵初开

植叶类:

花蕾将放或盛开时

物花及花粉类:

含包未放时

药果实和种子类:

成熟时

根及根茎类:

初春或秋末时

树皮及根皮类:

春夏间

2.动物类:

在生长、活动季节(夏秋)

3.矿物类:

全年可采挖(择优)

(三)干燥

1、晒干法。

2、阴干法。

3、烘干法。

4、石灰干燥法。

5、远红外线和微波干燥法。

贮存:

干燥、低温、避光、密闭、化学药物薰条、剧毒药与一般药分存

二.中药的炮制

对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称炮制。

(一)炮制目的

消除或降低毒负作用、增强药效、改变药物性能、利于贮存、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修治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其他制法、辅料炮制法

三.中药的性能

把中药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即药性、药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统称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气,又称四性。

平性药:

不寒不热作用平和。

淡渗利湿,治湿证。

(二)五味

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称五味

(三)中药毒性

对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有毒副作用的中药称中药毒性.

1.中药毒性分三级

(1)大毒

(2)有毒(3)小毒

四.中药的用法

五个方面:

用药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用量中药煎法中药服法

何谓配伍?

根据不同的病情、临床辨证、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称配伍。

何谓七情?

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药物的“七情”。

1.单行:

用单味药治疗疾病

如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

2.相须:

(兄弟关系,共同作战)

例:

石膏、知母合用,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

3.相使(主仆关系,协同作战)

主药、辅药合用,辅药可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

例:

主药:

吴茱萸,辅药:

生姜暖肝温胃等作用

合用时,生姜可增强吴茱萸

4.相畏:

(减副或消副)

两药合用时,一种药物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例: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生南星毒性或副作用

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清或除毒)

两药合用时,一种药物能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

例:

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防风杀砒霜毒。

6.相恶:

(破坏团结,不可取!

两药合用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

功效,使其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配伍。

例:

生姜(温热)恶黄芩(凉寒)

黄芩削弱生姜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

(内战,祸国殃民,不可取!

两药合用时,产生毒副作用的配伍。

例:

细辛配伍藜芦,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

需牢记“十八反”、“十九畏”用药配伍禁忌。

六情配伍利弊

相恶:

有拮抗(抵消或削弱)作用。

(不可取)

相反:

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更不可取)

第二节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中药的分类共有18大类,选讲13类。

常用中药很多,要求掌握57种。

一.解表药

1.定义:

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表药。

2.分类: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治表寒证

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治表热证

3.使用注意事项

L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

L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泻痢呕吐,吐血下血慎

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用

热病后津液亏损

(一)辛温解表药

具有发散风寒,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称辛温解表药。

共同点:

味辛、性温、发汗作用强,治风寒表证

麻黄

味:

辛;微苦,性:

功效主治

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2.宣肺平喘-寒喘证、热喘证(加清热药)

3.利水消肿——水肿证

用量:

3——10克

生用—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

用法:

水煎服

炙用—止咳平喘—寒性咳嗽证

注意事项:

量不宜大(发汗力强);体虚多汗,肺虚咳嗽忌用

桂枝

味:

辛;甘、性:

功效主治

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2.温经通脉--寒凝:

痹证、胸痹、痛经

3.助阳化气——水肿证(脾肾阳虚型)

用量:

3——10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热证,阴虚火旺证,血热妄行证,孕妇忌用。

防风

味:

辛;甘。

性:

微温

功效主治

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2.除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3.祛风止痉——风痰闭阻经络证。

4.透疹止痒----麻疹、风疹瘙痒证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荆芥

味:

辛。

性:

微温

功效主治

1.祛风解表——风寒表证。

2.透疹止痒----麻疹、风疹瘙痒证。

3.散瘀止血——跌打损伤。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止血炒炭用

(二)辛凉解表药

具有发散风热,治疗风热表证的药物称辛凉解表药。

共同点:

味辛性凉,发汗作用缓和,治风热表证。

不同点:

透疹风疹、麻疹(薄荷、葛根)

L解毒疮疡肿毒(菊花)

L疏肝肝郁(柴胡、薄荷)

柴胡

味:

微辛、微苦;性:

微寒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2.和解表里——半表半里证(少阳证)

3.疏肝解郁——肝气郁结

4.升阳举陷——气陷证(内脏下垂证)

用量:

3——10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气逆不降,肝阳上亢慎用。

薄荷

味:

辛;性: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2.清利头目——风热头痛、眼疾

3.利咽透疹——咽痛、口舌疮、风疹、麻疹

4.疏肝解郁——肝气郁结

用量:

3——10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后下)。

阴虚血燥,肝阳上亢忌用。

菊花

味:

甘、辛、微苦;性:

微寒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平肝明目——肝阳上亢证

清热解毒——热毒证(疔疮、痈疽)

用量:

6——15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风热表证——黄菊;平肝明目——白菊;疔疮、痈疽——野菊花

二.祛风湿药

以祛风除湿为主要功效,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共同点:

大多辛苦温燥,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证。

风寒湿痹证(肌肉、经络、筋骨间)

适应证

筋骨萎软证(肝肾不足)

注意事项:

多因辛散温燥,阴虚血亏慎用。

独活

味:

辛、苦;性:

微温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证

散寒止痛——风寒夹湿证

用量:

3——10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多因辛散温燥,阴虚血亏慎用。

秦艽

味:

辛、苦;性:

微寒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风湿热痹证

清热除蒸——阴虚内热证(低烧)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证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三.祛湿药

以祛湿为主要功效,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湿药。

注意事项:

易耗伤阴液,阴虚血燥慎用。

(性味功效差异):

分类适应证

化湿燥湿——湿在中、上焦

利尿渗湿——湿在下焦

清热利湿——湿热并重

(一)化湿燥湿药

以化湿燥湿健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上、中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特点:

芳香化湿,强健脾胃。

注意事项:

含挥发油,不宜久煎宜后下。

藿香

味:

辛;性:

微温

功效主治

化湿解暑——暑湿证

和中止呕——湿阻中焦呕吐证

辛温解表——风寒表证或寒湿表证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舌红绛无苔)或热证忌用。

不宜久煎。

苍术

味:

辛、苦;性:

功效主治

燥湿健脾——湿阻中焦

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证

散寒解表——风寒表证

养肝明目——夜盲证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或热证忌用(香燥伤阴)。

(二).利水渗湿药

以利水渗湿为主要功效,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特点:

味淡性平,以利水渗湿为主要功效。

注意事项:

易伤阴耗液,阴虚津亏慎用。

茯苓

味:

甘、淡;性:

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皮)——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补中健脾——脾虚湿盛(便溏)

宁心安神(茯神)——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用量:

10——15克用法:

水煎服

(三).清热利湿药

以清热利湿为主要功效,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利湿药。

特点:

具有清热和利湿两种功效,治疗湿、热两邪合病即湿热证(黄疸、热淋、血淋等)。

注意事项:

热盛:

加清热解毒药;湿盛:

加芳香化湿药

茵陈

味:

苦、辛;性:

微寒

功效主治

清热退黄——湿热黄疸(阳黄)

除湿止痒——湿疹、风瘙隐疹

用量:

10——15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脾虚血亏(萎黄)忌用。

金钱草

味:

苦、咸;性:

微寒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肝胆湿热,膀胱湿热。

排石退黄——石淋、结石。

解毒消肿——疮痈疔、蛇伤、烧、烫伤。

用量:

10——15克用法:

水煎服

四.清热药

以清热为主要功效,治疗里热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注意事项:

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弱慎用。

分类:

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热毒、火毒证

清热凉血——营血分证

清热燥湿——湿热证

清热解暑——暑热证

清热明目——目赤肿痛

清虚热——虚热病证

(一)清热泻火药

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清热泻火药。

适应症:

气分实热证。

石膏

味:

辛、甘;性:

大寒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证(四大症)

除烦止渴——肺胃燥热证

生肌敛疮——溃疡久不收口、烧、烫伤(煅用)

用量:

15——60克用法:

水煎服或外用

注意事项:

生石膏清热泻火;煅石膏敛疮止血

知母

味:

苦、甘;性: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证(四大症)

滋阴降火——阴虚内热证

生津润燥——肺燥津亏,消渴证(三消)

用量:

6——12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忌用

山栀子

味:

苦;性:

功效主治

泻火除烦——实热(高热神昏燥烦谵语)

清热利湿——湿热黄疸,下焦湿热。

凉血解毒——各种出血证、目赤肿痛、热毒疮疡

用量:

6——10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1.清热泻火宜生用,止血宜炒焦用,除烦止呕宜姜之制。

2.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忌用。

(二)清热解毒药

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治疗各种热、火毒证的药物称清热解毒药。

适应证:

痈疽疔疮、瘟毒发斑、丹毒、喉痹、热毒血痢。

注意事项:

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弱慎用。

金银花

味:

甘;性: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温病初起,疮痈早期。

疏散风热——风热表热。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阿米巴痢)

用量:

6——15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脾胃虚(阳虚)忌用。

连翘

味:

苦;性:

微寒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温病早期,热入心包(高热神昏)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消痈散结——痈疮疖肿、瘰疬、痰核。

用量:

6——15克用法:

水煎服

清热解毒宜青翘,疏风散热宜黄翘,清心泻火宜翘心。

注意事项:

脾胃虚(阳虚)忌用。

(三)清热凉血药

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治疗营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适应证:

营分、血分实热(身热夜甚、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出血)

注意事项:

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忌用。

生地

味:

甘;性: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营血分实病证。

养阴生津——热病伤津、阴虚内热。

用量:

6——15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慎用。

牡丹皮

味:

苦、辛;性:

微寒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分

活血化瘀——血瘀肿痛

用量:

6——15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血虚有寒,孕妇忌用,月经过多慎用。

(四)清热燥湿药

以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治疗湿热内蕴、湿邪化热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适应证:

湿温、暑温、湿疹、湿疮等湿热病证。

注意事项:

苦寒伐胃,脾胃虚寒慎用。

性燥伤阴,津伤阴亏慎用。

黄芩

味:

苦;性: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湿热证:

湿温郁阻、湿热中阻、肠胃湿热

泻火解毒——肺热咳喘、疮痈肿毒、喉痹

清热安胎——热盛胎动不安

清热凉血——热毒炽盛各种出血证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苦寒伐胃,脾胃虚寒慎用。

苦燥伤阴,津伤阴亏慎用。

黄连

味:

苦;性: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湿热证(湿热中阻、湿热泻痢)

清热解毒——三焦热盛,痈疮疔毒

清热泻火——火热扰心(高热烦躁);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用量:

2——5克(粉)或10克

用法:

水煎服清心火宜生用,清肝火宜吴萸水炒用;胃热呕恶宜姜汁炒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苦寒伐胃,脾胃虚寒慎用。

苦燥伤阴,津伤阴亏慎用。

黄柏

味:

苦;性: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湿热证:

膀胱湿热、湿热带下、湿热黄疸、大肠湿热

泻火解毒——痈疮疔毒

滋阴泻火——阴虚火旺证

用量:

3——10克

用法:

水煎服清热燥湿宜生用,泻火,退骨蒸宜盐水炒用,清热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慎用。

药名

共同点

异同点

黄连

味:

性: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功强善清中焦和心

黄芩

功次之善清肺,安胎。

黄柏

功再次之

善清肝肾,滋阴,退虚热。

五.消导药

以消食导滞为主要功效,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消导药。

适应证:

饮食不化、宿食停滞—脘腹胀痛,呕吐等(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加健脾或行气药(标本同治)。

山楂

味:

酸、甘;性:

微温

功效主治

消食化积——肉食积滞的消化不良

活血化瘀——气滞血瘀证

用量:

10——15克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消食散瘀宜生用或止泻、痢炒焦或炭用。

鸡内金

味:

甘;性:

功效主治

消食健胃—各种食积、小儿疳积

固精止遗—肾气不固的遗滑精、遗尿

化坚消石—胆道、尿路结石

用量:

水煎服:

3——10克研末冲服:

1.5——3克

用法: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神曲

【来源】

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味:

甘、辛;性:

功效主治

消食化积----各种食积证

健脾开胃----脾胃虚弱证

散寒解表----风寒表证

用量:

水煎服:

6——15克法:

水煎服

七.泻下药

以泻下通便、逐水为主要功效,治疗肠胃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称泻下药。

适应证:

便秘、严重水肿。

攻下药——实证便秘

分类润下药——虚证便秘

逐水药——严重水肿

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久病正虚慎用。

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慎用。

(一)攻下药

以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治疗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的里实热证的药物称攻下药。

适应证:

热结便秘、火热上炎、里实热证

注意事项:

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忌用。

大黄

味:

苦;性:

功效主治:

清热通便——热结便秘,里热炽盛。

凉血解毒: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证、火热上炎各种肿痈

、湿热黄疸

逐瘀通络:

妇女产后瘀阻腹痛、产后恶露不尽、跌打肿痛、癥瘕积聚

用量:

3——10克用法:

水煎服

泻下宜后下生用活血不宜后下宜酒制

止血宜炒炭用外用宜研粉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忌用。

芒硝

味:

咸、苦;性:

功效主治

软坚泻下——实热便秘证

清热解毒:

咽喉肿痛(火毒)、肠痈(早期)

用量:

3——10克用法:

烊化冲服或外敷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畏三棱(牙硝难合荆三棱)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以祛除痰涎为主要功效,治疗痰多且咳痰不畅的药物称谓。

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谓。

适应证:

祛痰药:

痰多咳嗽、咳痰不爽、病机上与咳痰有关病证(癫痫、瘿瘤、阴疽流注、中风痰迷)

止咳平喘药:

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病证

分类:

清热化痰——治热痰咳嗽的病证

温化寒痰——治寒痰咳嗽的病证

止咳平喘——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病证

注意事项:

分清寒热虚实,选择相应的药物。

(一)清热化痰药

以清热化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热证的药物称谓。

适应证:

痰热壅肺的咳嗽、气喘证。

注意事项: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寒凉清润,易伤阳助湿)

贝母

药味川贝:

苦、甘浙贝:

药性川贝:

微寒浙贝: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

外恶风热咳嗽证、痰热咳喘证、燥热伤肺咳喘证

解毒散结:

痈疽疮疡早期、肺痈咳喘证、瘰疬痰核证

川贝与浙贝鉴别:

药名性味

川贝

浙贝

性味

微寒,苦甘

润肺止咳专长

肺热燥咳

阴虚痨咳

干咳无痰或少痰

寒苦

清热化痰散结专长

肺热咳喘

瘰疬痰核

肺痈、痈疽、疮疡

功效

主治

用量:

浙贝3~10g;川贝1~2g

用法:

水煎服冲服(研粉)

注意事项:

寒痰、湿痰、孕妇忌用(兴奋子宫)反乌头

(二)温化寒痰药

以温化寒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功效,治疗寒痰、湿痰的药物称谓。

适应证:

寒痰、湿痰咳嗽多痰色白清稀病证。

特性:

温燥性烈,易助火伤津。

注意事项:

痰热咳嗽忌用、阴虚燥咳忌用、吐血、咯血忌用

半夏

味:

辛;性:

温毒

功效主治

温化寒痰——寒饮伏肺的咳喘证

燥湿化痰——痰湿阻肺的咳喘证

降逆止呕——痰饮犯胃呕吐证

消痞散结—痰气郁结:

心下痞满、梅核气、瘿瘤痰核

用量:

3~10g用法:

水煎服(制用)或外敷(生用)

注意事项:

1.生半夏有毒,多作外用

2.炮制过的半夏毒小或无毒内服常用

3.反乌头

4.阴虚燥热,孕妇忌用。

(三)止咳平喘药

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谓。

适应证:

苦杏仁

味:

苦性:

微温

功效主治

止咳平喘——寒热咳嗽、气喘均可用(配伍不同)

润肠通便——便秘证(阴虚津枯)

用量:

3~10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过量中毒(有毒)、小儿慎用、打碎用

桔梗

药味:

苦、辛药性:

功效主治

祛痰止咳——寒热咳嗽、气喘均可用(伍异)

宣肺利咽——声哑、咽干、咽痛

排脓消痈——肺痈

用量:

3~10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过量致呕

九温里药

以温补阳气、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治疗阳虚里寒证的药物称谓。

(亦称祛寒药)

适应证:

外寒内侵(实寒证)、脏腑阳虚(虚寒证)、亡阳厥逆

注意事项:

多辛热燥烈,易伤阴液。

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附子

药味:

辛甘药性:

大热

功效主治

温里助阳:

脾胃虚寒证(胃痛、腹痛)、脾肾阳虚(水肿)、肾阳虚(阳痿、宫冷、不孕不育)

回阳救逆——亡阳证(阳脱证)

祛寒止痛——风寒痹证、痛经、腹痛等

用量:

3~15g用法:

水煎服(制附子)

注意事项:

热证、阴虚、阳亢及孕妇用。

过量中毒(有毒)。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花粉、白芨。

干姜

味:

辛性:

功效主治

温里散寒——里寒证(脘腹冷痛、肺寒、咳喘和寒呕)

回阳通脉——亡阳证(阳脱证)

用量:

3~10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及血热者忌用

肉桂

味:

辛、甘性:

大热

功效主治

补火助阳——命门火衰或阳虚证。

散寒止痛:

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证。

风寒湿痹证。

温通经脉——阳虚寒凝血滞或血滞痰阻证。

用量:

2~5g用法:

后下或冲服。

注意事项:

畏赤石脂。

阴虚火旺或里实热证忌用。

孕妇慎用。

十理气药

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功效,治疗气机郁滞的药物称谓。

(亦称行气药)

注意事项:

辛温香燥,易伤气阴、气虚、阴虚、热证慎用

适应证:

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壅塞肝脾不和肝胃不和

陈皮

味:

苦辛性:

功效主治

理气和中—脾胃气滞

燥湿化痰—湿痰咳喘证

用量:

3~10g用法:

水煎服

枳实

味:

辛苦性:

微寒

功效主治

破气消积——胃肠气滞便秘腹胀痞满

化痰散痞——痰积胸部咳喘证(热证)

用量:

3~10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十一理血药

以调理血液(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功效,治疗血分证的药物。

分类:

补血药活血药止血药凉血药

(一)活血药

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治疗血瘀证的药物称谓。

又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或破血逐瘀药。

适应证:

瘀血阻滞的病证

注意事项:

出血证、月经过多或孕妇忌用(易动血耗血)

川芎

味:

辛性:

功效主治

活血行气——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病证

祛风止痛——风寒湿痹及风寒头痛证

用量:

3-10g或1-1.5g(粉)用法:

水煎服或冲服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热证、月经过多慎用

丹参

味:

苦性:

微寒

功效主治

活血通经——瘀血证(闭经、痛经、产后腹痛)

祛瘀止痛——胸痹心痛

凉血消肿——疮疡痈肿(红肿热痛)

清心除烦——热扰心神致心烦不寐证

用量:

5-15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活血化瘀酒炒更好反藜芦

桃仁

味:

苦甘性: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各种瘀血:

痛经、闭经、肝脾肿大、腹部实质包块、外伤肿痛

润肠通便——便秘证(津枯血虚)

用量:

5-15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活血化瘀酒炒更好,反藜芦。

红花

味:

辛性: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各种血瘀证:

痛经、产后腹痛、外伤肿痛

通络止痛——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用量:

5~9g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二)止血药

以止血为主要功效,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称谓

适应证:

内伤、外伤的出血证

分类:

三七

味:

甘微苦性:

功效主治

化瘀止血——各种出血证

消肿定痛:

跌打损伤、痈疽肿痛、无名肿毒

用量:

3-10g或1-3g粉用法:

水煎服或冲服或外用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十二补益药

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要功效,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谓。

分类:

补气药——治气虚证

补血药——治血虚证

补阴药——治阴虚证

补阳药——治阳虚证

注意事项:

①忌乱补②相须为用③伍健脾药

(一)补气药

以补气为主要功效,治疗各种气虚证的药物称谓。

适应证:

气虚证、气虚欲脱证

人参

味:

甘、微苦性:

微温

功效主治

1.大补元气——元气不足的疾病

2.益气固脱—脱证:

气脱证+升提药、阳脱证+补阳药、气阴两脱+补阴药

3.补脏气虚+补阳药

补心气—心气虚证心阳虚证

补肝气—肝气虚证肝阳虚证

补脾气—脾气虚证脾阳虚证

补肺气—肺气虚证肺阳虚证

补肾气—肾气虚证肾阳虚证

4.活血——气虚血瘀+活血药

5.摄血——气虚失摄的各种出血+止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