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758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绪论】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论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

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端;消除这些弊端是思维着的理性任务。

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空想”。

【材料2】列宁指出: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作者的社会力量……。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参考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但却不是科学的。

(2)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原因在于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写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

“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结合以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态度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论述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2)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

(1)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夺取民主革命胜利靠得是实事求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靠得是实事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靠得还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靠得是实事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代代薪火相传依然靠得是实事求是。

第二,完整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割裂各个部分或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都会歪曲马克思主义,所以,必须完整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三,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倾向。

一种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倾向,一种是自由主义自由化倾向。

这两种倾向都可能葬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要坚决反对的。

(2)在实践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

坚持和发展统一的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仅仅新问题,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99年11月,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1999年12月,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阅读报刊的专栏和收听广播的公众异常踊跃。

通过纸上和网上的投票,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卡尔·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英国路透社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

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材料2】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学术界频繁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问题的研讨会。

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9月到2007年9月,在巴黎连续召开的5届“国际马克思大会”。

每届大会都有来自30多个国家六百多名,甚至上千名学者参加。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的改革等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996年4月,世界不同国家的1500多名社会主义学者,在美国纽约召开了“欢呼乌托邦:

对社会主义的再展望”的大型研讨会;7月,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伦敦召开了有6000人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大会”,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危机等问题。

2006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再次在伦敦在举行。

大会设立了200多个分会场,数千人参加了30多个领域近百个学术讨论活动。

对于这些研讨会的影响,国际媒体用“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马克思获得了新生”、“红色之帆再次扬起”等文字来报道。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何仍受重视?

它的生命力究竟何在?

【参考答案】

(1)西方学术界频繁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问题的研讨会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和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

尽管一百多年来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群众,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2)国际媒体用“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马克思获得了新生”、“红色之帆再次扬起”等文字来报道,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最为强劲的生命力。

尽管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理解和说明。

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

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

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

“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

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

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材料3]

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

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

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

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

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

“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

(1)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圭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也就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2)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

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

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

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

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二.【第一章】

(六)材料题及参考答案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

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参考答案】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2、2004年5月5日,胡锦涛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

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

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观点。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整个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永远不会停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第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叉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3、【材料1】“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

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

否则就要犯错误。

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摘自毛泽东《矛盾论》)

【材料2】“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摘自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摘自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2)如何理解“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

(3)结合上述材料,阐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