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28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docx

植物病理论述题汇总

病理论述题汇总

1.以瓜类枯萎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发生规律,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病害症状:

萎蔫, 茎蔓纵裂,裂口处流出黄褐色胶状物,根部褐色腐烂,维管束呈褐色,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病原特征:

 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尖镰孢菌和瓜萎镰孢菌,有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或镰刀形,多为3个分隔;厚垣孢子

致病机制

(1)机械堵塞作用

(2)病菌分泌毒素

 靠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和线虫等传播

积年流行病害,决定于当年初侵染菌量,再侵染不起主导作用。

   

发生规律:

土壤习居菌,以厚垣孢子、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中存活5~6年;菌丝和分生孢子也可在病株残体中越冬;厚垣孢子和菌核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仍能存活。

分生孢子萌发通过根部和茎基部伤口侵入,病菌扩展整株。

潜伏侵染

发病条件:

1、连作发病重

   2、立地条件及管理不当 

3、品种抗性差。

防治措施:

(1)选育利用抗病品种。

种间或属间杂 交 

  

(2)深耕、晒土、轮作、休闲、淹田,田园卫生可减少病害发生。

(3)嫁接防病

    (4)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50%多菌灵500倍或10%双效灵300倍液浸种

②土壤处理

95%棉隆,每667m210kg拌细土120公斤,撒于地表,耕翻13~18cm,再用薄膜盖12天

65%敌克松或50%多菌灵按1:

100配成药土穴施

③浇根发病初期7天1次,连续3~4次

50%多菌灵500~1000倍

10%双效灵300倍

40%抗枯灵500倍

  (5)生物防治。

(6)利用诱导抗性。

2,以黄瓜霜霉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病害症状: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

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

 孢囊梗由气孔伸出,双叉状锐角分枝3~6次。

发生规律:

南方:

终年不断发生危害。

北方:

温室和塑料大棚内不断产生孢子囊,主要初侵染源。

高寒地区:

初侵染源是随季风由南方传播的。

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

影响因素:

1、气象条件:

温度:

温度条件易于满足。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病菌不能产生孢子囊,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愈快、数量愈多。

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高湿和降雨为病害流行决定因素。

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

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2、栽培管理3、品种抗病性

4、生育期及不同部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

3.药剂防治苗床发病及大田病害始发期及时用药。

常用的药剂是:

25%甲霜灵WP800倍72%克露WP500倍

64%杀毒矾WP500倍72.2%普力克AS800倍

70%代森锰锌WP800倍80%大生可WP600倍

27.12%铜高尚SC1000倍

温室大棚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生态防治:

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进入25-30℃,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件的早晨可排湿0.5小时,实现温湿度双限,下午,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左右,即实现温度单限制,夜间,温湿度交替控制病害,前半夜80%,温度控制在15-20℃,利于低温控制病害,有条件的下半夜温度大于90%,降采取控温10-13℃,低温限制发病抑制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夜间气温达10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

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10左右,通风时间1-2小时。

当夜间气温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

2.高温焖棚:

45℃维持2h。

间隔7~10天。

注意:

不超过47℃或棚内干燥,生长点拷伤。

3.药剂熏烟:

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克/亩。

隔7天熏1次。

4.粉尘法:

5%百菌清粉尘剂,10%多百粉尘剂,10%防霉灵粉尘剂1kg/亩次,9~11天/次。

3,以苹果树腐烂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症状特点:

主要为害枝干,也为害果实。

发病初期,病部呈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组织松软,用手按之即下陷。

病部常流出黄褐色汁液,湿腐状,有酒糟味。

后期病部干缩变黑褐色,生黑色小点粒。

为害果实形成暗红褐色不规则轮纹状病斑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春季病部表皮内生外子座,圆锥形,包藏一个分生孢子器(小黑粒点),一室或多室,各室相通,具一开口.突破表皮外露。

内壁生孢子梗,顶端不断产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弯曲呈香蕉形。

秋季,生成内子座,内含3—14个子囊壳。

子囊壳球形,基部密生子囊,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香蕉形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分子孢子角在病树皮上越冬,弱寄生菌,只能从伤口侵入。

有2个高峰,即3-4月和8-9月。

春季重于秋季。

5-8月是病菌集中传播侵染期。

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时,先在死亡组织(落皮层)上长定居,潜伏集聚侵染势,形成表面溃腐,处于潜伏状态。

夏季是苹果树活跃生长期,不利于病菌扩展致病;11月至翌年1月,内部发病数量激增。

深冬季节(休眠期),病组织中的病菌突破周皮,病变向树皮内层发展,同时落皮层上定植的病菌开始扩展危害,逐渐进入发病盛期。

果树休眠期发病最多,危害最烈,外观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在早春(3—4月),病斑扩展快,为害最严重。

5月,果树进入生长期,发病渐趋停顿、发病盛期结束。

在生长期内,遗留下来的病斑不再活动,只有老弱枝干上的病斑可缓慢地扩展。

晚秋,腐烂病斑发生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根据病害发展过程,从初夏落皮层形成,表面溃疡开始出现,到第二年春季发病盛期结束,可视为苹果腐烂病的一个发生周期。

影响发病的因素;1.树体状况树势衰弱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2.冻害。

3.营养不良磷、钾不足

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

2.清洁田园,减少病菌来源

3.病斑治疗。

春季彻底刮除病斑:

割或刮成棱型,并应刮掉病斑边缘宽0.5厘米的健皮,然后涂抹50倍4%农抗120果树型或9281或834康复剂。

重刮皮:

5~9月份进行,以5~6月最好,用锋利的刮刀将主干、主枝基部树皮表层刮去,一般要刮去约1~2毫米表层活皮,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

注意:

刮皮后创面不加处理。

4.药剂铲除:

5-9月份喷洒4%农抗120果树型600一800倍液、福美砷80-100倍、五氯酚钠200倍加福美砷100倍混喷、1:

2:

200倍波尔多液3—4次。

防止夏季形成的落皮层上产生表层溃疡斑及晚秋出现新的坏死病痕。

腐必清乳剂2-3倍液,于6月下旬和11月上旬两次涂树干,主干、基部三主枝、中心干上第四主枝以下部位,减少冬、春发生新病斑(防效达80%~90%左右),还防止病疤复发果(防效80%左右)。

5.防治其他病虫害

6.包泥在病斑上涂抹厚约1厘米的黄土泥,用塑料纸包扎严实(宽约10一15厘米),一般2—3个月后病斑脱落,周围产生愈伤组织。

7.大病斑桥接大病斑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愈合,严重影响树体养分输导。

因此,在大病斑刮治后及时进行桥接处理,这样有利于恢复树势,延长寿命。

4,以梨锈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症状特点;受害叶片正面形成橙黄色斑点,边缘具黄绿色晕圈,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

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粘液(性孢子)。

粘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组织逐渐变肥厚,叶背隆起,长出黄色毛状物(锈子器),内生黄褐色粉末(锈孢子)。

病原特征:

梨胶锈菌,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

在梨、木瓜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松柏、龙柏等松柏科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

发病规律: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松柏病组织中越冬。

春季3月产生冬孢子角,下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不为害松柏,而随风传播到梨树的嫩叶、新梢、幼果上,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17~20℃低于14℃或高于30℃均不能萌发。

萌发后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初侵染)。

叶片在展叶20天之内最易受侵染(25天以上一般不再受感染)

侵染后,经6~13天潜育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病斑,产生性孢子器,由昆虫传带,进行有性结合,20天后生成双核菌丝体及锈子腔和锈孢子(锈孢子器),锈孢子不能再为害梨树,转而侵害转主寄主桧柏,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从而完成病菌的生活史。

由于缺少夏孢子阶段,不能进行重复侵染。

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发生的轻重程度还与气候、品种有密切关系。

病菌一般只能侵害幼嫩的组织。

(1)转主寄主:

有效距离1.5~5km,因此梨树受害的程度往往与桧柏的数量与距离有关,尤其是离梨园3.5千米范围内的桧柏影响最大。

一般患病桧柏越多,梨锈病发生越重。

(2)气候:

当梨芽萌发、幼叶初展时,如值天气多雨,同时温度对冬孢子萌发适宜,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

(3)品种:

中国梨最感病,西洋梨最抗病。

忌载品种1柏树和葡萄也不能共处

2忌栽松树

3忌栽刺槐(洋槐)

一是招引蝽象;

二是刺槐分泌出的鞣酸类物质有抑制作用

三是刺槐落叶性炭疽病菌也能感染梨、苹果等果树。

4忌栽泡桐:

紫纹羽病菌的越冬场所。

5忌栽榆树:

柑桔星天牛、褐天牛喜食的树木。

榆树根分泌物易造成葡萄减产甚至整株死亡。

6忌栽胡桃(核桃):

胡桃叶的分泌物胡桃醌经雨淋后,滴入土中对苹果根产生危害,抑制其生长。

防治方法;1、清除转主寄主。

清除梨园5千米范围内的松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使病菌无法完成其生活史

2、梨树药剂防治,

①转主寄主施药,消灭越冬病菌如无法砍除,梨树发芽前剪除桧柏上病瘿,对松柏等喷药l~2次。

3~5波美度石硫合剂

0.3%五氯酚钠100~300倍液

0.3%五氯酚钠+1波美度石硫合剂。

②梨树萌芽至展叶后25天内施药。

从萌芽开始,每10天喷药一次,连续3次,若雨水多,还应适当增加次数。

1:

2:

160~200波尔多液(盛花期禁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粉锈灵乳剂2500倍液

20%萎锈灵乳剂400倍液等。

 

5,以苹果梨轮纹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症状特点:

枝干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隆起病瘤,质地较硬,多个瘤连成片使树皮粗糙。

病果以皮孔为中心形成黄褐色斑点,果肉黄褐色软腐,扩展迅速,有时有深浅颜色相间的同心轮纹。

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

病原菌形态特点:

轮纹病菌是梨生囊壳孢属,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大茎点霉属引起的,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有乳头状突起。

分生孢子在苹果汁液中萌发,清水中不能萌发。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树病枝、僵果、果台、干枯枝条、以及病虫危害的破伤枝条上、枣、刺槐、核桃等寄主上越冬,也可剪锯下来的枯残枝上越冬。

翌春遇雨水冲刷、昆虫传播(传播距离<10m),病菌在越冬部位于生长期不断形成孢子,经皮孔、伤口或直接侵入果实,此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幼果期侵染,降雨及膨大期为侵染盛期,8月中旬成熟期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果实接近成熟)。

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补充营养,在蒸馏水中不能萌发,在加有蔗糖的水中或果汁中萌发良好。

病果上很少产生子实体或虽产生但不成熟,当年的病斑不产孢子,无再侵染

发病条件;1.栽培管理:

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弱枝干易于感病,老病区内补植的小树也易染病,果实在幼果期表现抗扩展而不抗侵入。

凡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的均发病重。

   2.气候条件:

病菌分生孢子生成、传播、萌发需要高湿度、且有降雨;因此田间发病与降雨直接相关,尤其是雨后高温温暖多雨或晴雨相间时期长发病重。

反之,高温,干旱病害就轻。

3.3,品种:

苹果中富士、青香蕉、金冠、红星、王林、玉霰受害最重,其次元帅、印度、国光、祝光等也易感病,红玉病轻。

防治方法;病情预测:

   苹果第1次生理落果后(花谢后的两周),日平均气温达20℃左右,此期若有10毫米左右的降雨,则可能出现病害发生。

此期如果干旱无雨、喷药可推迟。

进入雨季,原则上每隔10~15天喷1次药,直至8月上、中旬(中熟品种),或9月上、中旬(晚熟品种)。

一般应掌握在雨后立即喷药。

多雨年份,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干旱少雨年份可减少喷药次数。

防治方法:

1.枝干轮纹病的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

(2)及时刮除病斑:

发芽前进行。

5-7月可对病树进行“重刮皮”(详见苹果树腐烂病防治)。

发芽前可喷一次2~3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

刮病斑后喷药效果更好。

休眠期病疤刮除后涂70%甲基托布津粉剂1份加豆油或其它植物油15份涂抹即可。

2.果实轮纹病的防治:

(1)搞好果园卫生

(2)适时喷药:

喷药时间:

第一次:

5月上中旬;第二次:

6月上旬;第三次:

6月下旬;第四次:

7月上中旬;第五次:

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常用药剂:

1:

2:

240倍波尔多液(盛花期禁用)

25%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50倍液

5O%多菌灵800倍液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1.5%多抗霉素100ppm

多菌灵(80%超微可湿性粉1200倍或50%可湿性粉800倍)

4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50%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

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倍液等。

多种药剂的交替使用。

(3)采收前及采后处理

采前喷1~2次7月下旬~8月

50%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采收后:

用上述药剂或30~40倍S-921发酵液浸果10分钟,晾干后贮藏。

仲丁胺200倍液浸果一分钟后贮藏;浸果后速装塑料袋贮藏。

辽宁省研制的s-m,S-P-mSO2释放剂,按每公斤果1~2片的用量放入果箱。

(4)低温贮藏:

5℃以下贮藏,基本不发病;0~2℃贮藏,可完全控制发病

6,以蔬菜疫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一、主要症状特点: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为害叶、茎、果,番茄、辣椒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

黄瓜保护地栽培主要为害茎基部、叶及果实

辣椒疫病

a苗期发病,主要危害根茎,使根茎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枯萎死亡。

b定植后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呈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燥后病斑变成淡褐色,叶片脱落。

c茎部受害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变病斑加长,后期病部变为黑褐色,皮层软化腐烂,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而且易从病部折断。

d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先出现水浸状斑点,暗绿色,后病斑扩展,果皮变褐软腐,果实多脱落或失水变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e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茎、叶、果实、根都能发病。

幼苗受害,茎基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之后病斑环绕茎部逐渐扩大,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并显著缢缩的大斑,茎、叶迅速萎蔫,

成株期多危害茎杆分枝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之后,变为褐色坏死长条斑,病部凹陷缢缩,植株上部萎蔫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该症状有别于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

番茄晚疫病

a幼苗感病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由叶片向主茎发展,使叶柄和茎变细呈黑褐色而腐烂折倒,全株萎蔫,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霉层。

幼茎基部发病,形成水渍状缢缩,幼苗萎蔫或倒伏。

b成株期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发病,形成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

湿度c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茎部病斑最初呈黑色凹陷,后变黑褐腐烂,易引起主茎病部以上枝叶萎蔫。

d青果染病,病斑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病部较硬,边缘呈明显的云纹状。

湿度大时生长白霉,迅速腐烂。

黄瓜疫病症状

a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绿色渍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

b成株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显著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

c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直径可达25毫米,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裂,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

d瓜条或其他任何部位染病,开始初为水浸状暗绿色,逐渐缢缩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2、病原形态特点

疫病的病原是疫霉属,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

病菌的白色霉层是它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三、发生规律  

疫病菌以卵孢子、厚壁孢子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或种子中越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

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

翌年雨季来临时,卵孢子和厚垣孢子经雨水、灌溉水传播到寄主的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或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寄主,引起田间初次侵染,形成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在高湿或阴雨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和所萌发的游动孢子又借风、雨传播,在有水滴、高湿度和较高温度下,孢子囊萌发可不断进行再侵染。

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

 

4、发病条件

气象因素降雨多少、湿度大小是决定病害流行与否、发病早晚及严重程度的最关键因素。

雨量大、雨次多、空气湿度大,特别是大暴雨后,最易诱发疫病流行;温度的影响也很大,旬平均温度达17℃以上,田间就可以发现病株,26~30℃的温度最有利于疫病流行。

土壤及耕作栽培条件地势低洼、土质粘重,雨后不能迅速排水的瓜田;瓜类连作菌源多;整地粗放,畦面低、打杈绑蔓除草不及时;偏施氮肥、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或施用烂菜沤制而未腐熟的土杂肥等不适当措施的,都有利于疫病流行。

品种不同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蔬菜疫病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或药剂浸种辣椒较甜椒抗病。

72.2%普力克水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半小时后催芽。

2土壤处理及黄瓜嫁接防病每平方米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克与适量土拌匀撒在苗床上,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淋地面。

可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做砧木与黄瓜嫁接,可防疫病及枯萎病

3,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加强肥水管理,晴天浇水并防止大水漫灌,保护地浇灌后适时通风,施足底肥,勿过量偏施速效氮肥,宜适当增施磷钾肥,可采用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中心病株,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播前翻晒土壤,高畦深沟种植。

4,灌根施药可用以下药剂灌根,每株灌药液300克左右即可,隔7~10天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天,连续防治3~4次。

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

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56%霜霉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涂抹,叶柄和茎秆感染晚疫病,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50倍液涂抹发病部位。

6.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施药效果良好。

喷药.可选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粉尘施药。

可选用5%霜脲锰锌粉尘剂每亩每1公斤、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于傍晚棚室封棚前施药,过夜即可。

7~8天一次,连续3~4次。

烟雾施药。

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次,傍晚施药,封闭棚室。

 

7,以茄子黄萎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病害症状:

 整个生长期,5~6叶开始发病,门茄座果后,盛果期病株剧增,叶脉间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萎蔫,枯死脱落,可发展至全株发病,剖视病株根、茎、叶柄、果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病原特征: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属半知菌轮枝孢属。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

分生孢子椭园形,无色单胞,微菌核,厚垣孢子

发生规律:

 病菌以微菌核、厚垣孢子和休眠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侵染来源,对于种子带菌有不同的看法,Kadow等认为种子可以带菌,并认为是主要初侵染来源,但Guba和于彦懿等认为种子不是茄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

带菌的有机肥、田间操作、农具、灌水、气流、雨水均可传播病菌。

病菌通过伤口,幼根表皮或根毛直接侵入,沿维管束扩展,并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堵塞导管,分泌毒素,致使植株萎蔫。

植株外表不产生病菌的无性孢子,因此无再侵染。

   温暖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流行,发病适温为20~25℃,气温在28℃病害受到抑制。

在茄子始花期至盛果期若雨水多,或地势低洼,容易渍水,漫灌,或灌水后遇暴晴天气,水分蒸发快,造成土壤干裂伤根,土质粘质,多茬连作,地温偏低或过高,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缺肥生长不良及土壤线虫和地下害虫危害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另外,定植时或中耕除草时等农事操作伤根多,病害发生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苗:

应选用无病种子和无病苗床育苗

(2)种子消毒:

浸种:

55℃温水浸种30min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h

60%防霉宝可湿粉600倍加0.01%平平加液浸种1h

拌种:

70%五氯硝基苯粉剂拌种,用量为种量0.2%

(3)土壤消毒:

撒施:

50%多菌灵可湿粉45g拌细土5kg/m2撒于苗床

翻混:

70%五氯硝基苯8~10g/m2,并翻入10~15cm的土中。

55%氯化苦乳剂7~9kg/666.7m2。

(4)轮作,与十字花科、百合科等蔬菜轮作5年以上,水旱轮作效果最好1年。

(5)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适时定植,铺盖地膜,提高地温,合理灌水及中耕,

(6)药剂防治

要带药移栽

沟(穴)施:

50%多菌灵或60%防宝室1:

50药液,2kg/667m2

灌药:

浇500ml药液/株,10天浇一次

10%双效灵水剂200倍

15%防萎蔫生态液300倍

60%防宝室可湿粉500倍

50%治枯灵500倍。

(7)清洁田园:

及时把病叶、病果、病株清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8,以茄子褐纹病为例,试述如何利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病害症状:

 苗期、收获期。

苗枯、枝干溃疡、叶斑、果实腐烂。

幼苗:

茎基部,水渍状梭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并缢缩,猝死。

大苗,立枯,黑色小粒点。

病原特征:

茄褐纹拟茎点霉菌〈Phomopsisvexans(Sacc.etSyd.)Harter〉,半知菌拟茎点霉属。

发生规律:

茄子褐纹病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随病株残体在土表层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2年以上。

种子带菌是造成幼苗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可导致该病的远距离传播。

而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多造成植株茎基部溃疡。

幼苗及茎基部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来源,通过重复侵染而使叶片、果实和茎的上部发病。

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等传播。

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