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20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docx

秋东师离线作业学前教育评价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评价》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形成性评价

答:

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为“过程中的评价”。

2.CIPP模式

答:

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

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3.专家会议法

答:

对已拟出的指标体系征询专家意见,结合权集,经统计后取平均值,以确定权重的方法。

4.强度

答:

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现象?

答:

(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

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应;

(2)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理想效应、先后效应、“趋中”趋势、成见效应;(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

类群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模式效应。

2.指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

(1)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标的本质属性;

(2)是行为化了的目标;(3)通过实际观察和测定,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3.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

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

4.教育评价信息汇总的条件是什么?

答:

教育评价信息的汇总是把按指标体系末级指标逐项赋值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

5.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

(1)直接可测性原则;

(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3)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4)指标的可比性原则;(5)简易性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

1.试分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及局限性。

答:

1.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准的评价。

2.绝对评价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

局限性:

(1)评价人员不能预先了解学前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只对实际的学前教育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

(2)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试举例描述对一个幼儿园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般程序。

(一)感知—体验式

1.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感知、体验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内化,引导他们自觉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2.教学程序

(1)情景感知

幼儿的情感是随着情景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让孩子置身于浓浓的富有情感的情景中,才能使孩子的情感掀起波动。

这一环节旨在向幼儿呈现具体事件,提供富有情感色彩的感知信息,或夸张表现,或浓缩再现,使幼儿的感官兴奋,情感迅速聚集、定向,投向特定的情景之中,充分感知“物化”了的人或事件,从而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幼儿虽然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生活体验,但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可遇可见的环境信息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往熟视无睹,通过有意识地向幼儿呈现有关情景,可以使幼儿熟视无睹的事件成为“有关刺激”,进入幼儿感知、关注的范围之中,以达到加深体验理解,不断内化、迁移的目的。

(2)体验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主动体验、用心灵体验的方式达到理解。

这里的理解有着与认知理解不同的含义,主要是达到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认同、共鸣式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能引起幼儿思考或幼儿在看法上不致的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积极思维,相互交流,使之产生共鸣。

例如,假设性问题“假如你是大班的哥哥姐姐”,描述性问题“小猫、小狗是怎样玩玩具的”,说明性问题“为什么‘要样样东西都爱吃’”等等。

(3)内化迁移(强化巩固)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再创设各种情景及条件,使幼儿把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境范围、不同的对象中不断地扩散、泛化、内化、迁移。

内化迁移并非一两次就能实现,它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

为了使幼儿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得到迁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提供的情景应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或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而非假想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或行为,通过实际训练,强化巩固良好的行为规范,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3.教学策略

(1)提供多种类型的情景感知形式

A.现实性情景感知

在幼儿周围的环境中,有许多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可作为幼儿感知的对象与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的目标、教材的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引导幼儿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人物的行为态度进行实景观察、实物观察和实情观察:

可带领幼儿观看周围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不安全,市场上哪些食品不能吃;也可引导幼儿观察父母、教师或伙伴履行生活卫生行为的方法、过程及结果。

例如:

在讲保护牙齿知识之前,可以在吃完午饭后,建议幼儿张嘴照镜子,或相互观看,使他们看到口腔里牙缝中留着

不少的残渣,再让他们观察教师或个别幼儿漱口的动作及实效,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录像等辅助性手段让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事物直接感知,积累感性经验。

B.模拟性情景感知

模拟性情景感知,即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一些有趣有益的特定的教育情境。

如由一个问题、一段轶事、一张照片、一幅漫画或一本图书等构成“问题情境”,或由木偶表演、故事表演、情境表演等构成“表演情境”,供幼儿感知观察,使他们的感官能充分作用于环境中诸多的教育因素,从而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为强化某一方面的教育需要,可反复呈现,让幼儿多次感知同一情境。

(2)采取多种体验理解的方式

A.情绪沟通式理解

这种方式主要是疏通情感信息传递的渠道,将教师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与幼儿的情绪建立联系,通过扩散效应,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绪氛围,使幼儿以与教材内容同质的情绪反应参加到活动中来。

例如讲述故事“杜鹃鸟”,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传递一种悲伤的情感信息,使之逐渐扩散,渐渐吸引儿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表现,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气氛之中,表现出较为合拍的情绪反应。

B.情感认同式理解

在沟通条件下,丰富情感体验,促使幼儿对已接受的信息主动加工处理,同化原有的情感认知图式。

幼儿的情感体验还处于直觉性和形象性为主的阶段,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是儿童情感动机的来源。

因此,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形象刺激,比如运用艺术的综合效应,使幼儿目视其景,耳闻其声,心感其情,将美好的形象渗透到幼儿个体的情感世界之中自主同化。

例如,观看童话剧《白雪公主》时强烈的情感信息刺激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而起伏,时而紧张、焦急,时而悲伤、愤怒,时而松弛、欢乐,同时同化幼儿的善恶感、是非感,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情感理解。

C.认知参与式理解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在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如果缺少了认知理解,儿童就会热衷于最感兴趣部分而忽略对整个情境的感受,难以获得确切的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要转化为情感认识,必须通过认知的参与、调节和评价。

如:

知道了父母的艰辛才会产生义务感和责任感;了解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产生惜物感;认识到老人、残疾人的生活不便,才会产生同情感。

例如,欣赏故事“流星花”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丑小花会变成一朵最美的花。

运用认知评价方式参与理解,幼儿对作品所表达的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才会有更深的领会。

D.尝试活动式理解

通过让孩子亲自做一做、玩一玩、动一动等方式,达到情感体验理解的目的。

例如,让孩子们带来自己的玩具交换着玩,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体验、理解分享的快乐;到奶牛场亲自挤一挤奶,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到户外感受一下冬天的寒冷,对“不怕冷”的人产生敬意。

亲自尝试往往会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伴随终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迁移

A.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角色扮演法使用时应注意:

a.教师让幼儿承担的角色必须是幼儿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情境理解力等能力去扮演的角色。

b.角色扮演效果还取决于幼儿角色技能,教师要针对技能做些教育准备。

c.根据幼儿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目标确定角色,使角色扮演更具针对性。

B.实际练习法

给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不再停留于假想情境下的体验,让幼儿通过抑制各种物欲和私欲,体验战胜自我的快乐。

例如,为老人们制作贺卡,送上祝福,要克制自己想玩的欲望并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到超市为母亲挑选一件礼物,表达爱意,必须抑制自己想吃的欲望;给灾区儿童送玩具、图书,献上爱心,必须克服私欲。

在这种内化迁移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有矛盾冲突。

可以说,没有这类心灵磨练便无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内化水平。

实际练习法使用时应注意:

①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②练习的内容应循序渐进,为幼儿所接受。

③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练习都要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

④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⑤配合使用多种强化手段:

a.物质强化:

用可吃可玩的物品进行强化;b.社会强化:

通过幼儿自我评价及来自他人的评价(包括称赞、喝彩、鼓掌、亲吻、微笑等)进行强化;c.记号强化:

用图表、星号、贴纸等标记进行强化;d.活动强化:

为幼儿提供其喜爱的活动,如游戏、看电视等进行强化。

教师在使用强化手段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作选择。

一般来说,年龄小或新入园的幼儿对教师不熟悉,参与生活活动的经验较少,也不了解各种符号标记的价值,可多选用一些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的方式;对年龄大的幼儿则应多选用社会强化的方式;对于个别幼儿,教师还可以留意观察他们平日对各种强化方式的反应,或提供多种方式让他们选择。

C.艺术表现法

艺术表现法是孩子们对周围美好事物赞美,抒发自己感受的最好手段。

它是一种扩散性迁移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外化表现。

所以教师要创造艺术表现的机会,让孩子们敞开胸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露,如画画我心中的妈妈,画画周围的美好事物,歌唱祖国等等。

此时,从艺术技能的角度讲,孩子们的艺术表现也许并不优美,或许是稚拙的、粗糙的,但这是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这时,他们的心灵会又一次受到净化和启迪,不仅自我陶醉,也感染他人。

(4)注意品德要素的统一性,结构程序的交叉性

体验型教学模式是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着重归纳情感要素培养的教学特点。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纯粹的情感体验是不存在的,必须有认知活动参与,需要意志介入,伴随行为练习,所以教学要从儿童整体发展的观点出发,立足情感体验,兼收并蓄,使情感体验在与认知和意志的结合上得到升华,在与行为和意志的结合上得到落实。

本模式的结构程序体现一定的顺序性,但毕竟不同于认知活动,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程序性,没有明确的界线,环节之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和重复性。

例如,幼儿在感知阶段中可能已有体验,在体验阶段中也有感知和内化的成分,在内化迁移环节中又会有一种新的体验。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选用,变式应用。

4.教学范例及评析

老爷爷的帽子

———中班社会性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帮助他人。

2.帮助幼儿获得被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内心感受,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及互爱情感。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故事插图两幅,其中老爷爷、小鸟为活动教具。

2.用于“谁在关心我们”图片展览的照片、挂图资料,如父母养育孩子的照片,幼儿园老师、保育员等辛勤劳动的照片,医生、清洁工人等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挂图。

3.事先排练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活的录像。

4.自制的“爱心”奖章。

活动过程

(一)借助童话(附后)把幼儿引入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

1.放小鸟呼叫的录音,提问:

是谁的声音?

小鸟们在为谁唱歌?

(引出童话名称。

2.结合图一,有表情地讲述童话至“小鸟高兴地唱歌给老爷爷听”,提问:

①小鸟们为什么要唱歌给老爷爷听?

②如果看见发抖的小鸟,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小鸟。

3.结合图二,有表情地讲述童话至结尾,提问:

①老爷爷病了,小鸟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你们喜欢小鸟吗?

为什么?

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引导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关心老爷爷。

(二)感受他人的关心,体验被关心的快乐。

1.老爷爷关心小鸟,救了小鸟,小鸟心里觉得怎么样?

(很快乐。

2.我们一天天长大,学到了很多本领,那么是哪些人在关心着我们呢?

下面老师带你们参观一个展览。

3.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观看展出的照片、挂图,并积极交流。

4.集体讨论:

是谁在关心我们?

他们是怎么做的?

别人这样关心我们,我们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理解他人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1.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附后),提问:

冬冬摔倒了,红红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果你看见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启发幼儿学说关心、安慰的话。

2.观看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活的录像,提问:

这是什么地方?

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怎样关心灾区、贫困地区小朋友?

3.平时你还会关心谁?

关心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4.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人我们大家一起去关心、帮助。

如果我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会感到十分幸福、快乐。

(四)为幼儿颁发“爱心”奖章,肯定幼儿的互爱行为。

1.“爱心”奖章悄悄告诉老师,它找到了许多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孩子。

2.在轻快的音乐声中,为部分儿童颁发自制的精美奖章,鼓励所有幼儿积极争取。

评析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幼儿带入一个充满关爱的童话世界。

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教师采用分段讲述童话的方法,并设置问题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验。

活动教具的使用使静态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幼儿。

参观展览这一形式,既能体现动静交替,又能让幼儿自由讲述,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丰富的照片和挂图能帮助幼儿回忆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与同伴积极交流的愿望。

颁发“爱心”奖章活动能强化幼儿的良好情感和行为,但爱心的培养、互爱情感的激发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形成的,它更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进行随机教育。

(二)探索—发现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程序

(1)自由探索

自由探索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

教师通过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积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感性经验,为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作必要的心理准备。

自由探索这一环节一般是在活动区中进行,让幼儿按自己的活动速度、活动方式自由地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如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磁铁”,教学活动前教师可安排幼儿在活动区中进行自由探索。

①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

有一部分是铁制品,如别针、铁夹、铁钉、铁圈等;另一部分是木条、塑料积木、泡沫块、

布条、棉花、纸等。

幼儿在自由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材料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材料不能被吸住。

②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钉、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和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

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发现用磁铁吸是将铁制品和非铁制品分离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③在墙上固定两个塑料瓶,瓶中分别放有小发夹和小钥匙,旁边提供小勺、筷子和磁铁。

幼儿在使用这些“工具”取瓶中物体的过程中,会发现用磁铁最方便。

④提供磁铁和一块有底座、可以竖立的垫板,幼儿自由地摆弄这些磁铁,会发现:

两块磁铁有时吸得住,有时吸不住;手一放,一块磁铁会翻身吸住;两块磁铁隔着垫板也能吸住等等。

由于在活动区活动时,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发现

引导发现是指教师将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组织幼儿进行探索。

教师为幼儿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因为,只有当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经幼儿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解决,且能吸引幼儿独立地和积极地操作探索时,该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

另外,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引导在性质上和数量上都是最精练的。

(3)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幼儿相互介绍解决问题的经验或对探索中的疑问进行共同探讨。

通过交流讨论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使幼儿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同伴间的经验交流还能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交流讨论有时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使幼儿形成有关概念。

如数学活动中交流讨论要帮助幼儿形成相应的数的概念。

但有时交流讨论不一定要对讨论的内容下结论,如幼儿对磁铁两极现象的讨论,主要是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现象,不要求幼儿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4)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是探索活动的延伸。

它可以是对以前探索经验的复习巩固,也可以是对原有问题的深入探索,还可以是对别人经验的重复探索。

总之,迁移应用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要视教学内容、幼儿的学习情况而定。

3.教学策略

(1)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

探索活动往往由问题引起,因此,设置问题情境是实施探索型教学活动模式的关键。

在自由探索与引导发现环节中,教师要把操作材料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探索,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只有那些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才会有助于幼儿对有关知识的主动建构,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调整问题情境。

引导发现时也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给予合适的问题。

(2)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不急于直接指导

在探索型教学活动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应更多地体现在材料的提供、问题情境的创设中,直接的指导应该减少。

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教师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

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

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这对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坚韧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教师的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3)注重活动过程,不追求结果

实施探索型教学活动模式,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探索活动本身对他们发展的价值,因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什么知识,而应该注重幼儿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4)关于模式的变式问题探索型教学活动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数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常常要变成“归纳提炼”,因为要使幼儿通过探索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教具组织幼儿讨论、回忆、表达获得的感性经验,启发帮助幼儿概括提炼数学概念。

有时自由探索后,先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就某个共同的疑问开展进一步探索。

因此,教学模式的环节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增加或减少。

环节的顺序也应该视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使用。

4.教学范例及评析

认识磁铁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有关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

2.通过操作,感知磁铁能隔着不同材料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即磁铁的穿透性。

3.共享同伴的成果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小磁铁若干。

2.各种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泡沫板、玻璃板,厚薄各两套;木制插架(内可插板)。

3.有背景的材料,如天空和小鸟、池塘和青蛙、旗杆和彩旗、水缸和金鱼、花园和蝴蝶、马路和汽车、楼梯和小朋友、围墙和蜗牛、泥洞和蚂蚁、海洋和帆船等,同时配积木、别针、铁夹、磁铁、剪刀、透明胶等各种材料。

4.曾在活动区中获得有关磁铁特性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发现

1.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玩磁铁,你们发现磁铁有个什么本领?

2.我们在玩磁铁时曾经发现过几个秘密?

是什么秘密?

3.刚才你们说磁铁隔着垫板能够吸住铁钉,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面前有些什么材料?

4.请幼儿轮流简单介绍自己面前的材料。

5.隔着这些材料,磁铁还能吸住物体吗?

你们试一试。

6.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铁不易吸住铁制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同样隔着塑料板、泡沫板,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

(厚、薄不同。

7.原来,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具有吸引力。

等会儿请你们在这些板上玩磁铁,不但要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

看看你在玩的时候还能发现一些什么有趣的秘密。

8.幼儿操作,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建议幼儿与旁边的同伴交换材料继续探索。

(二)交流讨论

1

助。

2

己到区角活动中去试一试别人发现的秘密。

(三)深入探索

1.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请看后面桌上放的材料。

2.教师介绍背景内容,要求幼儿积极开动脑筋,设法利用这些材料让背景上的东西活动起来。

3.启发幼儿在探索成功后,互相交换材料进行游戏。

评析

在“引导发现”这一环节,教师将“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最后一个环节是“深入探索”。

教师运用了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了各种背景及相关物体,并提供了铁制品、非铁制品、剪刀、胶等辅助材料,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使小鸟在

天空中飞、青蛙在池塘里游、汽车在马路上开、蜗牛在围墙上爬等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的是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注:

该活动设计载自《幼儿教育》(杭州),2000(3),设计者:

陈青。

(三)创作—表现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正确地感受欣赏对象,运用欣赏对象的感染力,激发幼儿的审美感与表现欲望,鼓励幼儿独创并积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教学程序

(1)欣赏重现

教师通过组织直接(自然环境与社会)或间接(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激发幼儿强烈的审美感与表现欲望。

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对鲜艳、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比较容易产生美感。

因此,在组织欣赏活动时,教师要充分注意欣赏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运用欣赏对象的感染力,帮助幼儿形成审美经验,并采用多种形式,使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欣赏活动。

①直接的欣赏活动。

它既可以是创作—表现式教学活动前的准备,也可单独作为一个活动来进行,如远足活动、参观活动等。

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带幼儿走进自然环境与体验社会生活,让幼儿在欣赏自然风光与体验社会生活中,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引导幼儿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身边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