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709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docx

动物营养复习资料

营养物质:

能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营养:

指动物摄取饲料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的全过程,是一系列体内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内容:

①水产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素②水产动物对各种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情况③各种营养素对水产动物营养作用;④确定水产动物营养标准(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⑤研究营养素供给与体内代谢的动态平衡、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⑥研究营养素进入鱼体内的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⑦营养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⑧寻求和改进水产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目的:

目的是充分认识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机制、营养代谢的变化规律和需求数量,为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的研制与生产加工奠定基础,力求用最少的饲料消耗,饲养出量多质优的水产动物产品,为提高养殖生产水平服务。

水产动物营养学是饲料学的基础。

水产动物营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配合饲料质量不过关,表现在使用时尚需结合天然饲料使用;②配合饲料的产量不足;③饲料蛋白源紧缺,鱼粉依赖进口;④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渔民接受配合饲料的能力和素质较差;⑤基础理论尚不深入,营养原理研究不透彻;⑥饲料成本高,饲料系数大,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摄食刺激

①体内刺激:

如血糖、AA浓度变化,经由化学感受器感觉。

影响体内刺激的因素有:

季节、时间、光强、温度、持续摄食时间、食性质、可能存在的体内节律;

②外界刺激:

光、声、形、色、运动、味,经由感官感知。

嗅觉、味觉→味;

视觉→光、色、形;

侧线→动作、形;

听觉→声

摄食量:

是指一次投饵鱼所吃的食物量

绝对摄食量(g):

摄食的数量

相对摄食量(摄食率%):

绝对摄食量占体重的百分比

饱食量:

一次连续投饲使空腹鱼吃饱,达到饱和程度时的摄食量即为饱食量

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经过消化酶等的作用而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可吸收)的过程。

①、化学性消化:

水解、酶、消化液作用

②、机械性消化:

齿的作用等、胃、肠运动

消化系统组成

①、有胃鱼:

口→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肛门

②、无胃鱼:

口→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

消化腺:

包括胃腺、胰腺、肠腺和肝脏。

相应分泌胃液、胰液、肠液、胆汁。

 

鱼虾营养-饲料与畜禽营养-饲料的异同

影响摄食量的因素

(1)、胃容积

①、对有胃鱼来说,胃的容积大小可直接影响到鱼的摄食量,而且由于胃的存在,往往形成摄食的节律性,也使一些鱼对饥饿的耐受性增强。

一般说来,胃容积大的鱼,摄食量大,摄食的节律性强,耐受饥饿的能力也强;反之亦然。

②、对无胃鱼来说,前肠相当于胃的部位容积大小,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鱼类的摄食及其节律,但远没有有胃鱼那样明显,因而无胃鱼往往摄食的节律性不太强

(2)、体重与摄食量

①不同种类的同体重鱼摄食量不同;②同一种类的不同体重鱼摄食量不同

一般来说,绝对摄食量随体重增加而呈指数增加,但相对摄食量则减少。

(3)、鱼的种类与摄食量:

①种类不同,摄食量不同;②一般来说,草食性鱼类摄食量>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4)、水温与摄食量:

①一般温水性鱼类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鱼的摄食量越大。

②水温变化,引起鱼类摄食量的季节变化夏秋季节>冬春季节

(5)、溶氧与摄食量:

①在一定的溶氧范围内,溶氧量越高,摄食率也越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则下降。

②当溶氧低于饱和度的50-70%时,食欲明显下降,摄食量剧减。

(6)、饵料的物理性质与摄食量:

①饵料的大小、形态、硬度、色泽等均影响摄食量。

②饵料的运动形式,影响鱼的摄食量

(7)、鱼的嗜好性影响摄食量:

对一次吃饱了某种饵料的鱼,若再投给更喜欢的饵料,该鱼还可再吃。

(8)、其它因素与摄食量:

①水的污染程度与鱼虾摄食量呈负相关;②盐度;③投饵方法;④鱼的摄食状态;⑤鱼的心理状态影响摄食量

消化管的平滑肌一般特性

①兴奋性低,收缩缓慢,收缩的潜伏期长;②较大的伸展性,可容纳大于本身容积好几倍的食物;③节律性运动。

消化管的神经肌肉是作为一个系统一个;④持续的收缩性或紧张性。

⑤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张力刺激较为敏感,但对电和机械损伤不敏感。

乙酰胆碱→收缩,肾上腺素→舒张,Ca++→收缩,牵拉→收缩。

胃的形态(鱼类)

根据贲门部、胃体、盲囊和幽们部的存在与否和发达程度,大致有5种类型即:

I型、U型、V型、Y型、卜型。

胃壁构造:

①浆膜层、②肌肉层:

纵肌横肌(环肌)、③粘膜下层、④粘膜层。

胃液:

①成份:

HCl、Na+、K+、H2O、蛋白酶、粘蛋白;②胃蛋白酶:

胃液中最重要的酶类,胃蛋白酶从胃腺的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以胃蛋白酶原的存在,在盐酸作用下,被激活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一般鱼类的胃蛋白酶原激活pH为2-4,哺乳动物为pH2。

胃液中盐酸的作用

①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酸性环境;②酸化溶解食物中的植物细胞壁、甲壳、贝壳;③杀死与食物一起进入胃内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④使蛋白质变性、助消化;⑤与幽门反射有关。

(十二指肠内呈酸性时,幽门不开放,十二指肠内呈碱性或中性时,幽门部仍呈酸性,此时幽门开放,使胃中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内因胃内容物移入,呈酸性时,幽门关闭。

肠的运动:

①分节运动:

以环肌收缩、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②摆动:

以纵肌舒、缩为主的肠运动。

③蠕动:

由纵肌和环肌协调完成,目的是使食物向前推进,但推进是短距离的

胰液:

胰液是一种无色、无味、粘滞性小的碱性液体(pH7.0-8.5)

①、无机成份:

NaHCO3,其次有Na+、K+、Ca++、Cl-、Zn++、HPO4-2等

②、有机成份:

蛋白酶类:

蛋白酶、胰蛋白酶、α、β-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B,胶原酶

脂肪酶类:

酯酶、脂酶、磷酸酯酶、胆甾醇酯酶、胆碱酯酶;

碳水化合物酶类:

糖酶、α-淀粉酶、β-D-葡糖苷酶、麦芽糖酶、β-D-半乳糖苷酶;

肝脏的功能

①分泌胆汁──助消化;②还原被消化吸收的物质,合成糖原、脂肪、蛋白质,并贮存之;③进行中间代谢,分解有毒物质;④贮存维生素(积累);⑤生成免疫物质

胆汁的功能

①胆盐:

可激活胰脂酶,加速脂肪的分解;②胆盐:

具有乳化脂肪的作用,减少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变成微滴,增加与脂酶的接触;③胆酸:

可以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复合物,促脂肪酸的吸收;④胆酸:

可使蛋白、胨变性,使之沉淀,延长其在肠内停留时间;⑤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消化速度(几种理解)

①指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的快慢或移动速度(cm/h);②指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长短;③指胃排空时间(仅指胃排空);④指总排空时间(指食物在胃和肠内的总消化时间)

观察消化速度的方法

①观察食物的最前端的移动状况;②观察食物的最后端的移动状况;③同位素示踪:

C、N、32P

消化速度的影响因素

(1)、鱼的种类、发育阶段不同,消化速度不同

①鱼的种类不同,其食性不同,消化管的构造不同(如长度、盘曲形式等不同),其消化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间较长,草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间较短,杂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间居中;②活动强的鱼比活动弱的鱼,其消化速度快;③幼鱼对食物的消化时间比成鱼要短。

(2)、水温

随着水温的升高,消化速度加快,胃排空速度加快。

因为水渐升高,鱼类的活动加强,能量需要也增加,其二,水温升高时,酶的活性增加,对食物的消化加快。

(3)、饵料种类、性质等影响消化速度

①同一种鱼类,对不同饵料的消化速度是不同的;②饲料的均匀程度不同,消化速度也不同;③饲料中纤维素含量也会影响消化速度

(4)、投饵与消化速度

鱼类的摄食具有节律性,反复过多次地投饵,会使鱼类消化道内含物反射性地急速移动,使鱼对食物的消化不充分,而产生养分被排出体外的现象。

投饵与消化速度排出体外的现象,从而使饲料系数增加。

(5)、鱼的生理状态与消化速度

①处于应激状态的鱼,对食物的消化速度下降。

②处于洄游阶段和生活在急流水中的鱼类,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加快。

因身体在此阶段需要减轻、消化、吸收、排泄就可能加快。

这是运动与消化的平衡。

③推测,具有飞翔能力的鱼,其消化速度也较快。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粘膜层、柱状上皮、绒毛膜、微绒毛在肠的后部、直肠等部位还有重吸收现象

吸收机制

①扩散(diffusion):

高浓度→低浓度,扩散的速度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成正比,与物质分子大小成反比②过滤:

消化管壁细胞膜,可看作是一种过滤器,③主动转运:

需要中间载体的逆浓度梯度的耗能主动吸收过程;④胞饮作用:

是细胞直接吞噬食物微粒。

是最原始的分子吸收机制

蛋白质的分类

(1)依AA纯度与否

–①单纯蛋白:

完全由AA组成

–②缀合蛋白(结合蛋白):

由AA和其它成分共同组成脂蛋白、糖蛋白

–③衍生蛋白:

由蛋白质产生的非蛋白态氮(中间产物)

(2)依据溶解性分类(单纯蛋白)

–清蛋白:

溶于水及稀酸、碱、盐溶液中。

如血清清蛋白、乳清蛋白

–球蛋白:

为半饱和硫酸铵所沉淀。

血清球蛋白、植物种子球蛋白等

–谷蛋白:

不溶于水、醇和中性盐溶液,但易溶于稀酸、稀碱中。

如米谷蛋白、麦谷蛋白;

–醇溶蛋白:

不溶于水及无水乙醇,但溶于70~80%的乙醇溶液中。

如玉米醇溶蛋白、麦醇溶蛋白。

–组蛋白:

溶于水及稀酸,可被稀氨水沉淀。

如小牛胸腺组蛋白。

–鱼精蛋白:

溶于水及稀酸,不溶于氨水。

碱性。

如鲑精蛋白。

–硬蛋白:

不溶于水及稀酸、稀碱、盐溶液中。

如角蛋白、胶原。

(3)依据生物学功能分类

–酶:

核糖核酸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调节蛋白:

如胰岛素、促生长素(GH)、甲状腺素等

–转运蛋白:

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葡糖转运蛋白等

–贮存蛋白:

卵清蛋白、酪蛋白、铁蛋白、菜豆蛋白

–收缩和游动蛋白: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等

–结构蛋白:

如α-角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丝蛋白等

–支架蛋白:

如受体蛋白等

–保护和开发蛋白:

免疫球蛋白、凝血酶、抗冻蛋白、蛇毒蛋白等

–异常蛋白:

如应乐果蛋白、节肢弹性蛋白、胶质蛋白

(4)依据蛋白质分子的形状分类

–纤维状蛋白:

细棒或纤维状,有规则的线性结构。

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丝蛋白;肌球蛋白、血纤蛋白原等

–球状蛋白:

接近球形或椭圆形。

如酶

–膜蛋白:

细胞膜上的蛋白,疏水基团氨基酸侧链伸向外部。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CARB和脂肪不可替代的

(2)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①酶:

催化作用;②激素:

生理调节。

如含氮激素: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促肠液激素;③免疫和防御机能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④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如核因子1;⑤运输功能:

血红素;⑥蛋白质对维持体内的渗透压和水分的正常分布的作用;⑦参与血凝和维持血液酸碱平衡;⑧构成维生素:

含氮维生素,尼克酸

(3)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组织生长、更新、修补的物质来源。

为鱼类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当摄入蛋白质过多或氨基酸不平衡时,多余的部分也可能转化成糖、脂肪或分解产热。

代谢性粪N:

投喂无N饲料时,鱼类从粪中排出的氮(MFN)

内源性N(内源性尿氮)[EN]:

指投喂无N饲料时,鱼类从尿中和鳃中分泌的N(EN)

代谢性粪氮和内源性氮的测定方法

①绝食代谢:

(饥饿代谢)

②投喂无N日粮:

排泄N采取装置

氮平衡:

单位时间内鱼类摄入N与排泄N的差值–B=I-(FN+UN)

B--氮平衡,I--单位时间内N摄入量,FN、UN--单位时间内尿、粪中排出N量

①B=0,即I=FN+UN表明鱼体内蛋白质分解与合成处动态平衡,鱼类摄入的N恰好可以维持生命,即Im

②B>0为氮正平衡表明鱼体增重,增N,即鱼类摄入N除维持生命外,开始用于Ig、Ir等。

③B<0为氮负平衡表明鱼体在消瘦,即鱼类摄入N不能维持Im。

吸收后的氨基酸在鱼体内的分配和利用

(1)分配去向–I=Im+Ie+Ig+Ir

Im:

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部分。

相当于尿和粪便排出的内源性氮和代谢性粪氮。

Ig:

用于生长的部分。

Ir:

用于性腺发育的部分。

Ie:

用于分解作为能量的部分。

(2)新合成体蛋白的氨基酸来源

①有两个来源:

饲料:

即饲料蛋白分解

体内周转:

体内蛋白代谢产生

②高等动物:

用于新的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再合成)的氨基酸有70~80%左右来源于体蛋白质周转(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只有20~30%左右来源于新从日粮吸收的氨基酸

③鱼虾类:

新合成体蛋白质需要的氨基酸有55%左右来自于体蛋白质周转,45%左右来自于日粮吸收氨基酸的贡献

影响蛋白质利用的因素

(1)、蛋白质水平(含量);

(2)、饲料中的能量蛋白比;(一般鱼类饲料的能量蛋白比为8.5~12千卡/克蛋白质)

(3)、蛋白质品质EAA合理与否;(不合理→Ie/I、Ig/I↓,蛋白利用↓。

蛋白质的质量:

是指饲料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能满足动物新陈代谢和生产对氮和氨基酸需要的程度•蛋白质适宜量•氨基酸(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质量是由组成蛋白质可利用的必需氨基酸的合理组成比例所决定的。

EAA:

是鱼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或数量满足不了鱼体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中供应。

EAA缺乏症:

①用低Met(0.3~0.45%)饲料喂虹鳟,8周出现白内障,16周后,全部鳟鱼再现白内障,当Met含量达1.2%(占Protein的3.27%)则没有这种现象;

②缺Lys虹鳟生长减慢,尾鳍溃烂,死亡率增加;③缺Trp虹鳟、大麻哈鱼4周内20%12周后50%脊椎骨侧弯,充血和钙异常测定;④缺乏Val、Lys鳗三周后死亡率增加.

原因分析

  ①缺乏EAA,鱼体蛋白合成受阻,鱼体消瘦,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②蛋白质参与体内许多活性物质的运输和合成,EAA缺乏,使这些生理、生化过程受阻。

如Trp→5HT(5-羟色胺)神经递质→体、脑组织中5-HT下降→脊柱骨弯曲。

限制性氨基酸:

是指在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鱼虾的需要量与比例不同,其相对不足的某种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性氨基酸。

也是鱼虾易感缺乏的氨基酸。

维持营养需求:

维持鱼类基本生命活动的最低营养水平的需要。

Im

影响维持营养需求的因素:

 ①鱼的种类。

机体代谢强度不同,Im不同。

研究甚少;②与生长发育阶段。

生长早期Im>后期,性成熟后Im较恒定(单位体重Im)体重小的鱼,单位体重的Im>体重大的鱼,但绝对Im量则相反;③性别♀、♂的生长速度不同,尼罗非鱼♂Im>♀Im,活动性较♀大,且♂生长速度较♀鱼大;④水温;⑤运动:

运动量大,Im大;静水养鱼较流水养鱼Im小(池塘养鱼效益好)

生长营养需求:

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量(Ig、Ir)

   生长营养需求Ig(生产上要求越大越好),繁殖营养需求Ir(繁殖时的营养要求,即主要是性腺发育所需求).

影响鱼类对需要量的因素

  ①鱼的种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草食性;②鱼的年龄;幼龄要求饲料的蛋白含量>成鱼;③饲料蛋白品质;EAA完全蛋白、非完全蛋白、平衡蛋白、非平衡蛋白;④能量、蛋白比;8.5~12∶1(100克饲料中);⑤水温;水温升高,代谢旺盛;⑥盐度;盐度为20‰、10‰时,虹鳟的CP分别为45%和40%。

游离氨基酸的使用效果

  ①L型单体游离氨基酸,缺什么,加什么;缺多少,加多少

②鱼类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果不如畜禽。

脂类的组成:

饲料中的粗脂肪是不溶于水而溶于醚、氯仿和苯等有机溶剂的物质的总称,甘油+脂肪酸.

碘价:

10g脂肪中所能吸收的碘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度

皂化值:

1g脂肪+KOH(NaOH)mg──皂化值随脂肪分子增大而减少

脂类的生理功能

 ①供能;②组织、细胞的构成成分之一(膜);③某些维生素的溶剂(媒介);④热、电绝缘体;⑤助沉浮;⑥供EFA;⑦作某些维生素和激素的合成原料:

固醇类→VD、性激素

脂肪酸的种类

  ①、饱和脂肪酸:

16:

0(棕榈酸等),12:

0(月桂酸)

  ②、不饱和脂肪酸

EFA:

是鱼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或数量满足不了鱼体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中供应。

氧化脂肪的毒性:

(脂肪在潮湿空气中经微生微作用产生醛、酮)

氧化脂肪对鱼类的毒性

  ①虹鳟:

加入20%氧化鱼类鱼油→生长受阻,胰脏组织性坏死。

七周死亡增加,高度贫血,肝脂肪变性,鳃淡桃红色乃至白色,肝脏颜色改变,红细胞数减少,增加对维生素的需求,如VE

  ②鲤鱼:

瘦背病(实质是VE缺乏症)

  ③鰤鱼、河鲶、香鱼:

瘦背病,与自发性糖尿病并发

鱼类对脂肪利用的特点

  ①对低分子量的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利用率高;②对动物性脂肪及高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几乎没有价值;③鱼虾能合成ω7、ω9系列、不能合成ω3、ω6系列(其种类因鱼虾种类而异)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①供能;②体组织构成成分;③合成体脂的原料和NEAA合成的碳架;④节省蛋白(对蛋白质的庇护作用)

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糖酵解途径;TCA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异生作用;糖原合成。

(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差)。

鱼类摄取CARB后生理变化

①鱼类摄取CARB后血糖浓度的变化:

血糖升高快,峰值大(与人比);②鱼类摄取CARH后血中胰岛素水平变化:

胰岛素水平低,达到峰值时间滞后。

从而与血糖高峰时间不同步。

产生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体质;③鱼类摄取CARB后有关酶活性变化:

分解酶和合成酶活性不同步。

鱼虾种类对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的影响:

一般认为,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对CARB的利用能力较肉食性鱼类强(草鱼以多种水草类为食)。

CARB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①过多则产生高糖肝病,鱼体鼓涨,死亡增大。

在鱼类饲料中,若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而又长时间饲喂时,鱼类将会患一种叫做“高糖原肝”症,患病鱼肝脏比正常鱼大数倍,颜色变淡,鱼体鼓涨,死亡率增大。

②CARB对生长的影响(过高会抑制生长)

投饲与CARB利用性

①投饲次数少时,对单糖的利用差。

②投饲次数多时,对单糖的利用率会提高。

粗纤维的营养作用(适量)

①供给鱼类营养。

粗纤维→糖;②促进胃肠蠕动,使食物与消化酶充分混合,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时间,有利于消化吸收饲料的其他养分;③作填充料,调节养分浓度,改善饲料的利用性

粗纤维过多对鱼类的危害

①降低其他养分浓度(维生素、矿物质);②阻碍其他养分消化吸收,加快食物在消化道内移动;③生长减慢

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①粗纤维适宜含量:

肉食性<5%;杂食性6-10%;草食性10-15%

②温水性鱼类CARB为30%,冷水性为21%。

维生素

①维生素是一类有机物,与protein、Lipid和CARB不同的有机物,不提供能,也不构成组织成分;②维生素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

对鱼体的生长、健康、繁殖起着重大作用,不可忽视;③维生素在鱼体内的含量少,但是必不可少。

若饲料中缺乏会产生缺乏症状,但若及时补充,其症状可恢复。

VA四种形式:

VA醇、VA醛、VA棕榈酸酯、VA酸(视黄醇(VA醇)和脱氢视黄醇最重要;VA醇、醛、棕榈酸酯可以相互转换;VA酸不能转换为其他形式VA;植物不含VA,但含胡萝卜素;动物含VA,但不是自身合成的,是胡萝卜素转化而来)。

VA性质:

①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分子中含多个不饱和键;②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被氧化和紫外线破坏,尤其是在光、空气、湿热及与微量元素、酸败脂肪接触的情况下,易被氧化而失去生理效能;③维生素A在黑暗无氧处稳定。

因此,可于真空黑暗的容器中,在零度下无限期地保存维生素A。

维生素A制剂应避光贮存在棕色瓶内;④维生素A的晶体为黄色。

在体内与其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后进行运输和代谢,以增加其溶解度和稳定性;⑤VA1的熔点为64℃,VA2的熔点为17-19℃。

⑥视黄醇是黄色片状结晶,常与脂肪酸形成酯存在于食物中。

VA的吸收与代谢

VA的生理功能

(1)VA是构成视网膜的感光物质成分,维持正常视觉

(2)促进粘多糖的合成,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①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

②对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系统等上皮的影响最为显著

(3)促进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①缺乏VA时,儿童可出现生长停顿、骨骼成长不良和发育受阻

②影响性腺发育。

如缺乏使老鼠的排卵减少

③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全和促进儿童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其机制尚不清楚)

VA的缺乏症与过量问题

•上皮组织细胞生长与分化、功能完整性受损。

•如产生干眼病、蟾皮病、上皮脱落、毛发脱落等

•视力下降。

夜盲症

•影响生育。

•如影响精母细胞和胎盘上皮细胞的发育,甚至影响胎儿的形成

VA过量,导致骨生长异常并抑制维生素E的吸收

•过多摄入VA,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

•如人长期每日超过50万国际单位(IU)就出现为嗜睡、脑压升高伴有头疼、呕吐及皮肤广泛性脱屑

VD有D2、D3、D4、D5、D6、D7等多种形式,主要是侧链结构不同;天然VD主要为VD2(麦角钙化固醇醇)的形式存在;又称钙化醇,麦角甾醇,麦角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VD2和VD3,为无色针.晶体,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除对光敏感外,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酸、碱、氧化剂及加热所破坏。

维生素D的吸收与代谢

VD的生理功能

•参与骨骼形成、钙化。

•调节并促进小肠对食物中钙和磷的吸收,维持血中钙和磷的正常浓度(含量),促进骨和齿的钙化作用。

•与维生素D有关的人类疾病

VE的吸收与代谢

(1)VE在被吸收之前,先在肠管内变成可弥散的胶粒微团形式,再经.肠粘

膜细胞的刷状缘进入粘膜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再到肝脏。

(2)VE醋酸酯或柠檬酸酯等先在小肠管内被水解为VE+有机酸。

(3)胆盐的存在可使吸收率提高。

VE的生理功能

①与动物生殖机能有关。

②抗氧化作用

–A、维生素E有稳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缺少维生素E则体内脂肪组织中的不和脂肪酸易于被过氧化物氧化而聚合。

–B、通过抗氧化机制保护维生素A。

–C、保护生物膜。

去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

–D、抗衰老、防癌及增强免疫作用:

维生素E通过自身的氧化而保护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使维生素E有抗衰老的作用。

③促进血红素合成。

–通过提高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和脱水酶的活性,来促进血红素合成。

当人体维生素E水平低时,红细胞增加氧化性溶血,若供给维生素E可以延长红细胞的寿命。

正常人血浆维生素E质量浓度为0.9~1.6mg/100ml。

低于0.5mg/l则可出现缺乏症。

维生素E的缺乏症

•所有动物:

肌肉营养不良

•猪:

桑椹心----心肌受损

•牛、猪:

肝脏坏死,锯屑肝

•鸡:

脑软化----小脑

•畜禽:

睾丸退化、死胎、新生动物活力低下-----生发层上皮和血管系统受损

VK:

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主要有K1和K2,人工合成的为K3

K1:

从苜蓿叶中提取出来的,黄色油状物,熔点为20℃。

许多绿色植物中含VK1。

又名叶绿醌

K2:

从腐烂鱼中提取出来的,淡黄色晶体,熔点为52℃,是细菌的代谢产物。

K3:

人工合成

K1、K2和K3有一定的耐热性,对光敏感,光照及强酸强碱和氧化剂容易使之失活。

VK的功能

①促进凝血酶原的合成和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

主要在肝脏内合成。

②还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可做为电子传递体参与氧化磷酸化。

③可增强肌组织的弹性,促进肠道蠕动和分泌(主要是增强骨骼肌和平滑肌中肌球蛋白的收缩活性)。

维生素B1:

又名硫胺素。

含S的噻唑环与含氨基的嘧啶环,纯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