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40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1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docx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信息:

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而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管理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3、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管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4、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固定信息:

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使用,不发生质的变化。

它是企业一切计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

6、流动信息:

又称为作业统计信息,它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它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展不断更新,因此时间性较强,一般只具有一次使用价值。

7、信息反馈:

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

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对象后的结果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8、DSS:

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9、GDSS:

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10、智能支持系统(IIS):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11、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MRPII)系统:

COPICS是美国IBM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最早推出的MRPII商品化软件。

1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

根据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描绘出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思想。

商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指在商场、百货店、超级市场、零售店等商业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

13、企业信息化:

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e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

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两个方面的结合,组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5、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

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业务流程:

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16、供应链管理:

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17、虚拟企业:

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

18、企业组织的虚拟化:

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企业内部的虚拟化是指将企业一些传统的运作方式改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作,以实现企业组织的虚拟化,

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

指具有不同功能的多个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目的,围绕一个核心组织,以信任和契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临时合作组织。

19、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EC):

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

计算机:

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既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

20、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21、系统软件:

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22、总线:

是传输各种数据和命令的公共通道。

23、操作系统:

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24、字长:

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

它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

25、运算速度:

指计算机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

26、内存容量:

指内存储器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

27、主频:

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28、存取周期:

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

29、存取时间:

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

30、媒体:

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

31、多媒体:

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

32、数据通信:

在收发站之间传送这些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33、信道:

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的物理和逻辑设备。

34、信号: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

35、(通信过程中)握手:

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受对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

36、模拟通信系统:

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37、数字通信系统:

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带宽(数字通信):

指信号的传输速率,也叫位率、比特率。

38、基本频带:

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

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基带传输。

39、频带传输:

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40、调制:

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

41、解调:

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42、多路复用技术:

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

43、专线连接:

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的数据交换。

44、计算机网络:

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向多个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各类资源共享的系统。

45、资源共享:

实现网络内数据共享、算法共享,设备共享。

46、计算机网络拓补结构:

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

47、OSI: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结构,称为网络七层协议。

48、通信协议:

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49、网络互联:

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0、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51、物理地址:

制造在网卡上的地址码。

52、IP地址:

由4个字节(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十进制数。

53、域名:

用字符表示的网络地址。

54、ISP:

Internet的服务供应商。

55、CHIANANET:

56、CERNET:

57、CSTNET:

58、GBNET:

59、C/S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其中C表示客户机,S表示服务器。

60、企业内部网(Intranet):

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61、防火墙:

在与Internet(因特网)的连接处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屏障,防止外部非法用户入侵。

62、企业外部网(Extranet):

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的半开放专网。

63、数据库(DataBase,DB):

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64、数据库管理系统:

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

65、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

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66、DBAS:

数据库应用系统,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对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67、模式:

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68、实例:

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69、模型:

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70、实体:

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71、属性:

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

72、码:

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73、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74、实体型:

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75、实体集:

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

76、逻辑数据模型:

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77、物理数据模型:

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78、关系数据库系统:

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

79、关系模型:

以二维表形式出现,既反映数据存储又反映数据联系。

80、关系(Relation):

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81、属性(Attribute):

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82、元组(Tople):

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83、框架(Framework):

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84、分量:

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85、域(Domain):

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86、主码(PrimaryKey):

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87、主属性:

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

88、非主属性:

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

89、关系模式:

指的是对关系的描述,记作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90、数据表:

是VisualFoxPro中最重要的操作对象,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以文件形式存放在外存储器中。

91、关键字:

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

92、系统工程:

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

93、系统的生命周期:

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94、原型:

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

95、对象:

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96、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97、类:

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98、类继承机制:

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

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

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99、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100、企业战略:

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手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101、诺兰模型:

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102、诺兰模型中的控制阶段:

此阶段计算机应用很多,但缺乏全局考虑,得不到应有效益,实际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进行规划和控制。

103、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SetTransformation,SST):

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

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104、(组织的)总战略:

一个信息集合,包括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

105、CSF法:

(1)对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活动中关键成功要素是不同的;

(3)关键成功要素是IT最先支持的环节。

106、关键要素: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107、BSP:

是一种包括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的全面系统规划方法。

108、可行性研究:

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评价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提出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109、经济的可行性:

主要是指投资/效益分析,根据估算的直接经济效果和各种间接效益,评价新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

(曾经考过三次)

110、技术上的可行性:

评价总体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条件能否满足新系统的目标,对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及水平。

111、现状调查:

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112、组织结构图:

是对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描述,反映了企业的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和各职能部门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113、业务流程图:

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114、数据流程图:

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它有两个特点:

概括性,抽象性。

115、(数据流程图的)概括性:

将系统的各种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数据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反映出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

116、(数据流程图的)抽象性:

以现状调查的文档为依据,但摆脱了实际问题的限制;在设计时抽去了具体的物理内容和处理细节,只描述数据的来源、流向、处理功能和数据存储。

117、数据分析:

将数据流程图中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定义的说明。

118、外部实体:

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119、处理功能:

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120、数据流:

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121、双向数据流:

用双箭头线表示的数据流,数据既有读出又有写入,在两个方向上都有数据流动。

122、数据存储:

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的技术手段。

123、顶层数据流图:

将整个系统当作一个处理功能来对待的数据流程图,其一般表示为数据来源、处理功能、共享数据存储和信息去向。

124、数据字典:

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125、数据项:

是数据处理中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逻辑单元。

126、数据结构:

用以描述数据流/数据存储的逻辑组成。

127、、功能分析:

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128、决策树:

又称判定树,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129、决策表:

又称判断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130、结构化语言:

用于描述逻辑判断的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动词、名词和保留字三种,而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示为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

131、U/C矩阵:

是一张表格。

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

它的左边第一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

表中在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

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一个数据类,则在该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叉处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应用一个数据类,则在交叉处填上字母U。

132、系统设计:

指根据系统分析确定的逻辑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设计,并提出系统配置方案。

133、控制结构图:

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134、模块凝聚:

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135、模块耦合:

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136、非法耦合:

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137、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

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

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138、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待分解的模块要处理几项逻辑上相似的业务,即它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

这种模块可以将之分解为一个检查业务类型的模块和一个调度模块,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调度模块调用不同的下层模块,进行不同的处理。

139、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140、物理数据模型:

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141、E-R图:

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一联系)模型,或者叫做E-R图。

142、用户的视图:

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143、代码:

是计算机和人都容易理解的符号(或语言),能够实现人和计算机的沟通,是作为事物惟一标识的、一组有序字符组合。

144、系统设计报告:

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是系统实施的依据。

145、系统实施:

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146、管理流程重组:

重新规定系统业务流程、信息流向、改革组织机构,划定各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

147、程序设计:

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

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148、面向过程程序设计:

使用给定的语句命令,确定算法描述的过程。

149、(程序的)可理解性:

为使程序便于维护,程序应当层次清楚,便于理解和阅读。

150、向导:

以逐步提示的方式指导操作者正确、快速创建操作对象的工具。

151、下拉菜单:

由条形菜单栏和弹出菜单窗口组成的菜单系统。

152、菜单生成:

用菜单文件自动创建菜单程序的过程。

153、人机对话:

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

154、快捷菜单:

在指定对象上单击鼠标右键,就会立即在屏幕上弹出该对象的菜单系统。

155、对话框:

最常见的人机接口界面,可以显示提示或警告信息,又可以作为人机交流的窗口。

156、采集:

确认和获取新产生数据的过程。

157、录入:

把数据转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并保存在外存储器中的过程。

158、批处理:

就是先把数据采集到一个文件中,待检测合格或计算机空闲时,再把数据文件中的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管理信息系统中。

159、联机处理:

直接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输入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

160、源点输入:

指在数据发源地,由实际当事人直接输入数据。

161、静态校验:

指的是利用人工目测的方式检查错误。

162、重复校验:

对于同一组数据,由不同人员重复输入,然后由计算机比较检查一致性。

163、界限校验:

事先指定数据的取值范围,由计算机系统校验数据,判别数据是否超出了界限。

164、数据环境:

用于设置表单中使用的表和视图以及表单所要求的表之间的关系。

165、数据源:

报表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据表、视图、查询或临时表。

166、报表布局:

用来定义报表输出格式的文件。

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对多布局、多栏布局等。

167、列布局:

报表每行是一条记录,各字段按水平方向排列。

168、行布局:

一条记录由若干行组成,各字段按垂直方向排列。

169、处理过程设计:

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170、程序设计任务书:

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一加工一输出"(InpuProcessOutput,IPO)图。

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171、系统设计说明书:

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172、顺序结构:

就是按照程序语句行的自然顺序,一条语句接一条语句地执行程序,不需要专门的结构语句来支持。

173、循环结构:

由循环入口、循环体和循环出口组成,在入口条件成立时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不成立时由出口跳出。

174、判断选择结构:

实际问题常常是多选择的,能够对这类问题做出判断,并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的程序结构。

175、语法错误:

因程序设计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不够,或程序设计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结果。

176、系统错误:

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引起的错误。

177、逻辑错误:

虽然不违反系统规则,但是却不合逻辑或不合题目语义的错误。

178、对象:

一般来说,现实世界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能够被区分的一切实体(事物)都是对象。

179、类:

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作性质的对象的集合。

180、容器类:

产生的对象可以容纳其他对象,并允许访问所包含的对象。

181、控件类:

产生的对象不能容纳其他对象。

182、属性:

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183、事件:

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

184、方法:

对象所具有的功能,因为一种功能必然是由一个过程来支持。

185、过程:

可以说一段程序。

186、多态:

指在程序中同名但是具体功能不同的方法可以共存。

实现多态有“覆盖”和“重载”两种方法。

186、子类:

由基类派生按用户要求,自行定义的类。

187、N-S图:

程序结构设计的工具之一,也叫方块图或盒图。

188、系统主控程序:

简称为主程序,是用来设置应用系统的操作环境、控制和调用用户初始界面、启动事件循环的最高一级的程序。

189、项目管理器:

开发及管理应用系统人员的工作平台。

"项目"是相关文件、数据及对象的集合。

190、系统测试:

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的最终审查。

191、系统错误:

与外部接口错误、子程序调用错误、参数使用错误等。

192、回归测试:

对于测试中发现错误的软件,经修改后,要用原来的测试用例再进行测试。

193、墨盒法:

又称为功能测试,在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征。

从程序的输入和输出特性上测试其是否满足设定的功能。

194、白盒法:

又称为结构测试,按照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查它与设计是否相符。

 

195、验收测试:

是将系统作为单一的实体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与系统测试基本相同,但是验收测试是在用户参与下进行的,它的目的是由用户来测试软件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196、初始化:

指系统投入运行前对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资源进行设置,系统运行和控制参数设定,数据加载以及调整系统与业务工作同步等工作。

197、系统切换:

指新系统替换老系统、即老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