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四川省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彭州中学高16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问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内已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同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说: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
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其含义是:
A.早期国家尚未形成
B.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
C.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
D.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
2.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帝王,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他主持开凿了灵渠,平定了岭南。
这位统治者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3.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却使国家政权削弱的是:
A.宗法制的实行B.分封制的实行
C.郡县制的实行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4.法国谢和耐教授认为:
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
B.商朝时期的都城在殷,即今天河南省安阳市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既分封了同姓贵族,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5.《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7.图1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图为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符合的应是
A.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
C.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D.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
9.史载:
“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立法权 B.财政权 C.军事权 D.监察权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1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汉代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D.汉初郡国并行制
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3.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
A.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B.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
14.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①秦代设郡县②唐代“三省”的设置③元代推行行省制④明代设内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16.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
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
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清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D.清朝设置理藩院负责管理新疆和西藏的户口、赋税、行政、宗教等事务
17.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18.“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文中的“……”应为
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
19.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
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这说明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20.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21.《明史》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C.参与决策,传达公文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22.史书称乐山“山川秀发,商贾喧阗”。
“乐山”曾名南安县(秦朝)、犍为郡(汉朝)、嘉定路(元朝),明朝设嘉定州和沐川司,清朝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置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乐山”名称的演变不能说明:
A.秦汉在乐山推行了郡县制B.元朝嘉定路隶属四川行省
C.明朝废除了西南的土司制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3.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24.黑格尔说:
“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
分人”是指
A.妇女 B.外邦人 C.公民 D.奴隶
25.“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
.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 D.独立自治
第
卷(主观题,共50分)
本大题3小题,共5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26.(1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
(4分)由此分析郡县
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4分)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概括钱穆的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8分)
27.(20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
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
“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
”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
请简要解释这种制度的含义。
(5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8分)
28.(14分)综合探究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小明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研究活动一收集与整理
(1)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
度发展史,小明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3分)
(2)小明所整理的图示中有三处空白,请你将其填充完整。
(3分
)
A:
B:
C:
研究活动二分析与归纳
材料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20多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
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6分)分析造成明末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26.
(1)区别:
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
(4分)
意义: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分)
(2)观点:
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2分)
论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2分)
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洲、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洲、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
道、府、县四级制。
(4分,举2个时期即可。
)
27.
(1)制度:
察举制。
(2分)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3分)
(2)变化:
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2分)弊端:
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5分,任谈两点)
(3)西方人推崇科举制是因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
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
(4分)
批评科举制是因为科举制走向僵化。
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
是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
(4分)
28.
(1)查阅书籍、博物馆、听讲座等。
(3分)
(2)宗法制、三公九卿制、秦郡县制(3分)
(3)形态: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
(6分,任答3点)
原因: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