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26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docx

七上地理提纲教案

地球仪和经纬网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

地球仪可以方便的我们学习地球的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并且能够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状况、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地轴:

在地球仪上,人们假想的穿过地球中心的,地球旋转的轴叫做地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两极。

北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南极与北极星位置相反。

南北极分别代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

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

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

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

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极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

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4万千米),赤道向两极递减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等长

度数起点线

赤道(厄瓜多尔基多市)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的划分

以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

以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20°W160°E、180°经线

特殊的经、纬线

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的变化规律:

以赤道为分界线,越靠近两极的地方,纬度越大,相对应的是,靠近北极是北纬(N),靠近南极的是南纬(S)

2.经度的变化规律:

以本初子午线(0°)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无论向西向东,都以180°为终点。

∙经纬网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

经纬网的含义: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经纬网的作用:

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

加密测图控制点,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施工放样。

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我国测绘工作者也应用GPS技术进行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

在地球动力学方面,GPS技术用于全球板块运动监测和区域板块运动监测。

我国已开始用兵GPS技术监测南极洲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四川鲜水河地壳断裂运动,建立了中国地壳形变观测网、三峡库区形变观测网、首都圈GPS形变监测网等。

GPS技术已经用于海洋测量、水下地形测绘。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交替(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五带的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

▲地球自转方向:

 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

(P11图1.19)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

白昼最长  黑夜最短

(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

昼夜等长

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昼长夜长)

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

  ▲五带的比较:

(P70图4-22)

名称

气候特征

地理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温带

四季变化显著

既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寒带

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更替:

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

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

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2)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3)西方四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

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春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归纳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1:

100000

线段式:

└—┴—┴—┴—┚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

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方向: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B、有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图例和注记

图例:

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注记:

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

A、 指南针定方向:

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北,白磁针指向南

B、北极星定向:

面向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

C、太阳和手表定向:

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南方。

D、树木定方向:

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木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

▲图例:

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P14图1.24中的常用图例要记忆)

(二)、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1、地面高度的计算(P16)

海拔(绝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2地形图的判读(P16)地形图的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识别地形部位:

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

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

3、地形剖面图:

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4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5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常见种类:

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方向的判读: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图例和注记

图例:

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注记:

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详细

小比例尺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地形剖面图绘制:

考查实际绘图能力(P18)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1.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2.等高线为闭合的平滑曲线;

3.等高线的疏密决定坡度大小;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地形图的识读:

1.判断地势高低:

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图上是相等的。

地面越高,数值越大;反之,数值越小,地势越低。

2.判断坡度的陡缓:

同一等高线的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海底等深线越密,坡度越陡。

地形剖面图的制作:

在等高线地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然后将该直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点,把着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构成地形剖面图。

第二章 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

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

(P28中的图2.5)

海陆分布大势:

大陆: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洲分界线:

(P30中的图2.7)

亚、欧: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

白令海峡。

亚洲是最大的洲;大洋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2)

▲大洲、大洋之最: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最大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 最大的洋 (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世界地理之最:

1.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中国、尼泊尔边界)海拔8848米

2.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3.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南美洲)500万平方千米

4.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非洲)6671千米

5.流量最大的河流:

亚巴逊河(南美洲)入海流量每秒11万立方米,占全球入海流量的1/5 

6.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亚马逊河(南美洲)700万立方千米

7.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中国)37千克/立方米

8.最大的淡水湖:

苏必利尔湖(美国、加拿大边界)8.24万平方千米

9.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欧洲)37.1万平方千米

10.最深的湖泊:

贝加尔湖(俄罗斯)1620米

11.落差最大的瀑布:

安赫尔瀑布(委内瑞拉)979米

12.最大的平原:

亚马逊平原(南美洲)560万平方千米

13.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777万平方千米

14.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亚洲)300万平方千米

15.陆地最低点:

死海(亚洲西部)-392米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①沧海桑田

现象: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举例:

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②②、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学说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构造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大西洋的扩张。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的中心部分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③:

外力作用:

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④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⑤注意: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P37中的图2.19)

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板块运动的特点:

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

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