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76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docx

教育学高校教师考试

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分科教学)

4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5,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

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概念。

6、(判)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一种学术教育。

(判)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呆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7、(多)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简)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8、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简):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简):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

提出劳动简化率的概念,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舒尔茨的研究。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丹尼森的研究。

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9、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一)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四次教育大革命”(判):

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10、(论)结合事例谈一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

两者关系紧密,文化是高教重资,高教是文化性格,开在当下,文化边深化,商业化,荒淡化的背景下,加强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融合和深入,十分必要和迫切。

再次: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它是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最后: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

1.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2.通过科研发展科学3.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

12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的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

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创立学园;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创建于11世纪初)。

中世纪大学的代表有:

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6世纪整个欧洲都有了大学。

美国哈佛学院,1636年;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1898年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二)19世纪德国大学首先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

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首先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3、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对象创办的宗旨,现在依旧是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现实)。

(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儒家《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单)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4、(多)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调节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5、(判,多)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论基础)(简答)

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①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2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

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3马克思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8、(判)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9、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是:

(简)1、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视野。

2、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精的现代化的专门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

3、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各种专业技能,在动作的速度,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4、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5、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10(多)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德基本途径;2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3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

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

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个人本位观中,纽曼针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人文教育思想。

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的理念。

社会本位观源于柏拉图。

《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论)社会本位观的合理性:

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发展。

片面性:

1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2容易导致一种误解,3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工,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

4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个体本位观的合理性:

1、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

2、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

3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为后世的教育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变革新路。

片面性:

1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2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不适当位置,并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杜威美国教育家,“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地价值协调起来”。

☆4、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特征:

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简):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6、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美国马丁·特罗提出毛入学率小于15%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大众教育,大于50%普及高等教育。

7、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

(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8、(简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在大众化的前提下,高校在各自条件下办出特色。

45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

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

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9、瑞典胡森:

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

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

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

3英国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

10、胡森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11、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高教资源要适当集中;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

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

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12、(论)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显示,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地区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我)

2、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

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但并不是哲学学科。

3、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

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私立名牌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

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6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4、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论):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5、(多简)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6、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

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单)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意大利、瑞典)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2、高校的管理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3、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984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5、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

目前我国的改革重点是,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重,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

(单)

☆6、(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多)微观结构包括: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单选)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3、(概念)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科类、专业结构:

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地区结构:

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4、(多)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2体制的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重点)

高校教师的作用:

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高校教师的任务: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创造性;3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

√3、(多)高校教师的结构: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职务结构“倒金字塔形”(多高级职称)“卵形”(多中级职称)“金字塔形”(多中级和初级);第二,学历结构;第三,年龄结构;第四,专业结构。

4、(简多)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

1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2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3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5、(简多)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6、(论)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2、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3、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是有害的,都与教育规律相违背。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判)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起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8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是指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2、(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3、(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1拓宽专业面,使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学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

一是一哄而上,茫茫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4、(简)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5、(简)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

15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又说:

教师、学生、内容、方法、手段)。

从它的动态过程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6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地过程。

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它除了具有认识过程德共同属性外(从实践到理论(认识),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还具有特殊属性。

☆17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简)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单)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