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72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后给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然后给MicrosoftWord文档4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2010-03-1215:

24:

27阅读551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15、古诗三首(单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9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

为什么呢?

(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

配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

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原,草原,原野。

  岁:

年。

枯:

枯萎,干枯。

  尽:

完。

野火:

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

生长。

  荣:

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

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六、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

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

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

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

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

(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

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

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

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

(课件显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

(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

)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

(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

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

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

(学生朗诵,课件显示)。

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

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

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

(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

(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16、穷人(单一课)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学。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⑴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⑵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时间:

第9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

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

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

(生活很艰难。

)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

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

(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

)她为什么这样想?

(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

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

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

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

(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

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

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

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

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16、穷人

 等待丈夫      看望西蒙     渔夫回家

吃、穿、用……  孩子抱回家   总能懊过去

                      ↘    ↙

   穷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教学后记: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

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

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单一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住女周晔即本文的作者写的怀念文章。

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时间:

第11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

(题目及文中内容)对。

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

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

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

找出来读一读。

(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

要求是:

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

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迅谈“碰壁”)2.鲁迅是怎么谈的?

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

(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

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

(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

(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讲授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

(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

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

可用:

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后记: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

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

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18、永生的眼睛(单一课)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11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

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 检查词语

捐赠 角膜 给予 重见天日

不假思索 平静 热泪盈眶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

A 出示句子。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

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

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

——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B "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