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98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

单选或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3.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4.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初(1903年)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受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桑代克的影响。

5.学与教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也是教育工作中必须放在极其重要地位的一个要素。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第二个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思维水平、性格、家庭及文化背景等差异。

8.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合作者。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0.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1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2.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地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13.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的改进过程。

14.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1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的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及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的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实际意义):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教学的依据: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单选或填空

1.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对儿童(0-18岁)心理的研究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核心。

2.儿童的发展趋势是,婴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衡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7-11、12岁)、少年期(11、12岁-13、14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4.少年期是指11、12岁至14、15岁的阶段,相当于初中时期。

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

5.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狭义的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7.奥尔伯特最早对人格做了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最影响人的发展的两个因素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

9.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体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儿童在3岁以后,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评性正在迅速发展。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10.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期有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自我的发展”时期。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包括:

一、强烈关心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二、高度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11.人由于先天素质(生物学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社会因素),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

12.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场独立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指导。

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作指导。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美国的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

13.目前国内外编制和广泛使用的智力量表很多,但最有影响也最有权威的智力量表主要有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比纳-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于1905年编制,称比纳和西蒙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它引进智力商数IQ的概念。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WISC)表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14.由于智力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个体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绝大多数的人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

15.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包括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在性格的类型差异中,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外倾型人注意和兴趣倾向于外部世界,开朗,活泼善于交际。

内倾型人注意和兴趣倾向于内部世界,孤僻,富于想象。

但多数人属于中间型。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简答或论述: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发展的差异性。

2.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

包括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三、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地矛盾。

3.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一、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二、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三、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四、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4.教学与心理发展

教学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况,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由成熟决定的,至少可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相邻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包括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6.埃里克森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习、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一、家庭:

创造人格的工厂。

在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诸多家庭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类:

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其中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最成熟。

二、学校教育。

三、同辈教育。

第三章透视学习:

学习和学习原理

填空或单选

1.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类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2.加涅在20世纪70年代对学习的结果进行了分类,包括:

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学习。

简答或论述

1.联结学习理理论

联结学习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

包括:

一、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设计了许多试验,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试验。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的过程中发现。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是一名新行为主义者。

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通过呈现刺激以增强反应概率这是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奖励等积极地强化手段或批评等负强化手段。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操作性行为。

2.认知学习理论

一、顿悟学说。

顿悟学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成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苛勒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了。

二、信息加工学说。

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

三、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倡导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教师要问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四、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也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

它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学习类型。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包括三点,首先,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的进行相互作用。

所谓概念同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学习动机

填空或单选

1.动机就是引起核维持并使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力量。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

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5.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内驱力,它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因素组成。

6.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7.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8.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可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指个体有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即把参加某种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出于对活动自身兴趣的动机。

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希望能懂得其中的内容以及他们认为学习本身是有价值的。

当然,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9.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

10.自我实现理论是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1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阿特金森。

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将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1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费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参见83页的图表)

结果归因

责任归因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简答或论述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其关系表现在: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但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学习动机强但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并不好,或学习动机差,却学习效果却较好的现象也存在。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三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一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词。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的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归因方式。

个体成败的经验有亲身经验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他们提出了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1)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2)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一般而言,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地方面均是有利的。

(4)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第五章认知学习:

知识的掌握

填空或单选

1.知识的类型包括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所谓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所谓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图示来表征。

2.图示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信息模块。

3.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三种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通常用一个名词来予以表征或概括。

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指学习有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足额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知识学习的完整过程从广义的角度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6.知识获得主要通过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两个环节实现。

7.实际教学中,老师给予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科采用四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视听)教学。

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有关情景及任务形象的领会;在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时,对有关;历史人物事件和有关地形地貌的领会都需要借助于言语直观。

8.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9.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

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它是人类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瞬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大约是0.25-2秒。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一分钟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是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一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即复述。

10.遗忘规律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

11.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认为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动机说,首先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

1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一种迁移现象

1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有助于新知识技能的形成;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干扰了新知识技能的掌握。

如学习过汉语拼音后再学习国际音标就会产生干扰。

简答或论述

1.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一、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二、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

三、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四、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能力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四、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3.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一、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二、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如对“虚词”与“实词”、“重量”与“质量”、“压力”与“压强”、“岛”与“半岛”等概念的比较。

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4.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

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二、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三、适当过渡学习。

过渡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是指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一种防止遗忘的措施。

四、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19世纪著名的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记忆就像建筑物,不要等快倒塌时再去修复,否则那就等于重建,说明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2)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像结合。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

一、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二、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学习定势也就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准备,四、个体的智力水平。

6.促进迁移的教学{论述}

一、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

二、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

四、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

五、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

第六章学会行动:

技能的形成

单选或填空

1.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2.动作技能的特点有

(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

(2)动作执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心智技能的特点有

(1)活动对象的观念性

(2)活动执行的内隐性(3)活动对象的简缩性

4.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对心理技能的区分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心理技能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按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可分为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划学习四种形式。

简答或论述

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或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技能学习任务,形成目标意象和目标期望

(2)局部动作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或训练者将整套动作分成若干动作,学习者则尝试性完成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并把组成新运动技能的动作整体逐一分解,试图发现它们是如何构成的(3)联系形成阶段,该阶段学习的任务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连续并固定下来(4)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以长串的动作系列联合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

2.动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练习进程的中间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